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三章 冷锻甲

 
    秋分过去后,天气急剧转凉,空气中甚至已经能感觉到瑟瑟寒意。 到了霜降来临的第二天,军校和火器监的工程基本结束。 虽然有些锻体设施还没有安装到位,但这些都不着急,来年开春最多一个月也就差不多了。 钟粟站在已经修复的城墙之上,看着军校中列队训练的大宋精英军士,心中无限感慨。 虽然到目前才招募到两千多人,但这两千多人都是百战之兵,大多数都是从西军中选出来的。 在战场上,他们懂得如何杀敌,更懂得如何保命。 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主要还是一种信念,不到万不得已,自己的命比敌人的命要值钱十倍百倍。 只要能够活着,还有无限机会去杀敌,可是一旦挂了,那就一了百了了。 为了让这些人有最强的防护能力,赵佶也是下了血本,人均全都清一色的冷锻甲。 这已经是大宋能够勉强量产的最好铠甲制造工艺了,作为天子之兵,必须要有最好的装备。 确定了这种奢侈的配置后,赵佶虽然觉得要大出血了,但的确很值。 在跟曾布章惇了解了一番冷锻甲的制造难度时,赵佶算是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按照大宋以往的原材料和制造工艺,几乎不具备批量制造冷锻甲的能力,只能造热锻甲。 可看似一字之差,但效果却天差地别。 热锻甲因为工艺和材料的问题,毕竟容易出现金属疲劳现象,这是大宋先天不足造成的。 盔甲的技术指标体现在三个方面,“防御性”和“适合人体穿戴”与“使用寿命”。 先不说“适合人体穿戴”这个因素,由于大宋钢铁硫含量过高,热煅甲往往在“防御性”和“使用寿命”都不达标。 韩魏公韩琦为泾原路统帅时,深刻认识到了青塘冷锻甲的神奇之处。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冷锻甲也有详尽的记载,总之一句话,或者解决脱硫的问题,或者直接取得低硫钢铁。 赵佶这时候有一种很悬的感觉,他庆幸自己在登基前有一个非常强硬的哥哥赵煦,同时重用了一个杰出的军事将领章楶。 历史上,平夏城之战,北宋打出了最后的颜面,当然也趁机取得了青塘低硫铁石的开采权。 虽然产量不能满足大宋百万大军的装备,但精英部队配备仅仅是时间问题。 对于钟粟一直以来对待蛮夷的强硬态度,赵佶虽然赞成,但显然没有赵煦的魄力。 这次的冷锻甲装备问题,让他一下子清醒了许多。 原来还觉得自己那个哥哥赵煦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亲政才几年,还老是病恹恹的。 现在看来,没有自己这个哥哥的努力,大宋关河宁定就是一句空话。 钟粟在为自己的天子之兵而努力,他只需要动动嘴,在经费保障上倾斜一下,其实一点儿都不过分。 对于天子之兵标配冷锻甲的提议,赵佶也只是想了想便答应了。 至于天子之兵其他的武器装备,还需要后续的研发制造。 朔风阵阵,钟粟的大氅被吹得猎猎作响。 “侯爷,下去吧,这里风太大。” 已经在火器监如鱼得水的宗泽看到钟粟又站在城墙上观看军士的训练,连忙跑过来劝道。 经历了这些时间,宗泽已经对钟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这个年轻的侯爷实在太不简单了,给他提供的那些思路,他越琢磨越觉得有一种知识爆炸的感觉。 “知道了。” 钟粟的确感觉到有点冷,大宋这医疗水平,感冒或许还行,可一旦引发肺炎,挂掉的概率超极高。 自己这些年几乎天天都在坚持晨练,其实也是为了预防各类疾病。 下了城墙后,看见宗泽还不走,显然还有事情要说。 “侯爷,决胜战车的有些部件,如果用百炼铁,恐怕有些浪费,但普通的铁好像不行。” 说完之后,他顺带拿出了图纸,向钟粟详细做了说明。 宗泽果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钟粟明白了,果然在材料工艺上卡壳了。 钟粟清楚,如果现在有了炼铝工艺,决胜战车就可以做到节约材料的同时提高机动能力。 可惜铝的金属活动性强了些,想要提取实在有些困难。 “试试用赤铜代替吧。” 昂贵是昂贵了一些,但这是研发阶段,还是要舍得砸钱。 宗泽其实已经想到了,但无奈大宋连制造铜钱的铜都奇缺,用来做战车的某些零件,显然也很奢侈,何况还是实验阶段。 看到钟粟回答得果断,宗泽心里一喜,经费保障显然没问题,他就放心了。 这些日子以来,他一直在醉心于决胜战车的研究。 毕竟这个思路和他以前的一个构想比较符合,当然更符合他这个战车作负责人的身份。 目前看来,其他方面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唯独在动力系统方面,还有不少的难关需要攻破。 宗泽的想法也很不错,他在钟粟的启发之下,已经开始考虑一种模块化的决胜战车方案。 也就是说,如果用于冲阵,决胜战车上面那就是执楯手、长枪手和弓弩手。 如果用于阵前对敌,那就可以考虑将火铳假设到战车上,形成移动炮台。 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冲阵版的决胜战车体积明显大了很多,想要做到模块化似乎行不通。 其实这也可以考虑做出两种版本的决胜战车,形成不同的功用。 钟粟也就随口说说,至于具体怎么做,全都交给宗泽去想。 当然,还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张叔夜,他们可以一起商量。 如果还觉得不够,钟粟还可以随时调集赋闲在家的章楶这些沙场悍将火力支援。 这已经是钟粟第三次来怀州军校了,而且他这次一呆就是七八天。 最多再过两三天,他就要回去了,赵佶那里现在也有点着急。 眼看白花花的银两砸出去了无数,到底军校和火器监建设成什么样子了,钟粟得去汇报一番。 另外,张商英那里也有消息了,估计半月之内,他也要回朝述职。 成都生产建设兵团到底建设成什么样子了,虽然一直有书信来往,但钟粟还是想听听张商英亲口说的。 一旦成都生产建设兵团建设成功,就得谋划另外三个了。 钟粟觉得,天子之兵训练到位,武装到牙齿。 然后四大生产建设兵团完全成熟,或许有个五六年就差不多了。 到了那时候,主动出击收回幽云十六州又有何不可?喜欢大宋教书匠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大宋教书匠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