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零三章 河西商路

 
    钟粟看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自己身上,知道这又是一次洗脑的大好时机。 能够发展到现在这个局面,钟粟同样有些意外,推进的速度快得有些让人反应不过来,这么玩下去,岂不是要拳打世界各国了? 别说是一小小的西夏,就算是巨无霸契丹又如何,根本不在话下好不好? “官家,各位同僚,我大宋现在能在半个多月消灭西夏数万兵马,靠的是上下一心的精气神。 各位且想想,大宋立国一来,何时曾经有过这样的景象?那便是太祖之时,当时国本未稳,强敌环伺,太祖手下文武大臣勠力同心,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可后来呢,不思进取之心日盛,朝廷每每欲行大事,总有人出来掣肘,最终的结果便是党争之祸不断,如此之下何谈对付西夏,又如何收回幽云十六州? 而今我大宋今上贤明,上下一心,文武和谐,取得如此战果,不值得大惊小怪。” 钟粟说出了一番诛心之论,其实他心里有数,如此打法固然过瘾,但消耗也非常惊人,想要收回成本,至少也得一年时间,这一年之中难免会有各种声音,所以有些话难听也得说,相当于预防针。 赵佶已经习惯了钟粟,他倒是听出来了一些,钟粟处处拿太祖说事,虽然有点贬低历任帝王的意思,但这也只是和太祖相比,不管是死的还是活的,谁敢说自己比太祖贤明吗?赵佶相信没有人有这个胆量。 不过,比不上太祖,做一个仅次于太祖的帝王显然不犯什么机会。 而现在,这个继太祖之后最伟大的皇帝,很可能就是自己,机会真的很难得。 至于党争了,文武分歧了,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谁敢乱喊乱叫,就让他去西部搞大开发去,反正看现在这个进度,西夏绝对悬了。 钟粟说完,其他人默不作声,钟粟又一次提到了太祖,乱说话太危险,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先看看形势再说。 “钟卿家此言也算有理,对西夏一战,我大宋已准备多时,仰仗诸位卿家各尽所能。 朕可以在此保证,如有人妖言惑众,以任何理由阻挠伐夏大业,朕绝对不会客气。” 能不能做到有时候真不好说,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但赵佶能够当即保证,足见决心之坚定。 “官家,其实现在就有一个问题,我军攻势固然势如破竹,但靡费同样很是惊人,粮草供应仰仗曾相全力周旋,加之早有储备,还算供应及时,但炸药、铁石、脂水消耗甚巨,要满足我军持续作战,不但要加紧开采,原来广备攻城不但要扩建,最好再建起两座更好。当然,现在还不是时候,等到战局稳定下来,便可以考虑。” 这话曾布和章惇本来早就想说,但总觉得有些不合适。 宋军正在高歌猛进之时,你说现在花费大,如果不继续投钱,便会影响到战局,什么意思,难道对伐夏大业有所不满? 钟粟一说,曾布和章惇松了一口气,总算说到钱的事情上了,谈钱伤感情,但此时的确不得不谈。 国库之前还算充裕,可就最近半个多月的消耗,银子就像水一样的往外流,按这个速度,最多支持三个多月而已。 赵佶心里也默默算了一笔账,战争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利益,没有人是天生的战争狂人,西北不宁,大宋永远处于蛮夷的威胁之下,这个威胁自从立国以来便存在。 西北的问题不解决,大宋将永远处在危机之中。 没有西北,大宋无法拥有真正意义上的骑兵,门户洞开,国土的守御变得易攻难守。 太远的西北边陲,恐怕宋太祖赵匡胤都没想过,只要能够控制住长城一线,能把幽云十六州夺回,就是最大的利益。 大宋历代皇帝都在想着解决这个隐患,只是能力有大小。 不管是赵佶还是前任们,如果能够解决这个大宋最大的问题,即便是国库消耗一空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只是这样的风险极大。 大宋多次发动对西北的攻势,但收效并不大,真正是虚耗了无数钱粮。 只是没想到的是,奇迹在他的身上出现了,这才多长时间,宋军节节胜利,西夏军被打得团团转,就连增援的契丹天德军,直接被自己得意的天子之军轻松地消灭在暖泉峰峡谷,契丹人至今都没敢贸然继续增兵。 当然,钟粟的话他明白,上下团结一心的确很重要,但钟粟这几年利用汴京大学花费心血折腾捣鼓出来的新式武器作用太大了。 想到这里,赵佶哑然失笑。 他突然觉得,钟粟开办汴京大学,似乎就是为北伐做准备的。 “无妨,打下了西夏,我大宋就有了自己的马场,河西贸易也就此打通,国库还会充实起来。 曾相不必烦忧,该花的还得花,如若有需要,朕的内帑也有不少,打下西夏是头等大事,此事无需犹豫。” 赵佶一番话,算是将一些人的心思给彻底堵住了,那意思就是,西夏非打不可,砸锅卖铁都得打。 不少人暗暗吐了一口气,本来还想说两句,耗费巨大是其一,万一盈不可久,到时候契丹大军干预,谁知道会不会一朝回到原始社会,那就赔大了,但看陛下是样子,已经吃了秤砣铁了心,几位权臣显然也没有退缩的意思,这根本就没法劝。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那便是拿天下读书人说事情,不想这个倒好,一想这个,舒亶那欲哭无泪的惨状便出现了,天下读书人已经视汴京大学为大宋学术之圭臬,不想被唾沫淹死的话尽管试试。 随着春闱的彻底结束,汴京大学霸榜的那些家伙大量涌入了翰林院,显然已经简在帝心,现在已经光荣地踏上混资历的道路,等过些年,大宋朝堂势必都是他们的天下,现在做的太过分,那就等着致仕还乡后被鞭尸吧。 “官家,或许不会用太久,种师中将军只要稳住了河西,商路随即就通了。” 钟粟才不愿等个三年五载,没有商业利益的驱动,守御河西仍然是问题,到时候那里该谁去,他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现在要做的,便是等待。 赵佶点点头,钟粟的话,他信。喜欢大宋教书匠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大宋教书匠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