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要想富先修路

 
    “这水泥是怎么回事,和水、泥土有关系吗?” 延福宫中,赵佶看完了小雷子的扎子,一脸的疑惑,他实在不明白世间还可以有这样一种东西,居然可以非常坚固堪比砖石。 赵佶的问题,除了钟粟,其他人当然无法回答。 钟粟折腾稀奇古怪的东西,大家已经习惯了,关键是每次都没有问题。 小雷子去白银,除了采矿外,还有一项额外任务便是烧制出水泥。 水泥的生产工艺是以石灰石和粘土为主要原料,经破碎、配料、磨细制成生料,喂入水泥窑中煅烧成熟料,加入适量石膏等混合材料或外加剂磨细而成。 说起来很简单,但在比例和温度之类的因素方面,没有无数次的实验显然不行。 一个因素的变化就会和影响到凝固速度、坚固程度之类,必须反反复复地试错,这次小雷子终于取得了成功。 “官家,这自然有关系。”钟粟看着一脸疑惑的赵佶和曾布几人,继续说道:“此物其实就是取自山野,只是进行了一番加工,不但易于运输,还有代替砖石的功效。” 钟粟说完,赵佶点了点头。 “钟侯,那此物是否可以演示一番,让大家开开眼界?” “是啊,究竟如何,可以让我等一观。” …… “钟卿家,你看要不演示一番?” 赵佶也笑着说到。 毕竟这种材料在大宋有划时代的意义,石头当作建筑材料坚固是没得说,但开采运输都非常吃力。 木头也存在加工成本高的问题,而且使用范围会有限制,年代久远还会朽烂。 古时的建筑,城墙最具有代表性,虽然砖石早就有了,但由于城墙消耗太多,导致成本巨高,所以还是一夯土为主。 当然,非常重要的城池,会采取砖石包夯土的方式进行建筑。 宋代古城墙保存到后世比较著名的有肇庆古城墙,据史料记载,肇庆始为土城墙,宋政和三年将土城扩大,并筑为砖城。 宋代始建的城墙至今仍然保存完整,也算是全国罕见。 不管如何,只要用到砖石,必定要用到粘合剂,那就是糯米。糯米在熬成汤后混入沙土、石灰就成为了超强粘合剂。 只是,沙土、石灰倒是易得,用糯米成本显然有些高了,但现在水泥的出现,完全能够成为最好用的粘合剂。 看到所有人都一副好奇的样子,钟粟知道今天这泥瓦工当定了。 “也好,臣需要一些沙石和水,另外需要准备铁铲等工具。” 这些都是常用的建筑工具,赵佶一个眼色,洪六立刻让人去准备了。 赵佶换了一件衣服,然后和大臣们除了延福宫,来到了后面的花园。 此时中秋已过,但汴京地气缓和,院中的各种花草植物依然无比茂盛。 大宋皇帝崇尚节俭,轻易不会大兴土木,赵佶本来是个非常讲究奢华的家伙,但现在确过着普通皇帝的生活。 钟粟四处一看,很快发现了一处坍塌的矮墙。 此时,从白银运来的水泥样品也被几名内侍运了过来,洪六也让人带来了各种工具。 钟粟先将坍塌之处收拾了一番,清理掉了上面的杂物,然后浇上干净的水。 在旁边的空地上,钟粟倒出了一些水泥,然后混合了一些沙子,再倒进一些水搅拌一番,等到搅拌均匀后,将水泥均匀地抹在坍塌之处,然后将掉落的青砖放了上去。 他一层层摞起来,不一会儿,这一段坍塌之处就算是完成了。 “如此便可以了,和糯米混入沙土一样,需要等到明日便可以了。” 钟粟收拾好了这些,拍了拍手上的灰土。 “如若此物可以代替糯米粘合浆,那会省下不少糯米。”赵佶点头说道:“不知此物烧制容易吗,需要何种配料?” “回官家,最主要的配料是石灰石和粘土,这两种东西在会州附近甚多,取材倒是容易。” “会州距离我大宋边界不远,那便意味着筑城防御也会便利很多。” 章楶在第二次平夏城之战中便以筑城的方式和西夏军周旋,自然一下子想到了边地的城防问题。 “其实此物除了可用作砖石粘合外,更是修筑道路的上好材料。用此物和沙石混合后,便是上好的筑路材料。” 钟粟其实更想用于筑路,筑城防守固然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但实际上强大的军队和坚韧的民心更重要。 有了四通八达的道路,可以带动一切发展,这才是大宋真正要做的,而不是一味地想着怎么防守。 “哦,原来还有此功效,那比起那沥青道路如何?” 曾布一下子便想到了此前修筑的那条通往兰州府的驰道,根据后来的消息,说是非常结实耐用,至今都没有什么破损。 “两者各有利弊,但沥青道路需要从脂水中提取沥青,不是太容易得到,而水泥烧制只需消耗煤炭,材料很容易得到,两者相较,水泥道路更适合当前。” 其实在后世,就算石油被大量开采炼制,但水泥的应用前景甚至更加广阔,除了各种建筑方面的应用,也会用于修路。 大宋目前的情况,水泥烧制的成本更低,显然值得大量推广。 “那是不是可以将各处的官道都以水泥筑成,我大宋各地的通邮、粮食、商货运输可以加快不少?” 曾布一下子想到了水泥硬化官道的诸多好处,稍显激动的面色泛着红光。 要知道大宋的官道再怎么好也是土路,虽然也在反复改良,但强度上实在差了很多,曾布的话显然也提醒了在场的所有人。 这东西看起来极不起眼,但没想到有这么广的用途,一旦在大宋广为普及,那将是难以想象的变化。 “草诏,让尉迟雷在会州大量烧制水泥,工部拟个章程,修缮大宋道路。对了,河西商道之事也要抓紧,可以考虑先行从河西商路开始,商贾运输货物如果道路完善,与我大宋通商会便利很多。” 赵佶当即做出了决定,钟粟心中大定。 要想富先修路,大宋已经足够富庶,现在还可以更进一步。喜欢大宋教书匠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大宋教书匠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