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辽国体制优势
热闹非凡的汴京当然不会因为大庆殿的一场争议而又丝毫的改变,元夕灯会的准备工作依然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大宋还是同样的习惯,过年虽然是隆重的,但却更多地是一种形式上的存在,只有到了元夕之时,大宋从上而下才会真正地放松。
当然,这其中皇帝还有一次几乎,他要接受百官和各国使节的正式朝贺。
契丹这次又换了一个使节鸣叫萧也律,此人据说曾经是一个契丹商贾,因为通晓多国语言,后来又和契丹某位上官关系密切,居然弃商从政,现在还成了契丹派往大宋的使者。
在来为赵佶朝贺之前,他当然已经掌握了大宋朝廷目前的想法,而且他清楚,这次朝贺一定会受到赵佶的盘问。
不过,商贾的狡黠让他还是有一定的自信,在他看来,大宋皇帝赵佶的想法,完全就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且大宋的皇帝都是不经吓的,只要在言语之上注意一下分寸,很多问题便会变得不再是问题。
果然,很快就轮到了自己,他便按照以往的惯例向赵佶行礼并称颂了一番。
只要赵佶不开口,他便没准备提那最不该提的一茬。
“贵使,想必你已经知道我大宋朝的想法吧?”
赵佶居高临下,笑呵呵地对着萧也律说道。
萧也律一愣,他没想到赵佶居然没有任何铺垫,直接说起了这件事情。
“鄙使不明白大宋皇帝的意思,大宋皇帝能否明言?”
萧也律一脸惊讶状,演技显然很过关。
“朕听说辽国向我大宋派来的察子没有八千也有一万,怎会不知道此事?”
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就算是赵佶自己说出来,也觉得会翻江倒海。
事实上,大宋其他大臣也很是吃惊,他们奇怪,为何皇帝会对契丹使臣这么说,这该让他怎么回答?
“尊贵的大宋皇帝陛下,我大辽和大宋是兄弟之国,怎么会做出此事,如果有人这么说,那一定是故意挑拨两国关系,还望皇帝陛下明察秋毫。”
萧也律虽然嘴上回答得从容不迫,但内心已经浪涛翻滚,大宋皇帝怎么会变成这么个样子,明明说好的很好对付,这一不留神差点就要被逼到死胡同了。
曾布和不少大臣心里都在捏着一把汗,听说是一回事,但如果一旦向契丹使者摊牌,就算没有国书,那也意味着彻底将话说明白了。
紧接着,那就是要逼迫契丹表态,契丹会认怂吗?大宋不少朝臣最担心的就是这个。
“贵使者,你可是听说过,我宋人一向一诺千金,至于大宋天子,则必定是一言九鼎,既然都已经说出来了,显然不会想着改,你可要听明白啊。”
钟粟知道自己有必要插一句了,总不至于把所有压力都丢给赵佶吧。
果然,萧也律很快显得有些不安,因为他发现已经没办法糊弄过去了。
别的他倒是不担心,最怕的就是大宋人不按照常理出牌,那可就有点尴尬了,他该怎么面对?
“这位想必就是钟侯爷吧,大宋一言九鼎,我契丹人也是一诺千金,既然澶渊之盟中说得很是清楚,还是萧规曹随甚好。”
萧也律依然在借力辩解,不过他的这一说法还是很有杀伤力的。
“正如贵使者所说,这澶渊之盟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现在情况有变,不说远的,西北河西一代,除了有我大宋汉人,还有无数原来的西夏人,西夏朝廷治理无方,那些西夏人一直流离失所,我大宋没有别的意思,那每年几十万的币银,虽说不算多,但却也可以挽救不少生灵。
而今西夏虽已尽归我大宋版图,但那辽国对西夏一向照拂有加,就算现在是我大宋子民,贵国总不至于袖手旁观吧,辽国和我大宋实乃兄弟之国,如果将这些钱粮拿出来,便可以挽救无数生灵。”
钟粟也不想以这种道德绑架的形式说话,但事已至此,根本容不得有半点放松,必须一口气让某些人心服口服。
萧也律的内心已经升起了无明业火,这本来就不是什么事情,大宋本来就不会提出这些,就算提出来了,总能想办法让他们少说话,可事情却出乎了他的意料,完全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走。
说得倒是轻松,明明就是想对契丹断供了,还说成什么用来挽救天下百姓。
西夏都被你们灭了,你们何曾想过挽救生灵的问题,能将断供说得如此清新通俗,简直是没谁了。
可钟粟就是这么说了,萧也律也是无奈。
其他各国的使者完全就是一副看戏的态度,你们爱如何便如何,反正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
“大宋皇帝陛下,此事鄙使实在无法做主,能否求一份国书,鄙使通过驿道送回国内?”
萧也律不想在这个问题上面纠缠,越纠缠显然越吃亏。
“不必了,我大宋只是通知一声而已,这不是两国协商。”
章楶突然站出来,当即表明了态度。
赵佶有些意外,但也觉得痛苦,这种话他是说不出口的,但章楶说就无所谓了,赵佶觉得真的很痛快。
萧也律哑然,他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大辽居然在宋国面前没有了一点儿优势,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完全出乎了他的想象。
眼看着其他各国的使者一个个向大宋皇帝朝贺,萧也律只能退回一边。
他终于明白了,契丹为什么老是换使者,不是因为费使者,而是干了一届便不会有人来干第二届。
回到驿馆的萧也律再也不能淡定,他离开铺开笔墨纸砚开始休书,这些情况非常重要,一定要立刻告诉本国皇帝。
虽然按照时间推算,天祚帝已经知道了这些,但萧也律是萧也律,他觉得再次报告和不报告完全是两回事,至少,他尽到了一个使者的责任。
萧也律这次也是慎之又慎,直到浪费掉了五张宣纸,才字斟句酌地写好了信札,他又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遍,微微摇头了一下头,便吩咐仆从将信函即可送往上京。
赵佶做出了决定,而且很是坚决,反对的声音依然存在,但那些已经不足为虑。
“老钟,这下算是和契丹彻底决裂了,虽然说未必会立刻开战,但恐怕往后会有无穷的祸患。”
钟粟知道,赵佶嘴上很坚决,但其实还是有一丝担心。
大宋能不能打得过契丹,在历史上还真有问题。
原来的历史线上,宋朝一开始攻打辽国的时候就没有占得便宜,在以后的战争中也就处于劣势了,能够拿下辽国的可能性变得更小。
其实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两个国家当时的制度是不一样的。其实契丹人的军队在很早就有了,早在唐代的时候,甚至更早的时候,契丹人就和中原的人有过战争的记录,这么多年来的交手契丹人几乎没有占得过便宜。
所以说他们的军队也是一直没有发展起来,一直被中原的人给打压着,但是到了宋朝,每个地方的军事都是比较独立的,各个地方都形成了自己的小政权,军事力量比较分散,一点也不集中。
可能就是宋朝的兵力比较分散的原因,给了辽国发展自己的机会,再加上宋朝后来以后各个地方的军队互相都有很大的意见,非常的不合,偶尔可能也会发生很多冲突,这就使得辽国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随着时间的过去,军事越来越强大,到最后终于成为了和宋国有着差不多兵力的一个军事大国了。
其实在赵匡胤的时候大宋的军事力量,表面上看起来还可以,历史上还记载赵匡胤有许多厉害的部队。
不过他没有把这些兵力用在去,防守国家的边关地方,因为赵匡胤是宋朝的第一个皇帝,所以建国以后宋朝的内部还是比较乱的所以就把这些军队都用在消灭内部的一些对他有威胁的人身上再加上。
不重视发展兵力,导致本国的兵力越来越弱。
等到赵匡胤死了以后,他的弟弟继承了他的皇位继续做了皇帝。
这也是一个能力非常差的皇帝,他总想着去巩固自己的皇位,想尽一切办法去除掉对自己不利的人,所以就不断的去把别人的军队弱化。
就这样,一点儿军事力量都没有去发展,反而不断的弱化的军事力量。随着时间的过去,大宋的军事力量也是越来越差。
宋朝的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是刻意的不去发展军事,宋朝的统治者选拔的一些将领也是对自己的统治没有威胁的人。
因此,大宋的军士总体是在在不断的退化,与之相反的是,大宋这种情况在辽国就几乎没有,辽国的统治者对军队的管理是比较放松的。
他们允许军队自由发展,从来不担心自己的统治问题,就这样地方上的军队也是对自己的统治者非常的信服。但是这样的军事机制,也让那些本来就不属于宋国也不属于辽国的军事力量更多的去投靠辽国,而不是宋国。
在这种制度下怎么可能发展不起来军队呢,所以说宋国和辽国的对战中宋国占不着便宜也就是应该的了。
北宋的问题在契丹基本不存在。
虽然耶律阿保机的朝廷也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但在基层组织上却实行比较宽松的制度,各地方在认可辽国皇室统治的基础下,保留自己原有的自治。
这也让一些原本唐朝的边境藩镇势力,在对比北宋与辽国的情况后,自然归附辽国。
因为在他们看来,辽国更像是之前唐朝制度和文化的继承者。而北宋则是会拿自己地位与习俗开刀的谋逆者。
契丹的中央军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包括大量骑兵部队和相应的轻骑兵力量。
地方上还有很多原本的契丹贵族部队,以类似私家军的形式存在。但这些私家军却从未变成推翻耶律家的颠覆性势力,这就是辽国体制优势。喜欢大宋教书匠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大宋教书匠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