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四章 赵佶的梦想

 
    “钟卿,朕怎么觉得,你这个办法有些过于完美了,反而让人觉得有些不真实?” 不得不说,赵佶在大宋的治理上,还是费了不少心思。 他自己明白,一个武断的决定,对大宋的影响会非常之大,昏君才会草率行事。 钟粟暗笑,一千年后的东西,而且在华夏还经历了几十年的完善,放在了千年前的大宋,当然很难找出明显的问题来。 钟粟不得不佩服自己这个天才的想法,边地的情况和后世华夏某疆的情况还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他当然不是太了解某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具体细节,但大概的原理还是清楚了。 有了这些其实就已经足够了,大宋这些朝臣智商都不低,他只要写出一个大概的草案,必定会被完善到极致。 “官家这是有点谨慎过头了,大宋有这样的好皇帝,不出十年必定万国来朝。” 钟粟难得地顺毛捋了一把。 “这可不是你说话的习惯,朕在向你问话,别扯远了。” 赵佶无奈,别人的马屁他能接受,钟粟这么一说,他总觉得实在故意涮他。 “有些事在朝议之时,下臣觉得不便多说。 现在单独见到官家,说出来倒是无妨。” 赵佶眼前一亮,果然还有玄机。 “是这样的,这个做法其实早就有了,本来已经都忘了,但偶尔翻了翻当时身上的几张纸,发现了一些只言片语,下臣才想起来这些事情。 我师傅曾经云游各国,不曾想遇到困厄,后被一极西之地一国主所救。 此后两人相谈甚欢,师傅才了解到,此国深受一邻国所侵扰,不胜其烦。 因该国地形坎坷,运输粮草极为不便,边地之军反而经常因饥饿不能打仗。 但边地土地肥沃,师傅便想出了这个办法,后来还在此国长住两年。 建设了生产建设兵团之后,这小国固然人口增加不少,很快以弱胜强打败了领国。 我大宋有了高产作物,自然不是那极西小国可比的,但情状类似,倒是可以试试。” 又一个弥天大谎问世,钟粟哭笑不得的内心,都快要破体而出了。 事实上,可供穿越者撒谎的套路并不多,他也懒得创新了。 赵佶一听,果然觉得合理了许多。 “有你小子在,真是我大宋之福啊。” 钟粟暗笑,有些人就是这样,说真话往往不信,但假话往往百试不爽。 “官家过誉了,小子只是遇到了一个好师傅,惭愧惭愧。” 赵佶点了点头。 “钟卿,你说我大宋真能收回幽云十六州吗?” 赵佶再次提出了这个老不死的话题,大宋历代君王的痛楚,钟粟还是看得非常清楚。 如果当初没有说出帮助赵佶收回幽云十六州的话,赵佶一定不会这么信任他。 其他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但他们和钟粟没法比,主要还是实在没有任何把握。 其实在满堂朝臣的心目总,大宋太祖才是真正的明君,后来的这些,明显都有点渣。 太祖当年都没有平定四方的把握,甚至建起了封桩库。 这也就意味着,就算是叱咤风云的太祖,照样没有拿下幽云十六州的把握。 到了自己这一代,如果能够收回幽云十六州,那自己的功劳会超过大宋任何一代君王。 甚至能够和太祖的功勋相提并论,也别相提并论了,能够紧随其后都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这种事情,赵佶只能在心里疯狂地憧憬一番,但脸上得意的表情还是出卖了他。 “朝堂之内消除党争,边地之外足粮强兵,区区幽云十六州,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我大宋之军不是不能打,而是互相掣肘,说来说去,还是因为朝中朋党争斗不休。 如若消除了掣肘,宋军一心,自然无往不胜。 说句大不敬的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官家如果想通了这一点,战事只会更加顺利。” 这些话钟粟本来是不想说的,但今天赵佶明显心情超爽。 在这种时候说出来,即使不被采纳,那也不至于他反感。 “钟卿说的何尝不是,可我大宋祖制如此,一时之间很难改变的。” 赵佶说完,眼神看着远方。 “屯垦戍边,同样是大宋祖制中没有的,如果官家有磐石之决心,一切都不是问题。” 钟粟不愿意放弃一切努力,虽然成功的可能性不是太大。 所谓祖制这种东西,正确与否已经不重要了。 除了绝对的执行,几乎没有回旋的余地。 大宋历代皇帝不是没有发现祖制的偏颇之处,但却没有任何办法去改变。 女真打进大宋之后,为什么能够势如破竹地打到汴京城下,不是因为宋军没有一战之力,主要还是不少人怕被坑死。 就连演义故事中的杨家将,当初在汴京号召各军勤王的时候,同样无动于衷。 自保的目的,说来说去,还是因为想为大宋多保存一些力量,然后寻找机会扳回局面。 大宋坑死军将的事情,干过的次数太多了。 坑得最惨的自然是民族英雄岳飞了,李纲、宗泽这些数不清的将领,同样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 而那些大奸大恶之臣,却能在过着悠游自如的生活。 一时之间,赵佶想到了很多。 以前他只是端王,不需要关心国家大事。 他只需要好好当他的王爷,做一个富家翁包租公之类的人就好。 虽然他同样姓赵,但如果你过于关心赵家的天下,那就是大忌讳。 现在哥哥猝然暴死,自己莫名其妙就成了皇帝。 他从此也没了选择,只能埋头去尊严治国之道。 现在钟粟又花了一个巨大无比的饼,赵佶不心动才怪。 “钟卿果然是谋国之臣,朕知道该怎么做了。 但钟卿也知道积重难返这个词的含义,很多事情是需要时间的。” 赵佶对钟粟淡淡说道,他也在说给自己听。 坐拥万里河山,谁愿意拱手让给别人?赵佶当然也有一个美好的梦想。 可大宋朝廷在关键时刻昏招迭出也是不争的事实。 从钟粟进入朝廷的一刻起,他已经想好了,这片江山一定要继续下去。 赵佶和钟粟在深入探讨,曾布这些走出垂拱殿的大臣也没闲着,他们才是最后的具体设计者。喜欢大宋教书匠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大宋教书匠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