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沱江

巴山蜀水这片土地上有句话叫“治蜀先治水,水兴方得城安”。 从李冰筑都江堰以来,蜀人便重水利,筑堤防洪、挖渠灌田,遂有天府之国之称。 沱江亦是如此。。。 它不同于岷江的泾渭分明,它的水网错综复杂,甚至还有岷江水流淌其中。 沱江也有三峡,分别是金堂峡、月亮峡、石灰峡,江上滩多水急,飞流溅沫,滔声震耳。 大宋承平时,有诗云“五月江流万里滩,迅如飞电劈群山,荆云峡雨须更过,白帝江陵朝暮间”,说从月亮峡到长江,再到江陵,一日便可到……当然,是夸张的手法。 出了这沱江三峡,水道就一波三折。 水势百折,减缓了流速,河槽得以蓄水,减少了洪水泛滥。 也向东南改道,形成了泸川这个三角洲。 在汇入长江的河口,沱江江面极为宽阔,“两江环合,弥漫浩渺”,如同大海,泸川人将此称为“海观”。 泸州县城里便有一座“海观楼”,在前些年的战乱里被焚毁了。 总之,李瑕与孔仙分析过,认为沱江的水势是足够大的,足以水淹蒙军。 但因水势太大,不好在短时间内放水。 于是他们选择了两个地点,一是在资州治下的内江县,便是李白诗里“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地方。 云顶城守军等蒙军放弃了沱江的守卫后,利用渠道,将釜溪河改了道、筑好堤,引江水至釜溪河。 第二地点在富顺临下游,石灰峡下方,云顶守军趁江水减小之后,以炸药炸开山石,堵住了沱江至此拐向东面的河道。 这里,还有一条小溪汇入沱江,名为“安溪”。 当上游的釜溪河承载不住水势,江水重新奔过石灰峡,被逼得冲破了小小的安溪河道,溪水倒灌,迅速便向正南方向奔去。 这一片地势低洼,乃是南溪县所在。 之所以有县城,自是因可作长江码头。 李瑕为何守在老君山?为何迁移百姓? 为的,便是等江水袭来。 …… 哀嚎声中,一部分蒙军还未反应过来,已被江水袭卷着,迅速向长江流去。 “轰!” 又是一声巨响,滚滚长江之水奔来,与沱江水汇在一处。 巨浪将洪峰上的蒙卒与马匹狠狠拍打下去,随着浪涛向东,再向东。 这是长江。 “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长江。 ~~ 易士英老眼凝望着山下的洪水,深吸了一口气。 落在他眼里的那些蒙军,不久前还不可一世的蒙军,此时正漂浮于江水之上,如同一只只蝼蚁。 他很清楚,这场洪水不会太久。借的是釜溪河道里蓄积的水势,一条黄龙袭卷过后,沱江水很难再继续倒灌进安溪。 要歼灭蒙军,只有这一日的工夫。 他郑重下令道:“所有人,杀敌,将蒙鞑杀下山。” 战鼓声愈响。 洪水的咆哮声渐低,宋军的杀喊声却良久不绝。 “杀啊!” 有不少蒙军在见到洪水的那一刻,已向老君山上涌来。 比起纽璘的将令,洪水更能激励他们上山。 拥堵着,人仰马嘶。 而宋军的屠刀已然落下。 血泼洒了一地。 ~~ 李瑕本是冲锋在最前面。 他亲自领庆符军冲上前,并非是为了堵住防线的缺口。而是因为他其实是第一个见到洪水的。 在蒙军最恐惧之际堵住上山的通道,甚至反攻回去。 这片刻的交锋便可奠定胜局。 而等到大势已定,李瑕便提着沾满血的长剑一步步退回后方指挥。 若说他在五尺道与阿术交锋,比的是血勇;在成都一战与也速答儿交战,比的是战术。 这次对阵纽璘,比的便是战略了。 纽璘想要拖垮宋军的体力,他则想要摧毁蒙军的心志。 事实上,真正被洪水带着的蒙军不过一成,两成?然而蒙军的心志已被击垮。 天时、地利、人和更重要,临阵斩杀多少人反而只是细枝末节了…… 李瑕心里总结着这些,目光扫过战场。 蒙军的战旗已经倒了,找不到纽璘。 “那就,要马匹、盔甲武器,以及俘虏。”他低声自语着,向易士英走去。 所有的宋军都处在亢奋之中。 唯独李瑕还很沉静,显得有些无趣。 “胜了。”易士英凝视着战场,仿佛怎么看也看不够。 “胜了。”李瑕在他身旁站定,收剑入鞘,道:“请易将军确定战况后,命蒙军弃械投降吧。” 易士英点点头,问道:“你何以确定纽璘会急于攻老君山,而放松沱江的防备?” “去岁末,我便断言过,蒙哥必定亲征……” ~~ 川东战场,蒙哥已进军至大获城。 蒙哥此次已决意灭宋,亲征的原因有很多。 最支持他成为大汗的家族兄弟拔都,已经死了; 他的同母兄弟旭烈兀,率军西征,灭西方诸国,战功赫赫; 他的同母兄弟忽必烈,经营漠南,得到了数不清的财富和威望; 他的堂侄子海都这些年正在逐渐纠集部众,成了窝阔台系诸王的首领…… 还有一个问题是,成吉思汗曾逼诸王发誓,只要窝阔台还有后人,汗位就必须在窝阔台后人中传递。 他蒙哥虽然是拖雷的儿子,但也是窝阔台的养子,得到汗位理所当然。 但,若想把汗位再传给自己的儿子,必将遭到黄金家族的诟病。 蒙哥迫切地需要一场大胜,告诉所有蒙古人,他们的大汗蒙哥、成吉思汗的直系孙子,依然是最骁勇的战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喜欢终宋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终宋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