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一剪梅

    王棣随口吟的是一首咏梅诗。
    文人好梅,咏梅名篇亦不在少数,其中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及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为其中翘楚。
    王棣此诗格调清新,语言明快,一反过去缠绵臆测,孤芳自尝的情调。
    借物咏志本就是诗之道,咏物亦即咏怀。
    此诗算不得上乘,但胜在含意深刻、寓意深长。
    稀稀落落地梅树枝条歪歪轻斜地挂满那洁白如玉的雪花,使得枝条上一朵又一朵的梅花花萼泛着斑斑点点的雪花在阳光照射下闪着晶莹的光采。忽然有一朵梅花最先绽开放了,这使得想要在春天竞吐芳香的种种百花都落在梅花的后面了。
    此时仍在深秋,冬未至,但若冬天近了,春天还会远么?
    这首诗原是那个时空南宋文学家陈亮(和辛弃疾数度唱和的愛国文人)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应是与辛弃疾鹅湖之会以前作。鹅湖之会前五年陈亮被诬下大理寺狱,出狱后在致各方谢启中一再提到“当路见憎”。作为南宋的爱国词人,陈亮心系国家安危,一生为北伐金虏、恢复中原奔走呼号,屡遭迫害而矢志不悔,始终保持着崇高的民族气节。作者在咏梅,其实就是咏怀,此诗是陈亮的借物咏志之作。
    王棣抛出此诗,既展现了“急才”,坐实了才高八斗、七步成诗之能,又表达了政治主张。
    这样的诗,出自朝堂大臣之手并不合适,毕竟时下宋、辽处于和平休战的稳定性,任何刺激局势的言论都是不合时宜的,但出于弱冠少年却是无妨。
    少年若无热血激情,那才是真正可怕之事。
    更何况,其祖父王安石一生忧国忧民,是强硬的主战派,有愤慨激昂之语:“今乃称契丹母为叔祖母,称契丹为叔父,更岁与数十万钱帛,此乃臣之所耻!”
    王安石称“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政治秩序是“天地之常理“。他斥责主和派的辽夏不可战胜论为荒谬,认为“古代之所以对付夷狄没有上策,是因为那些夷狄都生活在极其偏远的地方,如匈奴之地,并不适宜汉人居住,因此中原难以控制和管理,而今天的西夏所占据的灵夏、河西两路都是汉唐故地,与大宋核心地区相接,本应不难攻取,如果把这些中原腹心之地当成夷狄的地盘而舍弃,难道就不想想百年之后,子孙们会遭到怎样的威胁?“
    他坚持“四夷皆衰弱“观。王安石曾多次对此进行阐述,他认为,当今宋朝人口众多,土地广大,内部没有隐患,秦汉以来,历代王朝的人口都没有宋朝多,耕地面积也不如宋朝大,经济都比不上宋朝繁荣。这种情况下,宋朝实在没有理由对付不了周边的夷狄。并且辽国国主昏庸,内乱不断,西夏军战斗力很弱,宋军只要有精锐一两万人,足以战胜西夏;只要宋朝改革内政,充实军力,兵精粮足,即可讨灭辽夏。
    乃祖如是,王棣若反其道而行之,即便有理有据,也是不肖子孙,更是不孝子孙。百事孝为先,亲情大过天。
    是以,他束手而得诗,既显才气,且彰风骨,更表恭孝,一举而三得。
    但这落在旁人眼中,着实备受打击。
    曹植七步而成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
    王三郎却是未移一步,束手立得,难道称为“王不动”?抑或“王束手”?
    “七步八叉”,总不如“束手不动”牛叉。
    很显然,王棣的这首咏梅诗是有寓意的,所谓“百花皆后春”、“不怕雪埋藏”当然是指大宋虽然被辽国压制多年,但一直都是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更是韬光养晦、厉兵秣马,他日定会一雪前耻。
    大宋之敌在何处,西边是,北方亦是。
    他既当着契丹人之面吟哦此诗,那自然是说与辽国听。
    萧索那几个是武夫,听不出其中寓意,那明丽少女却是明白的,蹙了蹙眉,道:“辽宋既以兄弟为约,难道不应抛却嫌隙、倒载干戈么?海不扬波、千里同风岂不更好?”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王棣淡淡的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七情六欲,有思想于脑,有记忆在心。遗忘,是不负责任的逃避。是以,不忘初心,不悖初衷,谨守本心本愿方是为人之道。”
    他淡淡一笑:“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说的好,自当如此。”石壁后转出数人,宗泽拊掌叫好,陈兟、唐翊并另外三人也是随声附和。
    契丹少女皱了皱鼻,目光落在王棣身上,只当余者是空气:“两国之间若一味地记仇记怨、妄动干戈,受苦受难的只是黎民百姓。化干戈为玉帛,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方是德之大者。”
    这少女明明是契丹人,却非止说得一口流利中原汉话,且能引经据典,显然读过不少关于经史子集之书,自非寻常辽人。
    此时的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小名查剌,不仅精通音律,而且擅长书法、绘画、诗赋,经常与汉族文臣以文会友。不仅如此,皇后萧观音也是为驰名中外的大才女,对诗词歌赋、音律书画等无不精通,曾写出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以故被耶律洪基称为“女中才子”。皇帝、皇后都是中原文化的拥趸,臣民们的效仿便可想而知。
    王棣摊摊手:“这样,你回中京大定后问问你们耶律查剌皇帝,就说宋国人要求你们归还燕云十六州,问问他同不同意?”
    辽国的皇帝并不像中原的皇帝那样喜欢待在固定的国都里,而是喜欢四处出巡打猎。这种习惯后来演变成了辽国皇帝以打猎为理由视察各地的固定制度,称“四时捺钵”制度。为了满足辽国皇帝随时出行的习惯,辽国营建了五个都城,这就是“辽五京”: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和西京云中府。
    需要说明的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年建国时,辽国的国都是上京临潢府。辽太宗耶律德光攻灭后晋,把“大契丹国”改为“大辽国”,在汴京(开封)登基,汴京短暂做了四个月国都,后来又是上京临潢府。辽圣案耶律隆绪时,萧太后摄政,辽国迁都“中京大定府”。此后,中京大定府一直是辽国国都。
    “今日无暇,吾改日再登门拜访……”契丹少女见过来“进士墙”许愿的士子举人越来越多,一时半会是与王棣说不清了,在扈随的簇拥下款款离开,临走时说:“王三郎,吾名……萧羽飞。”
    萧姓乃契丹大姓,“羽飞”多半是出自《诗经-国风-邶风-燕燕》中的“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这契丹少女有一颗华夏之心哪。
    王棣又想起在江宁认识的那对西夏兄妹,妹妹唤作“梁于飞”,名字源出《诗经大雅-卷阿》中的“凤凰于飞,刿刿其羽”。
    想来不管是“梁于飞”和“萧羽飞”都不是这二位的本名,不过辽、夏之人爱给自己取个汉名,就好似后世某棒子国国民的身份证上都有中文姓名。
    梁氏乃西夏国大阀,大、小梁后把持朝政廿余载,梁乞逋权势极盛,弟、侄皆手握重兵。今年五月,便是这梁乞逋上表宋朝请求废除兰州的质孤、胜如二堡。六月,乞逋请废二堡被宋拒绝,就派兵将二堡攻占后毁弃。十月,胜如巡检守义领兵修葺被毁的城门,修好后,梁乞逋又派兵将之焚毁。
    萧氏亦是辽之重族。契丹部族,本无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婚嫁不居地里。辽太祖称帝,尊祖母曰太皇太后,母曰皇太后,嫔曰皇后……后族唯乙室、拨里氏,而世任其国事。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拨里氏比萧相国,遂为萧氏。除了辽世宗耶律阮封汉人甄氏为皇后外,辽国皇后皆为萧氏。是以,辽朝的萧姓为后族,皆是皇亲国戚。宰相、王侯、驸马、大臣等等都是姓萧或者姓耶律,二氏共治辽国。嗯,某武侠小说中,萧大侠还做了南院大王。
    那萧羽飞身具皇贵气度,却不晓是哪位辽国重臣之女?
    说来奇怪,萧羽飞言行举止可用“温文尔雅”、“知书达礼”来形容,却仍是气场强大,仿佛自带光环。她一离开,那种极具压迫性的不适感方散去。
    苏小妹与王末、李清照几个小娘子则是“哼”了一声,同仇敌忾——像萧羽飞这样的女子,容貌俏丽,气度卓绝,绝对是女子公敌啊。瞧瞧苏过、王桐他们不敢正视又暗暗窥视的样子,丢人哪。嗯,还是三郎正派,目不斜视,坦坦荡荡。
    王棣当然爱看美女,养眼哪,不过前世见过太多,环肥燕瘦的,曾经沧海难为水喽。
    他的注意力倒是在与宗泽同行的另外那三人身上,分别是马涓、朱谔、张坚庭。喜欢大宋河山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大宋河山六六闪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