第316章 潜移默化

                讲武堂的那些预备学员混编后,张恒七人被平均分配到了4个大队里,分属不同的中队,因为各个中队的教学任务都不一样,所以七人待在一起的时间随之减少,只有空闲时才能聚在一起。按照李云天制定的计划,每个中队上午有2个课时,下午有2个课时,晚上是1个课时。1个课时是四分之三个时辰,换算成小时的话就是一个半小时,也就是90分钟。为了严明军纪,讲武堂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未经中队教官批准禁止预备学员外出,否则将受到相应的惩处。每过六天讲武堂的学员们可以休息一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可以外出,每个休息日只有三分之一的学员能获得外出的机会,依次轮替。而且,讲武堂的规章中对外出也有着规定,凡讲武堂的人外出时无论教官还是学员必须穿军服,否则将受到严厉的惩处。这条规章一度被看成是专门针对宗室和勋贵的子弟,宗室和勋贵子弟弟都有爵位,因此也有代表身份和地位的冠服。李云天之所以做出这条规定,除了要严明军纪外,就是为了使得宗室和尊贵子弟在讲武堂忘记他们以前的身份,进而脚踏实地地度过在讲武堂的日子。三个月的测训主要是增强那些预备学员的体质,以及让他们适应讲武堂的生活,并不是像李云天当初挑选教官时那样,一上来就给他们来一个为期三周的魔鬼式训练。说实话,李云天当然想给这些预备学员一个下马威,可现实情形却不允许他那样做,因为这些学员的体质真的不敢恭维。先不说那些武举文考出来的学员,就是武举文考出来的学员,身体也显得孱弱,至于那些养尊处优的宗室和权贵子弟就更不用说了。因此李云天只能先增强这些预备学员的体质,逐渐增加训练量,让他们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要是一上来就大运动量训练的话,恐怕这些学员都会忙不迭地逃离。增强预备学员的体质,除了进行适当的锻炼外,最重要的自然就是饮食了,作为一个新成立的衙门,讲武堂的账户上并没有多少钱。为了能让那些预备学员吃好,李云天唯有自掏腰包,从李府的账房支出银子来改善讲武堂的饮食。李云天自然知道京城各大衙门里采买的黑幕,他自然不会让自己拿出来的银子打了水漂,故而召来了翰林院侍讲学士吴少卿的长子吴海担任讲武堂司务厅的司吏。讲武堂司务厅是一个正七品的衙门,专门负责讲武堂的后勤事宜,李云天手头现在最缺的就是钱,自然对此是严加看管。在司务厅只有三名官员,一个正七品的司务,另外两个是从七品的副司务,其余的人为吏员。司务自然总管司务厅的事务,两个副司务中,一个负责司务厅的理帐,职同后世的会计,另外一个负责司务厅的度之,职同后世的出纳。吴海是司务厅中负责采买事宜的最高吏员――司吏,其余的都是典吏,有吴少卿的熏陶教诲,再加上吴海在集市上的经历,想必定会尽忠职守,办好李云天交待的差事。说实话,吴海真的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名司吏,而且还管着讲武堂这么大一个衙门的后勤事务,当接到李云天的邀请后受宠若惊,高兴得一夜未眠。讲武堂里建有专门给官吏家属居住的官舍,吴海夫妻俩随即搬了过去。讲武堂的官舍就建在讲武堂的边上,与讲武堂一墙之隔,虽然有正门,但也在墙上开了一个内门,专门供那些官吏出入,可谓十分方便。官舍是一排排的平房,每家每户有3个房间:中间是大厅,左边是客卧,右边是主卧。每一个房间都十分敞亮,中间隔开了就能成为两间的格局,虽然比不上那些独门独户的院落,但是比京城的那些四合院里的房子却是宽敞了许多,一家六七口人住在里面不成问题。另外,每户人家前面都建有一个厨房和一个储物间,如此一来不仅有了做饭的地方,而且杂物也有地方放,搭配非常合理。李云天如此劳心费力地规划这些官舍,就是为了能解出讲武堂官吏的后顾之忧,毕竟并不是所有官吏都能在京城买的起房子,而且有如此宽敞的住宿条件,这使得他们能安心于讲武堂的事务。单单这一个举措,就使得讲武堂的官吏对李云天好感倍增,他的威望也在无形中就建立了起来。像所有预备学员一样,张恒对于讲武堂里的事物也倍感惊奇,这里所有的一切都超出了他的想象,是如此的新颖,给了他前所未有的触动。张恒难以想象,讲武堂竟然真的会让那些违反了规章的宗室和勋贵子弟退学,更想不到平日里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权贵子弟会老老实实地与他们睡在同一间宿舍,他在南京国子监可没少见到那些权贵子弟出身的监生是如何耀武扬威的。而且,这里的课程也令他感到惊愕,他原本只学武经而已,可实际上武经只是其中一个科目而已,还有后勤、情报、战史、天气地理和军事指挥五大科目,地位与武经科目相同,简直出乎了他的意料。另外,京师讲武堂有一点是南京国子监无法比拟的,那就是它的食宿都是免费的,而且还发放生活用品和衣物,基本上不需要任何的花费就能在里面生活。除了队列练习和强化体质的训练外,最令张恒感到难受的就是吃饭,讲武堂的预备学员竟然是以中队为单位去饭堂吃饭,不仅要自己打饭而且还有时间限制,一旦错过了时间就只能吃个半饱。不过张恒不得不承认,饭堂里的饭菜不仅丰盛,荤素单配,而且味道鲜美,看来讲武堂深受宣德帝的器重,故而拨下了大量的资金。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张恒的体重就增加了十斤,整个人也显得精壮了许多,开始适应讲武堂的生活环境和节奏。尤其令张恒想不明白的是,睡在他上铺的孙方竟然是自愿参加的武举,而且京师国子监这次考入讲武堂的监生竟然有30多人,仅次于济南府和九江府的人数。经过这些天的相处,张恒已经知道孙方是京师国子监四门馆的佼佼者,如果参加今年北直隶乡试的话肯定能中举,而且有很大希望考中进士,他不明白孙方为何要投笔从戎。虽然孙方在儒学上的造诣比不上张恒,可是张恒却发现自己在孙方面前却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孙方的见闻之广简直超出了他的想象,不仅知晓大明各地的风土民俗,而且还时常有一些惊人之语。例如,孙方认为只要满足了水的浮力关系,铁船也可以在水上航行,而且这将是未来船舶的发展方向。张恒还是第一次听到“浮力”这个词,对此是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孙方向他解释,京师国子监的一些监生曾经做过实验,在一个装满了水的木桶中放入了一些物体,结果发现悬浮在水中的那些物体的重量与排出木桶的水的重量相当。除却误差的因素外,这表明悬浮在水中物体重量与排出的水的重量一样。因此,只要增大铁船的体积,使得它排出的水的重量与它的重量相同,那么就能悬浮在水面。就在张恒听得迷迷糊糊的时候,孙方又告诉他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竟然说空中的空气与水相似,也有重量,只要能使得物体排出空气的质量大于物体的重量,那么物体就能升空。张恒觉得孙方的想法无比荒谬,简直不可想象,不过他私下里也做了浮力的实验,结果诧异地发现孙方说的没错。而且,孙方在算学上的造诣令张恒望尘莫及,在张恒看来无比复杂的算学难题孙方三两下就用奇怪的方法算出了结果。后来张恒才知道,孙方从去年开始每个月都要去明新馆上课,由大名鼎鼎的明新居士给他们授课,而且京师国子监算学的两位博士已经开始推行那些新算法。不仅算学监生,很多四门馆的监生都已经开始掌控这种算法,原因很简单,这种新型算法有着一套完整的体系,不仅容易学,而且还非常实用。每天一早,明新馆都会派人将最新的一期《明新报》送到京师讲武堂,每个班分一份报纸。《明新报》上面的信息非常丰富,不仅能用来娱乐解闷,而且还能了解外面发生的一些事情,故而深受那些预备学员的欢迎。张恒在南京城的时候也接触过《明新报》,只不过就像其他人一样,关心上面京师里的时政以及各地风土民情等等,至于经史论战板块上明新居士所提的言论太过孤僻乃至荒谬,他们难以理解,又没有人能进行解释,因此也就懒得关注这个哗众取宠的人。而且,由于李云天提出了南六北四的取士比例,另外再加上令翰林院翰林学士李清正被贬到了荒僻的交趾,故而引起了南京国子监监生的公愤,由他出资刊印的《明新报》也受到牵连,无法进入南京国子监。每当看见孙方等京师国子监监生出身的预备学员,拿着《明新报》津津有味地谈论着经史论战板块明新居士抛出的那些最新的言论,张恒的心中就感觉到了莫名的烦躁。张恒恃才傲物,可不是那种甘于屈居人下的人,可是一时间又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向张恒请教,逐渐了解《明新报》上刊登的那些明新居士的奇言怪论。不仅张恒,另外六名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也陷入了和他一样的困境,每个人的班上都有一名李云天亲自挑选的京师国子监监生出身的预备学员,在言行举止中向悄无声息地向他们施加压力,使得他们逐渐接触到了从不知道的新颖知识,不由得展开了思索,进而陷入了困惑和迷茫中。终于,六月初发生的一件事情使得张恒七人大为触动,彻底使得他们在心中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