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1983年, □□发布《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的补充规定》。紧跟着, 又发布《关于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若干政策问题的暂行规定》。     上述文件指出了,城镇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之一。     这时候,在老家已经混的风生水起的何成军打了个电话给娉婷。     “我看到了政府下发的文件, 总想着得干点什么, 不能干看着这么好的政策不下手吧。不光是我,还有咱们村的一些小年轻,我认识的一些个朋友,大伙儿都憋着劲的想干出个人样来。”     何成军在老家开了个小卖部,时间长了也成了村里的信息传递中心, 特别是家里安装了电话之后, 每天光是串门的人都不少,时间长了, 认识的朋友也就多了。     人一旦钱包鼓了, 说话的底气也就足了。别人是不清楚何成军到底赚了多少, 可他举手投足间的那种自信是骗不了人的。     经常一起吃饭喝酒的朋友兄弟们也常和他说, 有好几会了别忘了拉巴一下大伙。     “知道你有个军师, 有什么好路子我们都愿意跟着你干。一辈子埋头种地也没什么大出息, 得趁着我们还年轻拼一把,不能让我们子孙后代还跟着我们一起吃苦,我们得给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     被大伙儿这么一激, 何成军还真把这事放在了心上。以前不大关心国家政策的他, 现在也养成了天天看报纸的习惯, 市里、县里下发的公文,他也一份份看的认真。     机会往往是不经意间出现的,他还记得当时娉婷凭着一份文件就让他开小卖部的事,这个小卖部,不说给他生活带来什么剧变,也能说是让他认识到了以前没有认识的一些事物。     当然,这完全属于何成军的一个误会,当初娉婷只是按着以前的记忆才给了他这样的建议,只能说是歪打正着。可贵的是,如今何成军已经能自己主动去寻找机会了。     电话那头的娉婷,在听了何成军的陈述后,也仔细回忆起了从前的一些事。她记得自己小的时候,当时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确实很火,很多工业企业都是那个时候发展起来的。     “不过办工厂肯定是很辛苦的,从设备、原料、管理,再到后来的销售、市场推广,这一整套下来,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辛苦是有,可好处也着实不少。“先富带动后富”,一旦成功,何成军就会成为那先富起来的一批人。     “你是我妹子,还能不知道我?我要是怕吃苦,怕办事,那还能有我的今天?我就觉得吧,好不容易有这个机会,“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我就拼了,干成了好,干不成,那大不了从头再来。”     他还年轻,没什么好畏惧的。家里这些年,连同后来开小卖部赚的,也存了几万块,找几个合伙人,再去镇府贷个款,他坚信自己能做出一番事业来。     “那我先祝贺你,祝你事业顺利,一帆风顺。”娉婷也很高兴何成军能有这样的斗志,毕竟一笔写不出两个“何”字,何成军虽然不是她亲哥,那也是她堂哥,彼此间是有这么一份亲情关系在的。     “哥,你那边要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直接跟我说就行,我这边离得远,没办法时时刻刻关注到,有事你一定记得给我打个电话。”     通了电话之后,何成军立刻就约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大家商议起了开工厂的事。     “这有什么好犹豫的?干!我就不信了,还有什么是我黄三干不了的!”     “开个工厂得花不少钱吧?这我们也没这么多资金呐。”     “成军,咱们是兄弟,你有事能想到兄弟我,我也很高兴。就冲着这份兄弟情,我就愿意跟你一块儿干了,时好是歹得干了再说。”     “我就是觉得,能办是不错,可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吧?那要是最后赔了钱怎么整?那我家里可不会同意。”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同意的,有拒绝的,也有犹豫的。这次见面后,何成军也在心里拟好了合作的人选。     直接拒绝的,肯定不能再合作,那些犹豫的,他也没时间再去做什么思想工作。这件事最后到底能不能成现在谁也不知道,只能说是赌一把,他何成军赌的起他干,那赌不起的人,也不能强按着他们出头吧?     “咱们首先得确认好我们要办个什么厂,咱们自己把事情理清楚后,我就去政府找贷款,只要贷款批下来,那一切进行起来也就快了。”     当天晚上,何成军就和另外两个合伙人们一起开了个小会。     “贷款那我回去也问问我爸,看他那有没有什么优惠政策。”黄三是何成军的朋友,他父亲是村支部书记黄强田。”我看现在那些国营工厂都是些什么机械厂、毛巾厂、纺织厂什么的,我寻思着,咱们是不是得搞个不一样的?”     “三儿说的对,拾人牙慧没意思,咱们得有自己的特色。”另一位合伙人马明志对黄三的话很是赞同。“我记得你有个堂妹不是在北平吗?你有没有问问看她的意见,他们在大城市生活的,肯定比我们有见识多了吧?不如你去问问看现在有什么生意好做的。”     马明志说完后,黄三也都点点头,两人一齐看向了何成军。     “我妹听说我想办厂倒是挺支持的,她说现在国家政策好,正适合我们自己搞创业。她还说,要是咱们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就找她,她可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寄过来,咱们也能从中学到一些经验什么的。另外,国家如今还在大力鼓励出口,以后咱们如果有这个需要的话,她在这方面也认识不少人,到时候就能帮上忙。”     出口不出口的,他们暂时还没想那么多。再说他们以前也就是在镇上,在县里混一混,从来没接触过这一块,也不大懂,就把这个问题暂时放在了一边。     几个人谈话谈到了凌晨,最后直接决定开家食品生产加工厂。     “我们东北什么时候都不缺吃的,从山货到酸菜,整好了指定能卖钱。‘衣食住行’,人什么时候都离不了吃,我就不信这主意不好使。”     做好了决定后,何成军第二天一早又打了个电话给了娉婷。     “做食品是挺好的,我的想法是,食品的种类不能单一,品种尽量丰富一些。生产后首先注重质量,另外还要给你们的商品注册一个商标,形成一个品牌的概念。”     娉婷趁着上班前,和何成军说了一些她了解的基本信息,不说能起多大的作用,起码也能让他少走一些弯路。     挂了电话后,娉婷坐下来吃早饭,在旁边听了半晌的卞颖芝也不免问了两句。     “就是我老家的堂哥,现在国家不是支持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吗,他想跟人合伙办个厂,有些问题不太懂,打电话过来问问我。”     娉婷一边喝着豆浆,一边和卞颖芝解释了两句。     “办厂可是大事,你要是不大懂,可不能瞎给人指路,要是路走错了,得耽误了人家的正事。”     “妈,你看你说的,我能做那种不靠谱的事吗?”     娉婷被卞颖芝说的差点把嘴里的豆浆给呛了出来。     “还真别说,你堂哥啊挺来事的,也有上进心,没准儿这次他还真能做成大事呢。”     卞颖芝这么说也是有原因的,何成军每年都从老家寄不少东西给娉婷,有山里的野货,各类菌菇、干货,还有地里的粗粮之类。     还有之前翟仲凌的战友给的小人参,回来给翟景升泡酒治腿疼的,那药酒泡出来还挺管用。后来翟景升酒喝完了,人参也没了,翟仲凌正准备再找人去弄一些,也是何成军听说了,直接寄了不少小人参过来,而且这人参从此以后就没有脱过。     不管东西值不值钱,就是这份心意,卞颖芝就受用的很。     每年家里迎来送往不少人,有些人上门送礼那就是为了求他们办事,你办好了,人家又开始爱答不理了。像何成军这样持之以恒,又从不开口的卞颖芝难免要高看两眼。     虽然何成军仅仅是娉婷娘家的堂哥,可卞颖芝私下里也和儿子翟仲凌说过,何成军那边要是有什么能帮忙的,让翟仲凌也不要吝啬帮忙。     翟家不说有多风光,能耐有多大,可认识的人也不少,这本来就是个人情社会,一点小忙,别人还是会卖他们一些面子的。     ※※※※※※※※※※※※※※※※※※※※     谢谢大家的支持~么么哒~?(?e` )     喜欢芬芳六零年代请大家收藏:芬芳六零年代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六六闪读:www.663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