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6章 北京代课(5)

    扪心自问,很多时候,在潜意识里,自己已经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了重复性的体力劳动,真正忽略到了,所看到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想想真是可怕!
    或许自己也是受学生的影响吧。
    当然,这并不能算是正当的理由,只是自己的一个现实情况吧。
    学生实际的状态之差,也影响到教师的情绪。
    真的,当自己用心开始观察学生时,才发现,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表情是麻木的。
    自己内心深处的确想改变他们,但困难如山,总感觉力不从心。
    记得一个学生那句话:“老师,我在家不做作业,爸爸根本不管我。”
    的确,教育孩子,家庭的参与相当重要,但作为老师从学校的角度来说,一方面,要自己想办法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要做家长的思想工作,两方面同时孩子才会有真正的改变。
    对于老师而言,应该有一种创设成功的预感。
    这实际上是用心理学的角度来暗示每一个学习者:
    如果你实现成功,那么你将为此做些什么呢?
    其实,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是积极的,向善的,无论他口中说出的是什么。
    作为老师,就要从这一点上入手,善于从一切可以利用的点出发,来激发每一个孩子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从知识中来,但在起始阶段,的确是要靠老师的引导和激发。
    尽管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但作为学校教育来说,老师的作用则绝对不可估量。
    其实,你教会学生什么,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莫过于通过你自己的不懈坚持与努力,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将是一件功不可没的事儿。
    上面是一篇摘文,谈了关于教师应该如何积极、热情,怎样去引导、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嗯,还是比较有道理的。
    这方面,无论是普通学校教育还是各种培训,差不多是基本相通的。
    之后的一篇摘文,更侧重于如何实际操作。
    当下理念:
    教学,老师要不断调整课堂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你所教的这门学科。
    有了兴趣,学习成绩自然就提高了,而且学起来不困难。
    同时老师还应多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
    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施以不同的策略,有的需要鼓励,有的需要感化,有的需要强化,有的需要冷却等等。
    蓄势理念:
    “兴趣”的确会对学习成绩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可是“兴趣”从何而来?是由老师带来的,还是学科本身提供的呢?
    谈到兴趣,我们不妨以游戏为例,为什么游戏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游戏中的大多数行为都是简单、重复的。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嘛!
    “你永远不知道你的队友几岁!”
    这句话直接反应出游戏的操作门槛低。
    同时游戏里对所有的行为都有及时的反馈,如:得新装备、加分、升级等。
    游戏设计者着重运用以上两点成功引起人的兴趣。
    试想,如果把游戏内容全部换成初高中知识,而做任务就是完成一套测试题,还有多少人对这种“游戏”感兴趣呢?恐怕是寥寥无几吧!
    就学习而言,任何一门课程最开始都是简单的,贴近生活的。
    由于它操作简单并且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较容易产生兴趣。
    可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具体的内容被抽象出来,学科理论逐步高于生活,操作起来也并不像起初那么容易,这个时候的兴趣从何而来呢?
    仿照游戏,要想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第一要素是所作的事情必须在能力范围以内。
    学生会做题,在考试中得到“高分”,获得荣誉感,他的兴趣自然就来了。
    反之如果不会做,得不到高分,对学科也不会有什么信心和兴趣。
    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调整授课模式是非常赞同的,遵循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可是以人的什么条件为本呢?情绪?
    当然不能以情绪为基准,情绪是不断变化的。
    进一步深究,应以相对来说变化不大的“人的生理能力”为基准。
    我们相信现在人的智力水平和二十年前人的智力水平是相差不大的(因为人类进化是缓慢的),但为什么父母那一代觉得学习挺简单,而现在看孩子学习这么费劲呢?
    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现在中学生所学知识量较二十年前已明显增加,知识量已增加,但仍延用着原有的教学理念(学生多记忆,多做题)。
    当对学生的要求较低,即在学生生理承受范围以内,这样操作是可行的。
    而当对学生的要求超出他所承受范围,就会出现目前的状况——学起来困难、学不会、学不下去!
    于是,眼前所见,许多机构都在运用仿照游戏里面那一套,加分、升级、得新装备。
    尽可能地、不遗余力地去吸引孩子们。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措施好是好,但在普通学校实行起来还是有相当困难的。
    只小小强调一二吧。
    前面只讨论了,如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实际上,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怎么去激发老师们的学习兴趣?
    或者,如何使老师们保持积极进取的热情、焕发出极大活力?
    这难道完全不成问题吗?
    呵呵,两个字以为结论吧。
    现实就是,没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应该提到的问题!
    回到故事正题。
    疙瘩和大辉二人最后未能在北京这里站住脚,与他们无法继续学习,不能迅速接受新的知识技能有直接关系。
    这些机构无论大小其实都是私企,都必须面对现实。
    能胜任的就会留下,不能的肯定会淘汰。
    李铁如还是很乐于接受老孟的善意的,而且教棋这项工作本身他也非常喜欢。
    有一点不足,就是他也与疙瘩、大辉他们俩同样,有些太过于乐观。喜欢承德围棋故事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承德围棋故事六六闪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