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节 定策(4)


                    心里面想着这些事情,张越就问道:“不知道诸位明公,能不能为我介绍一下,青徐扬各州的主要经济情况?”     “最好能介绍清楚,青徐扬各州主要的对外商品!”     要修水利,肯定是要钱的。     而且是数额巨大的资金!     旁的不说,仅仅是将人民组织起来,就需要一笔不菲的启动资金。     以张越对当今天子的了解。     他恐怕舍不得花费如此巨资。     以这位陛下的性格,进了他口袋里的钱,再想掏出来?     妄想!     就这么说吧,这位陛下,在他的茂陵之中,堆磊了超过汉家一岁收入总和还要多的黄金财宝!     保守估计,总价值超过了四十万万!     仅仅是黄金制品,就差不多有十万金以上了。     这么多的财富,堆在茂陵,等着将来与这位陛下一起,同归于地下。     最终却是便宜了盗墓贼。     西汉末年、东汉末年,还有唐末,先后有三次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盗挖茂陵。     即使如此,茂陵的财富还是没有被挖光。     由此可以想象,茂陵里面到底有多少财富了。     但可惜,这些财富除非当今天子自己愿意拿出来。     不然,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在这个事情上说话的。     哪怕是张越,也不敢去跟这位陛下说——您的陪葬品太多了,是不是拿一点出来接济国库?     碰上这么一位守财奴,张越知道,这东南的基础建设的资金来源,得自己想办法。     天子撑死了,给一笔启动资金。     当然,或许,张越可以构思一个ppt,用一个宏伟蓝图,从他手里骗到一笔资金。     但,最多也就几万万钱。     再多是不可能的。     所以,张越就必须为这个超级计划,尽可能的找钱。     听着张越的话,隽不疑等人想了一会,然后,隽不疑道:“启禀侍中公,青州岱山海,自古就有鱼盐之利,胶东、东莱,渔民十余万,而齐诸郡,善桑麻之业,刺绣与丝绸,驰名海内……此外,临淄城中手工业与织造业兴盛无比,临淄百万居民,有超过七成是商贾与工坊工人、奴婢!”     说起青州的产业,隽不疑是骄傲的。     青州八郡两国,旁的都烂。     就是这手工业和织造业和桑麻业,整个天下无人能及。     也就是陈留能在绸缎业上与青州的刺绣竞争。     其他的对手,都是战五渣。     但也因此,青州各郡的士大夫、贵族,都与工商业有着紧密联系。     子钱商人在青州利益极大。     甚至发展出了好几个大型的子钱商人组织,这些组织,各自豢养了大批打手,笼络了大批的盗匪,有着远超想象的力量。     譬如,曲阜孔氏,那位述而不作的先师之后,就与某一个子钱商人家族,关系匪浅。     孔家的学苑和子弟的开支,都是由那位商人供给的。     隽不疑之后,张懋也道:“启禀侍中公,扬州虽然不如青州,手工业发达,桑麻鼎盛,又有鱼盐之利,不过,扬州诸郡也都各自有着不错的产业!”     “会稽、豫章诸郡,自古冶炼业发达,古有干将莫邪,今也有大匠,善做种种宝剑!”     “此外,豫章郡有大铜山,故豫章人自古善于做器,其所制诸般器皿,甚至有海外夷狄慕名来购!”     “而江都一带,背临南海,人民善于煮海为盐!”     也就阳唯有些尴尬。     因为徐州人民,一点也不喜欢经商,也没有什么拳头产品。     徐州人民,不分贫富,最爱做的事情就是积蓄存钱。     所以,当初朝堂准许私钱的时候,徐州各郡是铸钱最多的地区之一。     努力想了想,阳唯道:“启禀侍中公,徐州五郡,属东楚也,自古善于制陶,徐州陶器,天下有名!”     徐州也就这么一个拳头产品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徐州是内陆,气候干冷潮湿,又多山区沼泽。     还没有出现过一个类似吴王刘濞那样能干的大王,带着徐州人民,建设种种基础设施。     所以呢,虽有帝乡的头衔,但真没有什么优势。     张越听着,却已经在心里面有了想法了。     他轻声道:“能不能请三位明公帮我一个忙?”     “侍中公请吩咐!”三人连忙拜道。     “是这样的,过几日,有一个远方的使者将来,我希望三位明公能尽可能的为我准备一些青徐扬当地的特产,以方便我向那位使者推荐……”张越笑着道。     乌孙的那位小昆莫,还有五天,就要抵达长安。     到时候,张越可以向他和他的使团,推荐一下中国的产品。     最好能签下一个大单!     将青州的刺绣,徐州的陶器以及扬州的海盐与铜器,推销给乌孙和西域人民,满足乌孙与西域人民日渐增长的消费需求,顺便提高青州、徐州、扬州的就业。     同时,外贸收入,也可以成为工程的资金。     当然,仅靠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张越还打算,在长安找个地方,举办一个类似博览会的庆典。     向关中人民,也隆重介绍一下来自东南的产品。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要搞钱,从农业上是不可能的。     青徐扬的农民,都快全部破产了!     再向他们加税,死路一条啊!     隽不疑等人听着,心头一喜,纷纷拜道:“侍中高义,侍中高义!”     别看汉家士林舆论,极为嫌弃商贾和商业。     但,在官场,却几乎没有人拒绝将自己的商品卖到域外去。     像是交州刺史部,就专门在番禹和日南建造了港口,欢迎来自海外的商人,来到汉家参与贸易。     毕竟,中国自古对外贸易,就是入超国。     从春秋时代开始,就有来自海外的商人,乘船抵达中国,将他们的黄金和象牙、珍珠、香料,送来中国,然后带着丝绸离开。     张越却是摆摆手,道:“除此之外,我还希望,三位明公,能够尽快的为我提供一份有关青州、扬州、徐州三地沼泽、湖泊的简要概述!”     这青州徐州扬州,加起来几近三百万无地游民。     很显然,是不可能全部让他们去隧营进行基础建设的。     汉室也无法负担和管理这么庞大的隧营的力气。     所以,要想办法分流出一部分。     特别是其中的老弱妇孺,要有一个妥善的办法安置。     而毫无疑问,将他们组织起来屯田和围湖开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六六闪读:www.663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