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准备工作


               < ?v=2022"/>     “社团,有意思,让学部统计一下,究竟有多少这样的社团,这些社团人员情况以及他们的宗旨是什么都要搞清楚,但是暂时不要去干涉,只要他们不违反法律的规定就行。”董书恒道。     “总统,这样会不会出什么乱子?”     “放心吧,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不用担心会出什么乱子,倒是这群有点意思,等学部统计好了,找几个社团的头目来新京,我要跟他们谈谈。”董书恒饶有兴趣地说道。     “总统,这……”魏玉祥已经习惯,董书恒的思维总是这么跳脱。     “好啦,大舅哥,没事儿的。”董书恒见魏玉祥欲言又止,笑着打断道。     ……     董书恒在看军报的时候,一支由复兴军第一第二两支舰队组成的联合舰队正在向西南方向航行。     这支舰队集合复兴军几乎所有的主力舰。     后面还跟着一连串的运兵船。     这支船队是沿着安南东部的航线一路过来。     狮城,唐城坊。     如果不看其南边的港口区。     一定会以为这里就是江浙的某个小城市。     这个坊是华人的聚居区,在这里几乎看不到洋人居民。     只有街道上到处巡视的印度警察向众人展示着这里的与众不同。     吴家和林家是这里头号的两个大家族。     复兴军还没有联系南洋之前。     两个家族经常为了商业上的事情,争得头破血流。     但是跟复兴军搭上线之后,蛋糕做大了。     两家却又成了合作的关系。     因为跟复兴军做生意,自然会得罪海峡总督府。     两家必须要联合起来跟那些白人博弈。     一开始两家也是最早派出子弟到扬州去深造的家族。     其中吴家派了一个直系子弟叫吴鑫的。     此子在淮海书院读了三年书。出来之后,直接进了外交部,从一名科员混到了南洋司的司长。     这个速度可谓神速。     不过他还不是最快的。淮海书院第一批的毕业生大都混的比较好。     其中混的最好的杜辉,现在已经是水利部的副部长,还是主持工作的。     当然了,杜辉当初进书院的时候就已经三十几岁,他在社会上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阅历。     林家派到东华的人名叫林子豪。     这个林子豪从小喜欢舞枪弄棒,打打杀杀,并不是非常招家主林文志的欢心。     不过,此时在这件密室内,林子豪却坐在了靠前的位置。     林子豪当初到了淮海军的治下之后申请去了高邮陆军学堂。     他成为了军校第二期的学生。毕业后一直在南部军区效力。     回星加坡之前,他已经是一名团长,中校军衔。作为后来进入军中的人,他的发展已经算是比较快的了。     林家家主林文志与吴家家主吴贵仁坐在上首主持这次秘密会议。     出席会议的只有家族中的主要人物,这次的事情对保密的要求非常高,不是家族中的核心成员根本不能参加。     甚至连那些小家族都不能参加。     “诸位长辈,根据军部的命令,小子负责这次接应行动的军事总指挥。”     “吴鑫负责战后的稳定工作。”     “今天,我们确定好人数之后,大家的生活照旧,不能有任何的异样。我们估计海峡总督府的注意力会被香江南边吸引过去。但是,他们也会加上对城内华人的监视,他们反正一直不信任咱们。”     “总之有一点要把握好,复兴军没动之前,我们这里就不动。”     今天,他们在这里秘密集会,主要就是确定发动的暗号,各家的所出的人员以及集结的方式。     吴鑫和林子豪回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复兴军对狮城的计划早就已经制定好了。     临时抱佛脚,肯定是不行的,海峡殖民地一直对这些狮城的华人进行严密监视。     不过早在两年前,复兴军与大嘤帝国的关系还不是那么紧张的时候。     复兴军就已经通过走私的方式,一点一点,慢慢积累了一批武器。     这些武器大都藏在吴家和林家。     现在吴家、林家主要的家族子弟都在外打拼,在狮城的只有家主以及心腹家丁。     这些家丁就是这次起事的主力。     其中一些家丁是复兴军这几年陆续加塞进来的。     为了拿下这个咽喉之地,董书恒已经准备了好几年时间。很多事情都是在海峡殖民地还没有防备的时候就做好了。     两年前,复兴军跟大嘤帝国之间的关系还没有那么紧张。     “等到大军动手了,大家到时候按照我们约定好的信号一起行动。”     “咱们只要能够将大军给接应进城,那么这座城市就是咱们的了。到时候海峡殖民地在港口的要塞就将腹背受敌,那些对着海峡方向的岸防炮将会成为摆设。”     林子豪介绍完军事上的事情。吴鑫接过了话头。     “诸位长辈,大总统说了,胜利后,星加坡地区不会纳入复兴军的直辖。而是成立海峡共和国,仿照兰芳国的先例,由各个家族族长组成元老会,轮流担任执政官。”     实际上,林子豪就是内定好的未来海峡共和国的军队总司令,而吴鑫将成为第一任执政官。     这是两大家族共同商量的结果。     当然其他的家族也会在这个国家中享有一定的话语权。     在南洋的各个岛屿上,现在建立的王国和共和国加在一起有十几个。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家族式的。     本章尚未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有其历史原因。南洋地区的华人,一直以来饱受欺凌,他们只能够报团取暖。     但是没有一个强人能够将他们组织起来。所以他们只能够以乡党或者是宗族的形式将自己团结起来。     以抵抗殖民地政府与当地土著的欺压。     小家族或者是散户已经习惯于依附那些大家族生存。     所以他们成立国家之后依然保持了原本的模式。     那些所谓的共和国,就是几个家族共同掌权。     那些成立王国的就是当地有一个一家独大的家族。     在本土,董书恒自然不会允许这样能够掌握国家命运的大家族出现。     当然了,除了他自己之外。     但是在南洋地区,以及那些新开拓的领地,却需要依靠这些大家族来代为管理。     因为一个政府是没办管理好那么大的地方。     这与科技以及人的管理能力有关。     因为领土大了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样简单的叠加。     版图大了,意味着人口、种族、都在增加。     因为地理隔阂以及风俗习惯带来的管理难度也在增加。     现在复兴军的高层对董书恒的决策有些不解,他们认为董书恒是在有意地削弱复兴军的实力。     因为董书恒授意阿米利亚地区独立在复兴军之外。     而复兴军为那里华人的独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现在怎么能够放手不管了呢?     有人可能还在想着去收获回报呢?     董书恒也害怕这种情况发生。本土的势力,对新开拓地肆意地倾轧,导致新开拓地发展受到阻碍。     最后与本土反目成仇。     就像当初的西班牙殖民的一样。     那些殖民地都是西班牙王国建立起来的。     最后却是将母国当做了仇敌,双方打的不可开交。     甚至是发生了仇杀。     以至于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南阿米利亚的西班牙裔国家的人口减少了一半。     经过了东华的几次战争之后,当地的白人人口更是直接倒退了一百多年。     虽然,董书恒总是跟他们强调他所追求的是拓展华人的生存空间。     而不是要复兴军一统寰宇。     但是正常人的观念之中,当权者所追求的就是权力的最大化。     谁又会嫌弃自己的权力太大呢?     只有董书恒知道,权力越大并不意味着能力就越大。     任何事物膨胀到一定的体量就要走向衰落。     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董书恒觉得现在的复兴军的体量过于庞大。     已经超过了自己手下这个管理团队的能力范围。     复兴军的管理效率在此时已经算是比较高的。但是缺少必要的科技手段支撑。     原始的管理方式终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董书恒相信如果继续将那些海外领地纳入到中央的管辖之中,肯定会出现乱子。     他的想法是这样的,东华那边一直是有自己的中枢。现在让其完全分离出去。董书恒是希望东华帝国承担华人在整个阿米利亚地区扩张称霸的责任。     加华现在也渐渐从复兴军体系分离出去。其中枢机构基本上已经形成。     董书恒将刘清南调过去,就是因为刘清南有决断。     不需要什么事情都要向他请示。     当出现了重大的突发情况的时候,加华能够做出迅速的反应。     另外调王严过去则是弥补刘青南在军政方面的不足。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加拿大西部的朱州以及东州地区今后怎么办。     是这样继续作为复兴军的直属领地吗?     一开始刚刚开拓的时候,是没有问题。     说白了这个时候在这里的华人就是一个个开拓团。     人口的数量很少,政府可以通过开拓团这种简单的管理机构加以管理。     但是随着移民的增多,不可能再继续这么管理了。     人们经历了早起艰苦的开拓之后,必然要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中去。     这是他们当初来到这个蛮荒之地的动力之所在。     土地终究要分下去,原本的新开拓地将变为一个个城镇。     土地也将分到那些开拓队员的手中。     这个时候就需要复杂的政府机构加以管理了。     即使是有了即时的通讯方式。因为地理上的间隔,中央也是很难对那里进行有效的指导。     再往北的阿拉斯加倒还好,那里即使是以后也生活不了多少人。     只有一些矿业企业会吸引一些人口。还有就是流动的淘金客。     介于那里严寒的气候,终究是留不住人的。     没有人,管理自然就简单了。     一切问题都是因人而生,有人的地方就会产生矛盾!     管理一百人和管理一万人,肯定不是一个概念。     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量上的差别。     而是一种质的差异。     目前来说,有两个方案:一个就是将朱州、东州地区并入加华。在北阿米利亚也建立一个纵贯南北的国家。     另外一个方案就是将朱州、东州地区单独分离出来。     让整个北阿米利亚之外存在两个华人的国家。     但是这两者的发展路线却又是不同的。     加华地区从来没有在名义上属于过复兴军,而北边的朱州和东州地区在早期就划归远东地区一体化管理。     因为两个地区同样是人烟稀少,同样靠近北极。     两地相距的距离并不远。     所以在朱州和东州地区流行的管理模式一直都是非常远东化的。     就是那种官府将一切都给包管的农场化运行模式。     加华则是走的公司化的自由经济模式。     加华的农民主要还是自耕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六六闪读:www.663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