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魏军反击

                被赵王称赞之后,田不礼重重一礼:“臣为赵国的臣子,自然要为我大赵尽心尽力,臣先告退安排细作去打探情报。臣不懂兵略,也请王上依韩并非成功攻魏再作谋划。”“恩。寡人心中有数。”田不礼出了屋,长长的吐了一口气。这派人去打探,这五天就等于拖过去了,要用什么办法再拖五天呢。田不礼心说,希望在魏领军的秦将有什么办法,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但眼下,却不方便派人去联络。几百里之外,白晖正带着韩王赶路,原本心灰意冷的韩王咎只想回到新郑好好睡上几天几夜,可白晖一句话就让他忘记了内心的颓废,乐呵呵的跟着白晖一起出发。白晖给韩王说的这句话就是:要不要和我一起去请熊子兰撸串!韩王大喜,立即就跟了上来。楚国的郑邑大约在后世的淮阳县,要攻打的睢阳在大约后世的商丘。从郑邑到睢阳几乎无险可守,两城相距约二百四十里,原先的楚国与宋边的边界就是泓水,然后一直到睢阳城下,都没有任何有利地形可以打防御战。这就是魏国的悲哀,四战之地。魏国的任何一个大城,对于周边的敌军来说,从边界算起也就是一百里至二百里的距离。楚国的围点打援,主要打的就是来自东边被楚国骗走的魏军主力,以及来自北边的魏国杂牌军。大梁之变是保密的,但这个保密也是相对的保密,不过楚军想知道消息,至少在五天之后。眼下已经过了四天时间,对于白晖来说,只有一次机会。解睢阳之围,白晖没这个能力,但抓住熊子兰白晖还有那么一点办法的。唯一的一次机会就在葛邑。葛邑这个地名最初源自葛天氏,不过被灭国无数次,最终成为了宋地,齐灭宋之后五国联军攻齐,这地方就让魏国占了。历史上,这里还有一个名称,信陵。也就是魏无忌的封地。白晖赶到葛邑的时候,公孙匡已经在这里布置了足有两天时间。白晖进城,根本就没休息,立即赶到了中军大帐。韩王并没有跟着一起来,魏军作战他是外人,能作为客人在这里等待消息,就已经是给他一份尊敬了。“各位!”“末将请战!”魏军此时士气还不错。大梁用计拿下了韩军,并且收服了韩军。而且还有秦国大河君白晖领军,以及有不低于五百名秦国百将、军侯在魏军之中助战。魏军自然是信心倍增的。“我们有三个优势,第一个优势是封锁了大梁城以东所有水路、陆路。相信消息还没有传到楚军大营,虽然这个消息再瞒不了多久,不过本君以为够用了。”在自称上,白起一直是自称本将。而白晖呢,总感觉自己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将军,所以自称本君。白晖指着地图继续说道:“我们的第二个优势是,楚军在这里有十五万人马,而我们有十万。虽然楚军人数多,但楚军却是分散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河中有鱼,手中有网。用这屋子大的网,可以网住几百上千条寸长的鱼。但若鱼有数尺,可是一丈长呢。”“我等明白,集优势兵力找楚军薄弱之外猛攻,死战!”公孙匡代表魏将出来表态。白晖点了点头:“我们只有一次机会,楚军的布置也是非常的巧妙,各营可以相互支援,而且只要战斗超过三天时间,围攻睢阳城的楚军也可以前来支援,所以唯有血战。”“血战!”众魏将高喊着。白晖转过身站在地图前,伸手一指地图:“楚军如同一个巨大的铁桶,就探马来报,至少是三层铁桶,想打破这三层铁桶靠强攻肯定不够,所以我们要用的计策是调虎离山。眼下,需要一只万人队,十死无生。”魏将不怂,所有人都上前一步。“抽签吧!”白晖吩咐之后,立即有人准备了木桶与竹签。确实是十死无生的任务,要用一万人马分成三批,伪装成主力大军来吸引楚军,一但吸引成功,活下来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没办法,魏军没有秦军的战力,而且也没时间了。白晖希望可以一天之内攻到楚军西线大营,活捉熊子兰,然后借西线楚军大营与睢阳城相互照应,方可压制楚军围点打援的战术。“佯攻部队四更天时,便可撤退。无须死战!”“诺!”听得出来,白晖也不忍让魏军白白战死。若是秦军,白晖至少有三个招数可以让一万人硬扛十万,先不说士兵的精锐,白晖手上有燃烧瓶、还准备了在特殊地段使用的秘密武器。这个秘密武器制作起来非常的简单,使用也非常简单,就是每次使用需要的用量是海量的。这个秘密武器就是,细煤粉和细木粉的混合物。后世其余上每个高中生都知道,粉尘爆炸的威力,若在山谷使用,有微风的情况下,几十架投石车将一个又一个的粉包投出去,然后引点火。或是在城池内作战,巷战等等。就算杀不死太多敌人,也足可以扰乱敌军,给秦军创造更好的战斗机会。最后一个,自然就是秦军老牌战略部队,机弩车阵。布置完任务,整个下午城中的士兵都在睡觉。楚军知道葛邑在集结部队,但不知道是大梁城的魏军主力,楚军在没有攻下睢阳的时候是绝对不会攻打其他城池的。白起、白晖的北屈之战其过程已经不再是秘密。这一点被列为经典。借北屈吸引周边各城的部队,然后埋伏攻击,再去打其他城池的时候,城池中没多少守军,攻打会容易太多。白起连下九城,而且还是在劣势兵力之下。所以楚国的打算就是,包围睢阳,慢慢的进攻,吸引周边的兵力进入楚军的埋伏圈,消耗魏国的兵力,然后再拿下睢阳,最后再向四周进攻。入夜,白晖穿的是普通的秦军军甲,他的银质战甲太显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