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孙策的真正实力

 
    十月中旬,柴桑城内。 自从八天前周瑜开始调兵遣将以后,柴桑城内的兵力已经变得相对空虚,只有些守城的农兵为主,适合大范围调度、机动作战的主力,全部在往夏口的方向集结。 不过周瑜本人还是留在柴桑城内继续坐镇,一来是作战的任务还未正式下达,不到最后一刻不知道要不要打。二来么因为后方来的部队源源不断经过,柴桑这边也需要人居中调度。 结果,就在十月十三这天,周瑜居然等到了下游而来的一队规模庞大的战船,当先的是一群高速狭长的艨艟斗舰,后面还远远排了行动迟缓的大型楼船。 这些部队也不都是从丹阳方向来的,更多是从庐江前线撤下来的,尤其是那些巨型的楼船,一看就知道从丹阳赶来根本来不及。 周瑜心神不定,隐隐有些预感,亲自坐船去江面上巡视迎接,果不其然,他居然看到了孙策亲自前来。 周瑜立刻过船问候行礼、通报前线情况: “主公,没想到居然惊动您亲来柴桑……我等还未彻底下定决心届时接应蔡瑁呢,您轻离建业,后方可如何安排是好?” 孙策意气风发地站在一艘两千多人的最大号楼船艏楼上,手扶女墙垛堞,任由高处的江风把斗篷吹得猎猎作响。另一只手拉过周瑜,搭在自己扶垛的手上拍了两下: “公瑾,你我兄弟,何必多礼。实不相瞒,你的急报送到丹阳的时候,我本就不在建业城内。决定出兵之后,我也深知机会难得。真要能得手的话,靠丹阳和吴郡、会稽的兵马徐徐调动而来,肯定不及。 所以就亲自到庐江前线督促部队到此为止、收兵准备新战。至于建业城内,我让仲谋帮我留守了。” 孙策这番话里,流露出一些信息,对于之前没有了解过关东诸侯之间战事的看官来说,或许会有点摸不着头脑: 为什么在跟刘备交恶之前,孙策军的主力会部署在庐江郡前线呢?为什么作为孙策治所的建业,以及腹心之地的吴郡、会稽反而兵力部署更少? 这就涉及到一个已经被大多数人快遗忘的存在了:淮南袁术。 袁术还没死呢,今年上半年各大诸侯对袁术的战争,只是在三四个月内就快速消灭掉了袁术西半部分的领土。当时袁术要面对天下所有诸侯的夹攻,才溃败得那么快。 可是一旦进入下半年,袁术龟缩断臂,不再跟袁绍和刘备直接接壤。加上袁绍和刘备在抢夺袁术遗产中政治意义最大的雒阳地区时正式爆发战事撕毁盟约,从此刘备和袁绍都把对方当成了头号大敌。 于是袁术受到的压力,也就减小到了仅仅只被曹操和孙策夹攻的程度。袁术最后的东部四郡疆土,丢失的速度比上半年要慢得多,曹操几个月才能啃下一个郡,随着进入十月中旬,北线的曹操终于彻底光复谯郡,兵锋直指袁术最后定都的淮南郡。 不过,可别忘了,淮南郡不仅跟曹操的领土接壤,也跟孙策的领土接壤。 今年上半年的时候,因为袁术在东部领土的兵力还比较多,不喜欢打硬仗啃硬骨头的孙策也不想帮其他诸侯扛伤害,所以形同于“静坐的战争”,只亮明旗号讨袁但不出大力。 孙策很清楚,自己想要从庐江郡往北夺取一整个郡级别的疆土,那就只有把袁术定都的淮南郡全部拿下了。一上来就打对方的首都,肯定会仇恨太大,吃力不讨好。 所以孙策只是挑软柿子捏,稍微拿了点寿春更上游、大别山区、淮河南岸的土地,诸如安丰、弋阳等地,跟袁绍控制的汝南郡隔淮河相望。这些地方除了淮河南岸狭长地带灌溉充分人口稠密,其他靠近大别山区的也不值钱。 同时对于淮南郡的土地,孙策一直等曹操猛攻谯郡、把袁术的主力吸引到北面之后,他才从庐江出兵沿濡须水攻打,先拿下了合肥,并控制了巢湖和芍陂两大湖泊水域、控制交通要道。 最后基本上是只剩下了一座寿春坚城,也就是袁术最后的首都,和都城里的几万士兵,留给曹操去啃最后的硬骨头。孙策只是摆出一些水军,坐船巡航,在芍陂湖面上堵截寿春守军往南突围进犯的道路。 而对于寿春城最终能坚守多久,孙策也不愧是知兵之人,他的判断居然跟刘备、李素差不多,都认为寒冬腊月攻城方非常不利,而且城内粮草物资还很充足,所以曹操这个冬天是攻不下寿春坚城了。 袁术的阳寿,应该还能活到明年春耕之后、曹操趁着农闲组织最后的总攻。如此算来,袁术竟然挺有希望活过他登基称帝一周年的日子。最不乐观的情况,至少也能做十一个月伪帝。 周瑜通报的蔡瑁可能来投的消息,就是在这么一个节骨眼上送到孙策手头的,这才有了孙策刚好大军主力在庐江前线,可以快速沿着芍陂-合肥-濡须撤回长江转向柴桑的机动可能。 …… 孙策亲自赶到柴桑之后,准备跟周瑜叙谈战策形势一夜,然后就打发周瑜前往夏口、到第一线坐镇。柴桑这个后方二线出发基地,有孙策亲自坐镇就可以了。 因为他们二人也是许久未见,当夜少不了推心置腹对饮,盘点估算一下己方与假想敌的兵力优劣势对比,也好为最终打不打下个决心。 对于己方的战力和国土潜力,孙策当然是很清楚的,这不用周瑜告诉他,他只是对敌情还不是非常掌握。 东吴军这个冬天能用于对外作战的机动部队总兵力,大约在十万人,其中汉族士兵七万,山越兵三万(包括丹阳兵也是山越族的)。 而东吴政权的总作战兵力应该在十五万人左右,这还没算紧急情况下加征的临时守城的民兵。 或许有人会对这个数字觉得诧异:为何这个时代的江东政权战争潜力也隐隐然有些爆棚的趋势?如果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江东再发展上十年,也不一定凑得出十五万机动作战部队吧? 这就要涉及到很多蝴蝶效应的影响了: 首先,这一世的孙策,统一江东的过程中少了很多波折,少打了至少三四年内战。毕竟他本人没有被江东世家反噬,是他父亲孙坚吸走了全部仇恨,孙策对江东的镇压和屠戮也对应地少了很多。 另一方面,内战的提前结束后,孙策就跟历史上他弟弟那样,提前进入了种田发展+抓山越奴隶、归化山越领土的发展路线。而偏偏最近这两三年的和平种田发展期,又赶上了另一个场外的利好因素——林邑稻也就是双季稻的普及。 众所周知,因为李素的先知先觉、让人开拓南中找到了林邑稻,益州政权早在192年就开始小范围试中林邑稻了。 后来又经过两年的严格管控和繁衍、加大种子贸易输入,刘备阵营是在194年实现益州全境稻作区全部种植一季林邑早稻,荆南地区也在195年全部种上了。 而林邑早稻这种作物,毕竟不是什么“杂交水稻”或者别的“种子每年要重新买”的高科技玩意儿。这东西是前一年收割下来的稻谷就能直接当下一年的种子播种下去的。 随着刘备阵营大范围把林邑稻投入食用,民间家家户户留种子,这东西事实上已经不可能被控制了。 而孙策阵营是天下诸侯当中当时仅次于刘备阵营重视水上贸易的,而且那么大的事儿消息也瞒不住,因此孙策军得到最初的少量新式道种,甚至还比刘表稍微早了两个月。 最终孙策和刘表,都是在195年开始,小范围种植林邑稻以求繁衍获得更多种子。在发现这玩意儿确实能多收一波后,民间贸易更是疯狂加大高价买粮。 一石益州或荆南出产的林邑稻,在扬州市面上一度暂时能卖到相当于两三倍于传统晚稻的价钱—— 再贵的话也不可能,因为孙策可以靠着已有的稻种几何级数多繁衍一两年,也能得到足够多的种子。而且这种昂贵的行情也就持续一两年,等种子普及后就不会再忍受溢价了。 于是,扬州和荆北地区,分别是在195年实验性小规模种植林邑早稻、196年种植面积就达到了几个郡的规模,今年197年更是达到了全境普及的程度。 和平种田期和高产新作物的普及这两个重大利好撞到一块儿之后,导致孙策治下的扬州,最近两三年发展极为迅速。196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逼近一成了,大约在八点几百分比,到197年正式破一成。 考虑到育龄青壮年人口本就只占总人口一半多,而女人又再只占其中一半,可知10%几的出生率已经非常恐怖了,几乎相当于每年每三个育龄妇女中就有一个在怀孕。要不是粮食非常够吃,农民们才不敢这么疯狂生。 当初孙策194年刚统一江东的时候,扬州的总人口已经跌破300万大关,后来靠着占领袁术的合肥、安丰、弋阳等地,夺取了几十万人口,又加上三年里累计抓来的几十万山越族奴隶,理论人口应该有360~380万之间。 但是,再算上这三年里的人口生育自然增长,如今孙策治下的实际总人口,竟达到了惊人的450万,这三年里自然出生减自然死亡的富余值就有七八十万之多! 孙策的总人口,竟和如今的曹操依然相差不大——曹操在拿下了原属袁术的豫州东部之后,再加上曹操从三韩掠夺的人口、内部屯田增长,也才从300多万人膨胀到500多万。 当然了,孙策的人口增长质量不如曹操,曹操是靠扩大地盘增长为主的,所以新占领区的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好,可以直接派上用场的青壮年比例极高。 孙策的增长主要靠粮食多了之后人民乱生,所以短期内婴幼儿比例极高——扬州450万人口中,3周岁以下的婴儿就有100万人!如果放宽到七八岁以下完全无劳动力的小孩,更是高达150万。 也就是孙策手下三分之一的人口,至少还要七八年时间才能勉强形成“童工”劳动力,或者是当少年兵。这人口结构已经不是年轻了,而是年幼。 如果孙策政权活不过未来的七八年,那么它这些“账面浮盈”的“人口红利”,也就轮不到孙策来享受了,或许会便宜将来接盘这个政权和地盘的外人。 但不管怎么说,看着己方蒸蒸日上的国力,孙策的野心也是稍稍有些膨胀的,这都是支持孙策再鼓起勇气快速扩张的筹码。 如今的天下大势,随着袁术被彻底瓜分,刘备治下在今年年初时还只有1300万人口,并入弘农、南阳、原刘表领土后,膨胀到了1600多万人,依然是天下人口最多的诸侯。 袁绍在战前有1100多万人口,吞并了司隶大部分地区和颍川、汝南等地后,还夺取刘备的小半个河东,增长到了1400多万人。 曹操从300多万增长到500多万,孙策涨到450万。整个大汉朝总人口规模靠着前几年的和平,勉强爬回了4000万大关左右。不过很快,更血腥的、毫无外交花哨可言的新决战,就会愈演愈烈,流血百万。 …… 孙策很清楚自己的斤两,他也知道刘备阵营如今总共有多大的战争潜力。不过他对于李素这一块刘备阵营下面的分支、眼下有多少立刻可以投入的兵力,还不甚了解,所以当晚就专注于此事,向周瑜耐心请教。 好在周瑜的情报比较充分,这些日子他仔细搜集了,更关键的是上次张允来的时候,带来了重要的内部部署情报。 周瑜很有把握地说:“刘备军如今总共有32万左右可战的一线机动兵马——总数也有可能有出入,不过留在北方的至少二十余万,留给李素的我很清楚,一共是12万。 这12万里,留在交趾南海郡掌握海船水师、并协防林邑国、同时可以用于骚扰我们会稽南部沿海的,大约一万多。还有留在成都防守的可随时四处支援的精兵、以及在滇南防御掸国反扑、防御西南夷作乱的机动部队,加起来也有一万多。 所以,李素手上部署在整个荆州的机动兵力,不过九万人。其中兵源来自荆南和巴东、宜都等地的久战精锐,不过五万人。还有四万,是原本刘表、袁术的降军。 这九万人,他要在宛城、昆阳-博望一线留三万人,防备雒阳和许昌的袁、曹兵马南下。 汉阳、巴丘两处要害各自留机动精兵一万五千,加起来也是三万,这些部队还要协防长沙、夷陵。 最后三万是襄阳-樊城-新野的守军,以及总预备队。这支部队在李素本人驻地附近,随时可以支援吃紧的战场。所以我军出兵十万配合蔡瑁,兵力是有绝对优势的,只要夺取江陵,机会非常之大。”喜欢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