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簇水

    贡院里,王棣看了本经题,静静坐着,轻轻地注水研墨。
    一天差不多四个时辰答两道题,总共不到两千字,倒是不用太急。
    “生财有大道”后面还有几句,连贯起来大致的意思是:创造财富有正确的方法,就是使创造财富的人增多,消费的人减少,使生产的人加快速度,使用时做到细水长流,这样财富就可以得到正常的满足了。
    但单独抽离出来可供发挥的空间便足够大了,答题者需要融会贯通句意,而后加入自己的理解,只要不太离谱,便算是一篇拿得出手的经义文。
    此时的贡举经义题可不像明清时期那么变态,这道算是小题。
    所谓“小题”,就是不用现成的句子或章节,把题目出得让你无法蹈袭现成的文章。小题有所谓:截上题、截下题、截上下题、承上题、冒下题……截,就是截掉。
    而明清时的“截搭”题更让考生们生无可恋。
    所谓“截搭”题,指的是明清八股文题例出《四书》之内,用一句、数句或一节或全章为题,其后为避免蹈袭,采用割裂经书文句,截断牵搭作为试题,故名。且分长搭、短搭、有情搭、无情搭、隔章搭诸体。
    如题目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就是截搭题,它截掉了下面“敏以求之者也”那几个字,这是“短搭”;如果截搭题字句长的就叫“长搭”。如果试题的文句虽然是截搭的,但是前后意思能够联系起来的叫作“有情搭”,例如题目是“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就是将前面一章句子与后面一章搭起来,这是“隔章截搭题”,但是这里的意思还是有关联的,都像是孔子在说自己,所以可以称为“有情搭”。如果题目是“皆雅言也,叶公问孔子于子路”,这就是“隔章无情搭题”,因为这两句话是互相没有关系的。
    其实截搭题的这种命题形式并不是在明代突然出现的,而是有其渊源,在本朝时已有萌芽。
    司马光在批评当时的考官时说:“窃惟国家本设诸科以求通经之士,有司专以上文下注为问,已为弊法。窃闻去岁贡院出义题官更以弊法之中曲为奇巧,或离合句读,故相述误;或取卷末经注字数以为问目,虽有善记诵之人亦不能对,其于设科本意不亦远乎。”
    当然,“生财有大道”算不上“曲为奇巧”、“离合句读”,许是刘安世想看看贡生们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大宋,亟需新鲜血液注入。
    这样的题于王棣而言自是毫无压力的,不过他不准备自己花心思去答题,抄抄写写就得了。
    要抄当然得抄名篇。这道题明朝散文大家归有光做过,大明首捕张居正当主考官时写过程文,以给考生做范文。王棣决定照抄后者的时文。
    他提笔蘸墨,笔走龙蛇:“盖理财者,得其道而自裕盖焉……”
    嗯,此乃破题,是对“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用恒足矣”这个题目的解释,这个题目虽然一大段话,但对于善于理财的人来说,只要得其“道”则财用自足。
    此时距开考已过去半个时辰,绝大多数贡生早已提笔奋写,似王棣这般不慌不忙、不紧不慢的便显得很是异类。
    王棣不知道的是,他已成了本科贡举夺“省元”呼声最高的贡生,已盖过了早前名声更大的马涓、朱谔、赵子栎、赵子棣等人。赵子栎乃是燕懿王赵德昭后五世孙,赵子棣则是太祖六世孙,二人在宗室子弟中才名最显。
    王棣之所以名动京师,非止是因为他的词作和书法,更因《论语集注》及《菜根谭》之故。“染墨轩”在礼部省试前接连推出其著作,着实为他大造声势,使其风头一时无两。坊间甚至开出了盘口,王棣省试夺魁的赔率最低。
    先前他如老僧入定迟迟未动,让某些人心下嘀咕,这一提笔,便有巡铺官慢慢走了过来,在他考舍前停下。
    巡铺官都是各部门抽调的书吏,虽未中试,但也是饱读经书的读书人,鉴赏力还是有的。
    这位仁兄看了一眼王棣的答卷便再也挪不开眼了。
    首先是那一笔自成一派的“三郎体”,一个个圆润秀美的字自笔尖流淌而出,充满灵动感,似在与观者呢喃细语。
    再看那文章,“且夫聚人曰财,国而无财,非其国矣;理财曰义,财而不义,非其财矣。是以君子之生财也有道。故不必损下以益上,而经制得宜,自有以裕于国也……”
    首句破题,而后娓娓道来,解释何为“财”,何为“理财”,又下启论述,开始概括性的阐述财、国、义之间的关系,为下面的具体议论起头,说的头头是道,令人信服。关键是这样的行文方式既新颖又无懈可击,只让人的思路跟着流走。
    去年李节将王棣解试文章公布于世后,王解元这种新颖的行文风格倍受称颂,继而形成一股风潮,但与始作俑者相比总是欠缺个中真味。可以预见的是,即便有诸多跟风者,也不敢用在今科贡举,许是五年许是十年甚至更久,方能形成固定风格。
    这位巡铺官是拜读过王棣大作的,今次被点为贡举巡检,又恰好负责地字号考场,心下很是欣悦,暗自决定要第一时间欣赏王棣作文。此时可是得偿所愿了,看得如痴如醉,好在王棣写的极快,他不用催更……呃,正好细细品味,倒是赖着不走了。
    二楼的主考官刘安世将这一切瞧在眼里,脸色有些不大好看,但也没说什么。巡铺官当场观看考生作文这样的事并不罕见,历科贡举都有,尤其是那些名声在外的考生少不得要被围观一番。
    一旁的同考官舒亶慢悠悠的喝着茶,笑道:“这位贡生可是出了名的文章写的好,某都想下去看看。”
    刘安世轻轻拨弄着茶盏盖,并不吭声。
    他为人清直,对舒亶心存成见,不欲与之言语。
    舒同考官也算是仕途坎坷,跌宕起伏,如坐过山车。
    英宗治平二年,舒亶考中进士,仅二十四岁的他在礼部考试中获第一名,但在殿试中只列二甲。
    在中进士后初任临海县尉,舒亶因擅杀不孝部属而辞官回乡,复起后调任审官院主簿。
    而后他单骑匹马进入西夏,向对方宣示朝廷旨意。西夏将领将钢刀架在他颈上予以威胁,但舒亶神色自若,慷慨陈词。这些壮举感动了尚勇崇武的西夏君臣,使之接受宋朝划定疆界的意见。完命归朝的舒亶功升奉礼郎,后又参与更多的朝廷政务。
    熙宁年间,舒亶是坚定的新党后辈,并非由王安石直擢超迁,而是为蜀人张商英所荐。他进入台谏以后,先是从严处理了郑侠、王安国案,有效扼止了保守派对熙宁新法的反攻。元丰初,已经在贬的苏轼因讥讽朝政而被捕,在时任御史中丞的李定主导下,开始对苏轼的羁押审问,是为“乌台诗案”。
    元丰四年,舒亶被人利用,卷入了攻击王珪的政治阴谋。元丰末年,又主导了张商英案。
    怪的是,舒亶虽是新党,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党人,也因此,在元丰末期,他舍弃党派利益而劾张商英。
    到了元祐朝,旧党执政,舒亶被一贬再贬,从御史中丞高位跌至国子监丞。
    如此断崖式贬官,仕途大概也就到此为止了。意外的是,小皇帝居然点了他作本科同考官,又是几个意思?太皇太后因病不理政事,皇帝提前亲政?
    皇家之事不敢多想,其中牵扯太大,绝对是个天坑。
    但对疯狗似的舒亶,刘安世是颇为不齿的。纵观其在高位时,疯狂攻讦朝臣,数度为人利用,成了政治斗争的急先锋,政治立场左右摇摆,时常作出些不明之举,殊为不智。即便刘安世自己有“殿前虎”之称号,也是极瞧不惯此人的龌龊卑劣手段。
    当然,政治立场不同,孰对孰错原无定论,关乎本心罢了。
    至于王棣,刘安世的心情很是复杂。
    对这个惊才绝艳的后进,他是真心欣赏其才华的,可问题是此子乃王安石之孙,这个身份容不得他不多虑。事实上,先前便有人吹过风,让他罢黜王棣,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若这样做才是违背了他的本心,打压后辈之事他不屑为之。
    当初,他中进士后不选官,而是从学于司马光。在老师那里他不仅长了学问,更学到了为人处世之道。作为司马光的得意弟子,刘安世也悉数接收了老师的政治理念与主张,对新法深恶痛绝。
    元祐以来,执政大臣多给与亲戚官职,刘安世说:“祖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受内外华要之职。自王安石秉政,务快私意,累圣之制,扫地不存。今庙堂之上,犹习故态。”猛烈抨击王安石执政时的任人唯近,以为其时朝野之乱皆由王安石起。
    但王安石是王安石,王棣是王棣,“祸不及妻儿”,该如何区分对待,他是真没想好。喜欢大宋河山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大宋河山六六闪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