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加挂国子监

 
    汴京大学顺利化险为夷,因为几大书院或明或暗的支持,非但没有流量下降反而引发看非常疯狂的热潮。 在汴京大学放出话来主动吸收几大书院学生的时候,几大书院本来还想做做样子,先展示一下读书人的优雅,可没想到的是他们低估了天下读书人的热情,一时之间,汴京大学明明还有两天才开学,但前来咨询的读书人已经络绎不绝,热闹非凡的场面让钟粟哭笑不得。 不过人多也不怕,就算今年扩招,名额也是固定的,逢进必考,还要好中选优,如果进不去,那只能怪自己能力不行,怨不得别人。 几大书院因为名望极高,所以便有了优惠政策。 事实上,因为各种原因,几大书院的学生质量明显高于其他小书院和野路子书生,钟粟的目的就是要让汴京大学汇聚天下英才。 赵佶也没有吝啬,考虑一番,汴京大学也加挂了国子监的头衔,这便意味着,汴京大学算是真正拥有了官方背景。 加挂国子监本来也是有先例的,应天府书院也叫“南京国子监”,是北宋最高学府之一。 这应天府书院也算历史悠久,它的前身为“南都学舍”,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此后一直繁盛不息。 大宋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宋真宗赵恒尤其看重,还亲自写了一首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除了亲自写诗劝学,宋真宗为表彰“南都学舍”的教育功绩,于大中祥符二年正式赐额为应天书院。 到了宋仁宗景祐元年,应天书院改升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又升格为南京,位列陪都地位,为宋朝三京之一。商丘濒临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辐辏,隋唐以来,已发展成为一方都会。 宋代的应天府书院就设立在商丘的繁华闹市中。当时人称:“州郡置学始于此”,天下学校“视此而兴”。 所以,几大书院中,如果非要论资排辈,抛开大宋中央国子监,应天府书院当仁不让天下第一书院。 而现在汴京大学加挂了国子监,地位自然一下子水涨船高。 反正是白占的便宜,钟粟乐见其成,同时也不能失了礼数,让贺松风代笔上表感谢一番自然是应有之义。 如此一番操作,别人都得了好处,唯独之前叽叽歪歪的舒亶这下快抑郁了。 他本来还觉得,对付钟粟就和当年炮制“乌台诗案”同样简单,就算不能将钟粟怎么样,起码能刷一把存在感。 当然,舒亶也不傻,他懂得天下读书人之心可以利用,懂得紧握大义的好处,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所理解的天下读书人之心只是他那个小圈子的。 主动强力出击,却被残酷的社会狠狠地毒打了一番,脸都被打肿了,还没反应过来,赵佶又反手给了汴京大学一个国子监的名分,舒亶又被按在地上狠狠摩擦了一番。 钟粟也没想到的是,苏东坡当年的一箭之仇,居然这样莫名其妙地报了,简直就是难以描述的痛快。 舒亶看到大势已去,但他并没有放弃,既然讲道理不行,那便耍流*氓。 他居然舔着脸请求赵佶,说自己年事已高,希望允许告老还乡。 对于那些手握极重权柄的大臣,这样的要求往往会让皇帝措手不及,甚至哭着喊着挽留,当然也为以后的君臣关系埋了个雷。 舒亶大概是觉得资格老,解释之前的事情反正已经没用了,不如倚老卖老得了。 可他真的想错了,赵佶爽快的回复让他颤抖不已。 “舒卿家为我大宋兢兢业业几十载,此时荣归故里,也算是衣锦还乡,赐钱五千权充做程仪吧,朕就不送你了。回去后如若有什么困难,记得给朕鸿雁托书。” 舒亶只觉得天旋地转,怎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当今陛下怎么不按套路来呢? 不是对老资格的大臣,都要竭力挽留一番吗,为何如此痛快就赐金放还了? “臣谢陛下恩典!” 舒亶犹豫了一下,还是强忍着谢恩。 “舒公的脸色似乎不太好,要不要传御医看看?” 赵佶发现舒亶突然一脸憔悴。 “多谢官家挂怀,老毛病了,老臣无妨。” 舒亶自知这次彻底栽了,只好直起身子,准备退出垂拱殿,他其实还抱着一丝希望,希望朝中有人能够挽留一下,没想到听到的都是对他还乡的祝贺之词。 …… 当苏东坡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只是淡淡一笑。 钟粟知道,他显然已经忘记了所谓的仇恨,能够过上现在的安逸生活,他已经心满意足。 舒亶其实根本不明白自己错在了哪里,大宋现在的形势和以往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赵佶便能够与钟粟俱进,他显然看懂了钟粟所做的努力。 祖宗成法固然重要,但祖宗可不想着大宋的江山败在死守成法的努力中。 太祖有生之年的宏愿,就是收回幽云十六州,实现大宋的统一和领土完整,钟粟的所作所为让他看到了希望,他也看清楚了大宋的很多弊端,既然如此,这些如同舒亶一样的遗老,早一天告老还乡早一天安宁。 “老钟,我是不是有些苛刻了,舒亶也曾为我大宋效力良多,就这样让回去,会不会有人骂我薄情寡恩?” 回到延福宫的赵佶有一丝不安。 “谁人能够做到尽善尽美,官家如果打下了西夏,收回了幽云十六州,太祖有灵,必会感念陛下盛德,天下百姓,也会牢记陛下巍巍不世之功,何须在意细枝末节呢。 再说,陛下可曾想过,舒亶也不是毫无瑕疵,此时准归,或许是最好的选择,陛下不但没有欠他什么,其实还算成全了他。再说,他是主动请辞的,虽然说不是出自本心。” “怎么什么事情到了你的嘴里,都变得举重若轻了?” 赵佶算是听进去了。 “那是因为我和陛下都自带欧气啊。” “什么,欧气,欧气是什么?” ……喜欢大宋教书匠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大宋教书匠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