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二章 炉炭监

 
    赵佶登基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但朝廷的格局,依然是向太后垂帘听政。 说是听政,事实上大权依然掌握在向太后的手中。 其实当时赵佶如果不提出“建中靖国”的国号还还,一旦提出,其实就把自己摆到了向太后的对立面。 好在钟粟即使让赵佶发挥了他吃喝玩乐的特长,向太后才稍稍有所放松。 不然按照一开始的那种情况,向太后只会变本加厉。 朝议之上,钟粟呈上了自己的奏折。 “太后、官家,几年中我大宋冬季漫长,黎民受冻毙着甚多。 下臣建议,推广陶土火炉,在各地寻找挖掘石炭。” 不是什么时候都要拐弯抹角的,自己本来就被向太后多方怀疑。 如果还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向太后一定会认为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阴谋家。 众大臣一听,发现钟粟说得还是很有道理的,汴京的老百姓已经用上了陶土火炉。 只不过大宋幅员辽阔,火炉不可能迅速普及的。 “臣以为,钟侯说得极是,陶土火炉几乎不用铁质,石炭耗费很低,倒是可以试试。” 章惇不是没想过这些,他其实有自己的看法。 大宋军队在西北边陲作战之时,尝尝收到风雪的骚扰。 有时候仗都没怎么大,但人却都冻坏了。 水寒伤马骨的说法很有道理,其实也是说人的。 西北边军远离中原腹地,有时候往往补给未必能够及时送到,加之图突然变化的气候,往往还没接战,就已经有所牺牲。 章惇一直以来都属于坚定的主战派,自然先考虑的是军队供应。 但他觉得,只要能够做到想大宋百姓推广,那自然可以向军队普及。 只不过朝中政治形式缓缓莫测,他并没有立刻说出来。 “此物推广固然是好事,但却可能会变成赚钱的工具,下臣觉得不妥。” 钟粟没想到的是,刚提出了还没详细陈述,就已经有人反对了。 他真的搞不明白,这种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态,说话不过脑子吗,还是另外有原因。 “钱翰林说得不是没有道理,钟侯的爱国之心老夫心里有数,但却未必能够挡住悠悠之口。” 曾布说了一句,但却没有标明任何态度,典型的老狐狸做派。 “这位是钱翰林是吧,我问问你,你觉得本侯是那么缺钱的人吗? 另外,本侯爷都还没把奏折的内容说完,你已经就断定是本后想借机赚钱? 也罢,我汴京大学提供技术,至于发售之类的事项,要不就交给钱翰林吧?” 钟粟无不气愤地说了一句。 这些大宋官员真的让人服了,自己食君之禄却不能与君分忧,这到底是怎么样的是一种人设? 最有趣的是,大宋官员自己贪墨的手段的确不少,可别人要取得合法收入,却不被认可。 “钟侯开办书院,为国抡才令人钦佩,但要全面推广陶土火炉,难道真没有私心吗?” 钱翰林倒是毫不退缩。 “我什么时候说自己没有私心了?我说了吗? 为我大宋做些事情,从此青史留名,这样的私心我不该有吗? 你如果觉得不妥,还是那句话,我把这个差事让给你,你尽管去做,青史留名的就是你了。 虽然这样的选择我并不愿意,但为大宋着想,又有何妨?” 钟粟一番慷慨陈词,说得钱翰林一时语塞。 让他没想到的是,钟粟居然坦白了,还说自己就是有私心,但这份私心却是为了大宋。 简直毫无破绽,根本就想不到辩驳的理由。 向太后、赵佶也一时不知道怎么开口,青史留名这样的事情,什么时候都可以拿出来公然说了。 放眼满朝文武,也只有钟粟好意思这么说,其他人还真这个气魄。 “我看要不这样吧,就让钟粟负责推广陶土火炉,既然钱翰林有所怀疑,那还不如干脆做了钟粟的副手,时时监察也是好的。” 章惇冷冷地说道,语气中带着嘲讽。 “好了,此事本来就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怎么就扯到私利上了? 朕同意钟侯的想法,就让他负责这件事情吧?母后觉得如此处理可好?” 赵佶终于忍不住了,他觉得好歹要为钟粟出头一次。 赵佶一言已出,其他大臣也不好意思说得太多。 不过有趣的是,不少大臣居然等着向太后那里。 他们明白,朝臣的决议已经算是定了,如果这种时候还能反对有效的话,那一般人说什么都是没用的。 反对钟粟的大臣也算识时务,居然丝丝盯着向太后那里,希望她能说出一些有价值的话来。 “哀家觉得,钟侯的想法不错,倒是可以试试。 读了,对于分利的想法,还是容后再议吧。” 令钟粟不解的事情是,向太后信任支持了自己,但目测未必会有什么附加条件。 “太后、官家,下臣觉得,此事交给我大宋政府来办,应该会好很多。 钟某只是对有些情况了解得多一些,不管是谁都会全力支持。 而且依臣的见识眼光来看,等到卖出去十万百万的,大宋也可以获得一笔巨大的收益。” 钟粟还真没想着,一定要把这件事情说明白,这些人才算明白。 向太后和赵佶稍稍一惊,这笔生意还可以这么做? 放眼大宋人民,身在底层的人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但冬天取暖这种事情,谁都不能免俗。 这显然是一件好事情,只要将火炉销售到大宋的各个角落,那这还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赚钱的事情不是没想过,现在大宋的国库已经一件有些空虚了。还真不能掉以轻心的。 “不,此事就交于钟侯去办。” 向太后果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朕看要不这样,就在工部下设一柴炭司,名字就叫炉炭监,炉炭监郎官暂时由钟侯担任,大家可是有什么异议?” 赵佶说完用目光看着其他人,其他人其实真不明白的是,官家赵煦答应了也就罢了,太后居然也没说什么。 就这样,在议论纷纷中,一个新的机构——炉炭监成立了。喜欢大宋教书匠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大宋教书匠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