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白萱

    在大宋朝,十四、五岁的小娘子可不算小了。宋承唐制,因而大宋律规定:凡男年十五,女年十三,并听婚嫁。
    女子十四岁称之为待字闺中,也就是可以准备嫁娶了。
    但在实际生活中,因为家庭境遇(比如因罪被贬,抄家,服哀守孝等)或为了考取科举等原因,一般的结婚年龄男方为二十四岁左右,女方为十八岁左右。
    男女到了一定年龄可以举行定聘之礼,也就是定婚。宋律规定定婚后必须在三年之内结婚,如一方无故不成婚,另一方可以提出解除婚约。
    也就是说,男十五、女十二便可定婚……万恶的封建社会啊。
    之前王安礼便委婉的透露过该给王棣定婚事了。
    说起来王棣够“可怜”的,本是王旉之子,过继给王雱作嗣子,自幼便不曾得到父母之爱,跟着王安石过了幼年,祖孙情重。现而今呢,名义上的祖父、父母皆已不在,祖母也是年迈体弱,他真真可算是孑然一身。而他亲生父母及祖父母虽然都健在,但毕竟名义上不是嫡子,不好过多参与定夺。
    王安礼虽不好做主,王棣却也不好不听,唯有找出不婚的理由,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呃,是先立业后成家,这不即将下场试举了么,如此关键时刻当心无旁骛,其它事情在科举后再说。
    很强大的理由,王安礼只能作罢。
    但眼下苏家明显是有意为自家小娘子择婿,王棣虽不至于落荒而逃,也是颇感局促不安。
    好在过不多时,苏八娘和苏过姑侄俩回来,这才让弥漫着的尴尬氛围消散。
    数月未见,苏小妹似乎清减了些许,十八岁的女郎身条已是全部长开,身姿婀娜,样貌明丽。
    王棣忽记起熙宁九年初见伊人时的场景,有着川妹子的泼辣,视自己为“仇敌”,以及对苏过的恨铁不成钢。一转眼便是七年了,现今却是没了孩童时的“肆无忌惮”,昔日的小才女长成了温柔美丽的女郎,彼此间其实并无隔阂,但多少有了男女之别的顾忌。
    十八岁了,她却仍待字闺中,在此时可谓是大龄未婚女青年了,至少先定个婚呀,三年后出嫁时已是二十一岁了呢……
    许是在杭州的“肌肤之亲”改变了某些事?
    想到那一幕,王棣不自觉的摸了摸手指,那感觉犹似未散……
    苏过看看王棣,又看看端坐不语的苏小妹,还有二位在姑姑面前成了“鹌鹑”的堂妹,这场景……很有趣哪。
    熙宁十年,长兄苏迈娶成都路转运副使吕陶次女为妻,如今已育有三子一女;二兄苏迨也已娶妻生子。他今年十九岁,已定了婚,明年科考后便将完婚。作为长辈的姑姑却是云英未嫁,可真是让父亲和叔父闹心哪。
    姑姑的心思自己倒是晓得,一颗芳心怕是牢牢的系在王三郎身上了吧。不奇怪呀,三郎生了副好样貌,温润如玉,文武双全,父亲也赞其文采斐然、必成文宗;英气内敛,识得拳脚功夫,救了姑姑……怎么看姑姑都是有“以身相许”的心思的。唯一不好的是姑姑长王三郎二岁,那也算不得啥,女大三抱金砖,这是半块多金砖了呢?
    苏过YY不已,恨不得捅破了这层薄薄的窗户纸。都说女追男隔层纱,姑姑你倒是主动出击哪,我倒是不信王三郎无动于衷,还真的坐怀不乱柳下惠?得了吧,年少慕艾,谈什么禁忌之防?
    为了让姑姑如愿以偿,苏过没少在偶像面前说苏小妹的好坏,还动过为他们创造机会将生米煮成熟饭、木已成舟的心思。
    好邪恶、好叛逆、好冲动的胖子啊。当然,只是想想而已,不犯法,也算不上不道德。
    至于三娘、四娘二位从妹就免了吧,王三郎再如何优秀,也不可能将苏家姑侄都嫁给他。
    苏过隐约知道叔父的心思,大概是动了适女予王棣的念头的。虽是素未谋面,但父亲没少在叔父面前赞誉王棣。叔父最听父亲之言,会不动心?
    苏胖子眼珠子滴溜溜乱转,谁又会如道他的思维竟是如此跳跃?
    王棣固然想与苏小妹叙叙,这场合可不怎么妥当,只能老老实实回答苏梁氏的问话,间或与苏迟、苏过说上几句,看看天色,苏辙迟迟未归,想着稍候便告辞。
    这时,似在修闭口禅的苏小妹悠悠地说道:“过儿,矾楼有美酒佳肴,有天下第一楼之誉,想必是灯火辉煌、鼓乐喧天的吧?”
    苏过正放飞思绪呢,下意识的点头道:“嗯,的确是热闹非凡、名不虚传。”继而见苏迟作“某不识此人”状,苏梁氏刚似笑非笑的蹙了蹙眉,当即反应过来——姑姑呀,你是存心的吧。
    东华门外景明坊的矾楼虽然是东京七十二家酒楼之首,但更是声色犬马的销金窟,吸引了无数富商豪门,王孙公子、文人骚客来此游玩欢宴。
    此时的官员、文人、墨客,狎妓是常有的事,不但政策允许,而且被认为是儒雅的事情,官员只要不嫖妓,就不会受到谴责。所以矾楼尽管只是个酒楼,但它的兴旺发达,主要依靠的不是饭菜,而是陪侍饮宴歌舞的人。
    官(歌)伎陪酒、陪宴、陪游、陪歌舞、弹唱是被允许的,妓亦作伎,本来就是具有某种技艺专长,尤善歌舞,兼对男人提供服务的女子。唐宋时代的许多文人、官僚大都狎妓,概不能免。宋代的矾楼很有点类似后世“夜总会”“歌舞厅”的味道。正因为有许多“艳帜”作幌子,才招来那么多人到矾楼来饮宴、歌舞;才“饮徒常千余人”;才“夜深灯火上矾楼”。
    这种欢娱场所去便去了,也没甚大不了的,但当着家中女性亲属说这种事,终究不好。尴尬哪。
    “城中酒楼高入天,烹龙煮凤味肥鲜。公孙下马闻香醉,一饮不惜费万钱。招贵客,引高贤,楼上笙歌列管弦。百般美物珍馐味,四面栏杆彩画檐。”苏小妹诵了一阕描绘矾楼盛景的《鹧鸪天》,很是佛系地说:“矾楼素来出名伎,时下最红的是崔念奴与花想容吧。哦,对了,新近有位出身小御巷的李师师,最擅小唱,姿色过人,也入了矾楼表演了吧?”
    苏过感到冷风飕飕,实在不愿当众“探讨”这档子事,但苏小妹一个淡淡的眼神丢过来,他不由一个激灵,素来敬畏这个姑姑,不敢“沉默是金”,只好讷讷地回答:“是有这么回事。”
    似矾楼、任店、丰乐楼这等高档的大酒楼,堪比后世的五星级大酒店,入驻门槛极高,唯有在勾栏瓦舍唱出了名气的伎者方有资格进场表演。李师师便是如此,去岁出道,转场于各个瓦舍表演,因其色艺俱佳,方被矾楼聘去表演。但双方只是主雇关系,李师师的身契并不在矾楼,而是在收养、训练她的鸨母李姥手里。
    “这李师师声名鹊起,几与崔念奴、花想容比肩,想来定是有其过人之处的,而今炙手可热着吧,等闲人士可是休想一睹芳容了。当然,据闻此女能作诗填词,且精通音律,若是有精擅此道者,一亲芳泽也并非不能,如周美成……”苏小妹不悲不喜、云淡风轻的说着,又念了两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此清丽之作,当天下称之。嗯,人工天巧,可称绝唱。”
    顿了顿,她补充道:“后二句是秦正字所言,吾以为很是恰当。”
    在她念“应是绿肥红瘦”时,王棣愕然,这……也传的太快了吧,莫非是苏过传出去的?
    苏过同学收到王棣疑惑的眼神,当即摇了摇头,作无辜状,嘴唇翕动,无声的说了两个字。
    随即苏小妹为侄子平了冤,乃是由“秦正字”口中得晓此事。
    秦正字,便是秦观。八月,其由范纯仁引荐,得以回京任秘书省正字。
    本朝前期,经籍图书归秘阁,秘书仅掌祭祀祝版。神宗元丰改官制,秘书省职事恢复。宋之日历所、会要所、国史实录院等均归秘书省管辖,规模较唐时较大。秘书省下辖崇文院三馆一阁,领著作局、太史局、日历所、算学监等,大约廿余人,有监、丞、郎、校书郎、正字、著作郎佐等职官。
    秦少游这个秘书省正字只是从八品,但却甘之如饴。在暇日他与好友张耒或举酒欢宴,或同游京都名胜,诗文酬唱,作画题跋,互相砥砺。二人“一文一诗出,人争传诵之,纸价为贵”,是为文坛盛事。
    秦少游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已是年过四旬,却与苏过同辈,算是苏小妹的晚辈。辈份虽不可乱,但平素往来,却实是“不按套路出牌”的。苏过既到京城,去拜会秦淮海也是常理。而苏小妹又与秦少游季女是为闺中蜜友,今日便是听秦小娘子提起昨夜矾楼之事。
    苏过自是战战兢兢,唯恐祸水袭来。
    王棣亦是词穷,不知如何应对。
    好在苏小妹点到为止,淡淡的说一句:“今日倦了,王三郎,恕不奉陪,改日再叙。”
    王棣慌忙起身:“倦了请自去休憩。”
    苏小妹轻轻一福,又与苏迟夫妇几个说了声,款款离去。
    苏家晚辈自是起身相送,面色各异。喜欢大宋河山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大宋河山六六闪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