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谈判

 
    钟粟要对尉迟宫铭说说来惠州之前的事情,尉迟宫铭虽然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但还是准备听听。 他明白钟粟这种人,既然要说这些,肯定不是随便说说,这里面一定有故事。 “郡王,其实湿法炼铜法不是我一人发现的,我主要是进行了改进,提高了铜的产量。” “原来是这样啊,我也听说张潜是世家子弟,据说他老家那里盛产胆水。” “郡王果然博文,不但知道张潜,还知道胆水就是炼铜的材料。” 尉迟宫铭笑了笑,也不作回答。 “那郡王也应该听说了我向官家展示湿法炼铜的事情吧?” “这可是一件大事,我自然听说过,估计大宋的官员,没几个不知道的。” 尉迟宫铭不知道钟粟究竟想说什么,但还是尽力配合着。 “是啊,此事天下皆知,但郡王可能对此后的情况就不一定知道了。 官家让我来惠州炼铜,但我并非大宋朝廷命官,所以官家便授予我五品采铜使,可算是皇恩浩荡。” “是啊,当今官家的确颇有大志,我还听说西夏战事也成效显著,和官家的运筹帷幄密不可分。” 尉迟宫铭随着他的意思说道。 “可我钟粟只是一介商贾,最多有一层书院山长的身份,不是真正的朝廷命官,所以来惠州的事情上,我上了一份奏疏,惠州炼出的铜,十分抽一由我来支配。 当然,这一分可不是供我来挥霍,创办罗浮书院可是一个大事情啊,没有钱根本就办不起来。” “你说的我自然明白,钟先生胸怀大志,官家看重的就是这一点,划拨出一分的铜,用来支持钟先生创办书院实在是合情合理,官家也是远见卓识。” 话说到这里,尉迟宫铭已然明白,这是要跟自己谈判啊,哪里是讲故事。 钟粟虽然没有提到一句关于煤场经营的事情,但其实已经向尉迟宫铭表明了态度,那就是既然两家要联合经营,那就得亲兄弟明算账。 如果稀里糊涂,日后谁知道还会发生怎么样的事情。 尉迟宫铭对钟粟的想法自然完全理解,这其实也时他一贯的做法,收益分成的确是一个好办法。 都是聪明人,谈起事情来就是方便多了,虽然谈的就是利益,但却用一个故事就已经说清楚了。 既然达成了共识,接下来就是具体的蛋糕瓜分问题。 钟粟的态度非常明朗,煤场具体的开采之类,还是又尤大官人负责,销售归他。 他可以源源不断地打制出火炉,然后和烟煤一起同时销售。 一开始,销售的对象自然是贵族阶层。 比较按照初期的成本来看,烟煤的开采成本很低,但火炉却很贵。 再怎么省料,也得几十斤生铁,而且打制的速度无法立刻加快。 按照钟粟的图纸,铁娃是唯一掌握了火炉打制技术的人,要能够做到量产,还需要逐步将这项技术给几个徒弟教会。 不过满打满算,几个人就算分工合作,实现了模块化的组装,那也不会太快。 钟粟已经做过估计,今后再增加一些人手,每天火炉的打制数量也没法突破两位数。 这样一来,火炉的价格自然也会高居不下,平民阶层显然没有这个能力消费。 不过从长远来看,取暖烧火炉还是比较合算的。 之前取暖用火盆,厨房烹饪还另有一套炉灶,现在情况就变了,火炉将取暖和烹饪功能合为一体,这就节省了一笔开支。 此外原来火盆烧的是木炭,木炭的原材料本身是树木,价格也不低。 再加上还需要进行繁琐的加工,最后变成木炭后,人工成本会很高。 火炉只是一次性投资稍微大一些,首先你得买下这个铁疙瘩,但后期的烟煤会便宜不少。 另外烟煤比起木炭,燃烧速度会慢很多,如果用无烟煤效果更好。 只要把广告打出去,精明的惠州人一定能够算清楚这笔账,如果还算不清楚,钟粟也没辙。 他的火炉又不是智商鉴定器,只要部分中产以上阶级能够接受就行,如果所有人都要买他的东西,他还做不出来。 这笔账钟粟也只是轻轻一点拨,尉迟宫铭心里自然透凉透亮的。 接下来钟粟提出一个要求,他认为还是应该由尉迟宫铭向大宋朝廷提出建议,好歹也是郡王,低调归低调,刷刷存在感还是有必要的。 表面上看起来就是向朝廷说清楚情况,其实就是表功,这么大的事情都做出来了,不声不响是不行的。 尉迟宫铭心里居然有些许的小感动,还是那句话,如果钟粟想自己独吞,他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反正煤场又不是他这一处,只有钟粟卡他的脖子的份,他却没有卡钟粟脖子的手段,最多在生意上打压一下。 钟粟却想得很长远,既然都已经到惠州了,可以说岭南范围他能看到的,最大的商业帝国就是尉迟宫铭。 想要继续长久做下去,今后很可能会在很多方面和尉迟宫功产生交集。 万一尉迟宫铭非要跟他较真,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优势与之对抗。 既然没有能力对抗,还不如将两个人绑到同一辆车上,大家共同进退。 登封的白酒生意,在他走后依然没有问题,就是因为他采取了这种流氓式捆绑。 他不但绑定了魏大官人,甚至将河南知府边赟也绑定了。 不过尉迟宫铭却提出了一个条件,向朝廷陈说这些都不是问题,但以后煤场名义上还是得以钟粟为主。 反正利益瓜分都确定了,区区一个煤场的冠名权,尉迟宫铭一如既往地低调。 作为一个商贾界的前辈,他有捞好处的想法,却没有占便宜的伎俩,尉迟宫铭还是比较爱惜自己的羽翼。 大的框架商议已定,两人开始闲扯,后面的细节问题,让索九和尤大官人去谈就行了。 两人心里都明白,大宋的锦绣河山遍布着不少的煤场,这笔合作一旦顺利开展下去,后期获得的利润会非常惊人的。 他们都在暗暗憧憬,如果能够统一了大宋的取暖市场,会不会被官家赵煦忌惮都难说。 但这一切都还需要等待大宋朝廷的说法,他们觉得好的,大宋朝廷和那些顽固大臣,却不一定会觉得好。 钟粟也明白,仅仅一份纸面汇报,说服力差了些。 这项“发明”虽然不至于惊世骇俗,但也颇具开创性,想要彻底改观这些人的思想,还得拿出实物来的。 马上就到年底,自己虽然属于编制外人员,但承担的任务非常重大,进京述职是在所难免的。 借着这次机会,他得用一口火炉,亮瞎大宋朝廷某些人的钛合金狗眼。 在铁娃打制火炉的同时,一纸书信已经向着千里之外的登封寄了过去。喜欢大宋教书匠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大宋教书匠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