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西湖路

    又过了一日,高俅从华亭回转杭州,不负使命,雇佣数百挑夫,挑着一箩筐一箩筐雪白的大米入城。
    在城门口,一名挑夫脚下趔趄,箩筐滑落,大米哗啦啦铺了一地。
    这一幕被城门外安置点的灾民瞧个正着,眼睛顿时亮了,原本骚动的心沉静下来——那么多箩筐大米,得有好几百石了吧,领头的那位郎君不说了么,这只是第一批进杭的粮食,接下来外地粮食会连续抵埠,杭州,不缺粮!
    这最后五个字,足以定人心。
    这幕场景,这番话,迅速在灾民中传开,不多时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接下来,河道即将疏通、官道很快修好的消息又一个个传扬开来,核心论点便是:杭州缺粮之日将去。
    短短一日,利好消息接踵而至,各个粮庄、米铺反应更为直接,米价一路狂跌,到每石八百五十钱方止。这个价格虽然较平常时高出一成余,但绝对称得上是“良心价”,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五月廿三,灾后第十二天,杭城粮食危机告解。
    妙的是,又过了五天,从其他州县调发的粮食方陆陆续续抵达杭城。可以这么说,直到这时,本次涝灾所诱发的一系列患乱方算真正平息。
    于灾民百姓而言,这短暂的时间差根本不消留意,只要米庄有粮食出售且价格不离谱便可。
    但这对于囤货在手的粮食……实在是够憋屈的,中计了呢。
    不知怎地,一众粮商尽想起早前登门拜访、代表官方恳请平抑粮食市价的“赈济使”。三位大使气度迥异,中年儒生温文尔雅,有着士子的耿直;青年很是精干,喜怒不形于色;少年温润如玉,脸上自始至终挂着若有若无的笑意,似乎最易相处。
    但也正是这生了副人畜无害、俊秀明朗面容的少年,在请求被拒后,微微摇头叹息:“盗亦有道,更何况……士农工商,自己若不争气,唯有受气罢了。呵呵,奸商嘛,‘奸’也,可非奸诈如斯,滑头些才好哩,错过机会便成过错喽。”
    少年的这番话说的有些莫名其妙,竟似有惋惜之意,这是为何?粮商们表示不解,却隐隐感觉不太好,真是奇怪也哉了。
    说商人目光短浅,王棣是不信的。
    他对商人并无偏见,所谓“士农工商”的排名在后世并不成立,商人,尤其是进入新世纪的成功商人,原本就是智商超群的“士子”出身。“下海”,也曾卷起风潮。事实上,由于商人地位的日益提升,反倒是引发了大面积的“红眼病”,所谓“仇富”是也。
    但杭州城这些粮商的做法显然是不智的,发国难财固然能牟取暴利,但更搞臭了名声。若能反其道而行之,便是人人称颂的“义商”了。不过,时代局限性使然,反正无商不奸,大概也就破罐子破摔了。
    只是,依着苏大学士的脾性,少不得要秋后算账。纵然不会赶尽杀绝,但痛下狠手好生整治一番是必然的。
    遗憾的是,东坡居士卧榻养伤,相关事宜并未禀告,否则这会儿他便该出手抓抓那些个奸商的小辫子了。
    杭城局势稳定下来,灾后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许多处置手段是有例可循的,按部就班就可。
    应对水灾、瘟疫,大学士颇有心得。
    人逢喜事精神爽,经过半月的细心调理,苏太守的腿伤恢复势头极佳,心情也大为改观。
    这一日,王棣推着太守大人去西湖“巡视”。
    这时的轮椅当然不叫“轮椅”,而是唤作“四轮车”,就是某名著中“只见蜀兵门旗开处,关兴、张苞分左右而出,立马于两边;次后一队队骁将分列;门旗影下,中央一辆四轮车,孔明端坐车中,纶巾羽扇,素衣皂绦,飘然而出……”中提及的“四轮车”。嗯,诸葛武侯的专用座驾。
    劳动人民是充满智慧的,古往今来不乏能工巧匠,王棣只对木匠师傅提了提后世轮椅的相关设计理念及某些细节,人家便几乎完美呈现。当然,因为车床工艺所限,轴承、车轮等配件都是木制品,灵活性自是无法与后世轮椅相比。
    至于“巡视”,自是有“作秀”的成分在内。太守大人半月未在公众场合露面,这极不合时宜的,毕竟是非常时期嘛,有怠政之嫌。也是先期保密工作到位,本州最高行政长官遭受意外之伤这么件大事只有极少数人知晓。也正因如此,自涝灾以来,苏太守竟未公开露面,着实蹊跷,疑点重重呀。虽然未引发骚乱,但各种猜测声都有,到灾情过去后的这二日,便有不少人拐弯抹角的打探此事。那些个在灾难中牟利的不义商人更是心下惴惴,都想着拜访太守大人,尽力弥补挽救。毕竟,苏轼这么多年的为官之道以严厉勤政闻名,痛脚落在他手上是大隐患啊。
    前些日子是养伤的关键时期,稍有不慎便有残疾之虞,唯有谨遵医嘱。但心是没法安定的,在煎熬中度日如年罢了。
    幸好,杭城的危局没有扩散,也没有落到无可挽回之地,否则……难辞其咎啊。
    想来朝廷的处置旨令也差不多该到了,总体而言,本次抗洪赈灾算是成功的,绝大多数官员都奋力投身其中,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大抵揪出三两小虾米竖立反面典型也就有了交待。至于身为最高长官的苏轼,虽然成了“局外人”,却也是事出有因,且是因公负伤,大好一副悲情牌摆在那,怎么也不会申饬问责。
    只是,虽然能预估后续手尾,苏轼仍是心情低落,想着熙宁十年于徐州率军民抗洪,死守四十五天不退而功成。一转眼过去十数年,却在杭城此次灾害中未能亲身上阵,心存愧疚呀……
    是时候出去看看了。
    街面上清理冲洗的很干净,几已没了洪水过后淤泥遍地的痕迹。沿街的店铺也恢复了正常营业,许是共历天灾,掌柜伙伴与顾客交流间,客气但不失亲近,相互说着鼓励的话语,绝非客套。
    那些水浸泡冲袭过后颓败的房屋,匠人们正热火朝天的修葺,或粉墙或盖瓦,手脚麻利,技艺娴熟。
    这方土地的百姓是极有韧性的,从不轻易低头认输。当然,到了“直把杭州作汴州”时,自上而下都“死于安乐”,那才真的是举国皆衰全民尽弱了。
    但杭州仍是杭州,还未是临安,此间城民仍是积极乐观、勇于承担的。
    一路缓缓过去,沿途所见所闻让苏轼甚觉欣慰,民心可用啊。
    终于,有百姓认出坐在四轮车上的正是本州苏太守,先是畏畏缩缩地打量观望,终是忍不住垂首作揖:“太守大人万安……”
    “太守大人”?那人此言一出,旁人俱是一惊,那不良于行之人是苏轼苏太守?
    在这没有电视媒体的时空,不认识本地官员并不出奇。事实上,大宋上万官员,不识皇帝龙颜的也大有人在。
    苏轼心情益发好转,微笑着挥挥手:“你也万安。”
    真的是苏太守啊,路人的眼神炽热了起来,纷纷躬身行礼。
    看着苏轼频频挥手示意,王棣心想:这才是大文豪的正确打开方式啊,鼎鼎大名的东坡居士素以豪放旷达著称,怎会一直萎靡颓废?!
    太守大人“巡街”的消息迅疾传开,待苏轼等人到西湖边时,围观的群众已逾千人。
    如此浩大的声势足见苏太守之民望,当世大文豪啊,当有此待遇。
    过不多时,太守大人因何受伤也传了开来,围观百姓看苏轼的眼神愈发敬重,纷纷表示摊上这么一位勤政为名的好官乃是本地子弟的大福气。
    这想必又是高某人的手法,藉此良机既消弭了苏轼“怠政”的隐患,又提升了民望,一举两得。这位幕僚,的确不错。
    王棣却是又想起苏轼受伤的蹊跷。他几乎可以肯定此事与摩尼教脱不了干系,可惜的是没能擒获方十三等摩尼教首脑人物,否则应可查明真相。
    但在他的极力建议下,便点出苏轼受伤与摩尼教可能存有的关联,张通判也不敢大意,经过甄别筛选,果然在被捕的暴民中揪出了百来个摩尼教徒。经过诸多手段的审讯,大致可以得知,城里多起“趁火打劫”的暴动皆是这些个摩尼教徒在策划引导,其中还有一个长老。
    那长老算是摩尼教的中高层人物了,知晓甚多,熬不过刑讯,一五一十的招了供。
    据他的供词称:
    摩尼教发源于波斯,在法主管辖下分设五个教阶:法师,共设十二人;教监,共七十二人;宣教士,共三百六十人;出家僧侣,即正规信徒;听者,即一般信徒。
    在大宋则是教主(圣公)、法王、长老、光明使者、主教徒、副教徒。根据发展教徒的数量计功论赏,可一阶阶往上升。杭州有三万多各主教徒,副教徒逾十万。
    清规戒律主要内容有四不:不吃荤、不喝酒、不结婚、不积聚财物。忏悔十不正当,即忏悔虚伪、妄誓、为恶人作证、迫害善人、拨弄是非、行邪术、杀生、欺诈、不能信托及不使日月喜欢的行为。遵守十戒:不拜偶像、不谎语、不贪、不杀、不淫、不盗、不行邪道巫术、不二见、不惰、每日四时祈祷。
    这般清规……王棣也是醉了,光说不练假把式啊。
    但那“长老”却是不知苏轼遇袭一事,也未供认是摩尼教主导策划暴乱。
    许是他级别不够吧,线索嘎然而断。喜欢大宋河山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大宋河山六六闪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