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满清彻底被大明逼得放弃一切沿海领土,龟缩回辽河平原腹地、乃至更北方的内陆领土。明清之战的战争也总算是告一段落,不得不迎来一段为期两三年的新和平阶段——主要是大明此前在海军科技树上点了太多资源,所以这几年的推进,有相当一部分战略部署,都是围绕着海路优势来玩的。等满清认清这方面的形势,彻底不在自己的最短板跟大明玩了,也放弃了人才输入和贸易获利的尝试,把一切沿海统统丢掉,那么大明此前累计的水上优势,也就无法通过军事手段发挥了。当然,这不等于大明的海上优势就完全没了用武之地,只能说是在军事上没了用武之地。而民间发展、工商业建设上,海运优势当然还是有极大发挥空间的。只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需要把基建优势转化为种田积累、进而转化为综合国力。如果大明非要在隆武七年就对辽河平原地区的盛京发动袭击,倒也不是不可行。可问题是朱树人的野心更大,他要的不是夺取满人的核心城池,而是要彻底把对方绝对征服。如果现在把盛京打了,满清就会彻底逃进白山黑水,而明军还没有追歼打游击的实力。那拿下盛京意义也就不大,无非是拉长大明的后勤补给路线,财政上更容易被拖垮。既然如此,不如留下这个跑不了的目标,等大明把北方彻底重建好了,组织起了后续打追击、游击的骑兵实力,确保达到“大明光靠骑兵部队也能团灭满清”的程度,再对盛京政权发动最后一击好了。……这样的微妙平衡下,从隆武七年初,到隆武九年夏,又一段为期两年半的休养生息期里,明清两国彻底恢复了和平状态。这两年半里,朱树人也一如他跟皇室的约定,亲自去北京坐镇,恢复整个北方六省的统治秩序。并且把正妻、公主朱毓婵也带走了,只留下了侧妃方子翎在南京,负责带两个儿子。值此纷乱之秋,皇帝也只能信任朱树人长期坐镇北京、统筹整个北方,而不用担心军阀割据了。换了任何其他人操盘这个局,皇帝都是不可能放心的。同时,考虑到史可法在南京朝廷中的地位,仅仅只低于朱树人、而高于沉廷扬。所以朱树人也在南京这边的权力安排上,又做出了调整——他绝不是不信任史可法,而是要保护史可法,让他可以跟隆武帝君臣相得,好好干一辈子。否则,无论是升迁还是调走,都是更简单的选项。朱树人的保险操作,就是把在北方建立了大功、也当了一年北直隶兼河南总督的表哥张煌言,重新调回南京,然后正式接任兵部尚书。张煌言在北方当总督时,就是挂兵部尚书衔的,只不过挂衔和当正牌的兵部尚书,还是有差距的。能够正式当要害部门的尚书,还能进入内阁,张煌言肯定是乐意的,至于地方上的权力,那也是无所谓的。张煌言此前多年一直在做地方官,从崇祯十三年捐官入仕,十二年里从县级做到总督的巅峰岗位,如今都三十好几了,终于入阁参加中枢工作,也算是修得功德圆满了。张煌言入阁后,内阁依然是以吏部尚书史可法为首,但户部尚书沉廷扬、兵部尚书张煌言次之,还有朱树人的大舅子方以智调任工部尚书,哪怕朱树人离开了南京,内阁四个实权人物三个是他家的,也算是铁桶江山了。……稳固好了前方后方一切权力结构后,只需要安安心心种田,这几年里,大明的建设成就当然是进步非凡的。朱树人在北方轻徭薄赋,鼓励工商,亲自抓各地的水利建设工作,宣扬永佃权政策,教育北方百姓好好种田,保证他们可以一直耕种所承租的土地,要把田地当成可以传代的固定资产去保护,哪怕土地产权不是你的,你也该去保护,因为以后的大明已经是“买卖不破租赁”了,哪怕是田主把田地的产权卖了,也不能损害对建设这些土地、施肥修水利做出过贡献的佃农的利益。短短几年间,北方的水利恢复得很好,随着小冰期最炽烈的年份彻底过去,天灾也少了一些,轻度的水旱完全可以靠水利辅助灌既扛过去。河北、山西、山东等省,大明是在隆武六年初才彻底光复的,所以到隆武九年夏天,已经是第四年的粮食收获季了。随着数年的休养生息,大明的人口重新稳固在了六千万大关上——战争还没彻底结束,每年都有兵役和徭役的消耗,人口要增长是不太现实的,总要彻底和平下来,轻徭薄赋,才会进入人口快速增长期。好在以大明如今的耕地,六千万人也绝对不会嫌少,反而可以确保基本上人人有田种。再多的话就得自己卷,对于总生产力并没有什么帮助。除非对外开荒、或者工商业高速发展,才能消化更多劳动力。人口绝对数字虽然没有增加,但经过这三年的休整,北方的生产好歹是彻底恢复了,而且南北人口结构也比隆武六年时平衡健康了不少。北方六省加起来,人口总数恢复到了一千五百万人。南方各省相加,则降低到了四千五百万人。这三年里,整整七百万原本出生于北方、因为灾荒战乱去南方当流民的人口,终于随着北方的重建,又回到了北方。朝廷还给回乡北方人福利,把因为战乱和人口减少而荒废的无主田地,重新划拨一个保底面积分给回乡平民,让百姓都可以安居乐业生产。隆武六年当年,北方的口粮就实现了自给自足。隆武七年开始,朝廷设置常平仓收购余量储备作未来的军粮,当年就在北方筹集到了两三百万石之多的余粮——这个数字绝对是温和购粮所得,并没有任何急于求成,不用敏感联想。到了隆武八年,北方收购筹集的余粮进一步增长到了七八百万石之多,积蓄已经足够再次发起一波规模达数十万人的、持续一年以上的军事行动了。同样,在这三年里,南方的农业生产虽然没有明显的进步,但工商业和科技的进步却非常明显。从笛卡尔这样的科学家,到塔斯曼这样的探险家、地理发现者,再到沃邦这样的军事工程学家,统统在开放的学术环境内,为大明效力。杨森.塔斯曼这几年还不断从刚刚结束了三十年战争的欧洲往大明挖人。作为大明工部尚书兼科学院系统的最高负责人,朱树人的大舅子兼同年好友方以智,也是竭尽全力,为下面的科研人员提供最好最包容的研究环境和硬件条件。工程师们在化学领域的进步是最明显的。自从六七年前、朱树人第一次搞出硝化纤维,也就是火棉以来,那种新式无烟火药原本生产成本很高,只能给线膛枪兵为主的少数先进、精锐部队使用。此后火棉的生产效率、成本一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观。现在,在中西合璧的团队互相启发下,加上严密的研发管理、优握的实验室条件和激励制度,土法制硫酸、土法制硝酸和最终的火棉生产,都提高了数倍效率,如今大明绝大多数的后膛装填火器,将来都可以统一配发无烟发射药了,也算是一场质变的军工实力升级。而且化工产业的技术升级,对军事以外的提升其实更大。能更低成本土法制硝制硫后,还有很多副产品可以被捎带着弄出来。朱树人本人在这个过程中,也忍不住开点小挂,帮着提出了一些高屋建瓴的思想,指导技术人员们的研究。比如,他可以启发工程师们,想象世界是由“无数基本微粒”构成的,有了西方科学家的加入,他们很容易就联想到古希腊哲学中那种近似于“原子说”的假设,也就很容易理解这种想法。虽然要具体接受,还得通过实验证明,比如有人通过空气燃烧实验测气压、能证明自然界的空气中有大约五分之一是“氧气”,从而发现了这种助燃气的存在,还提出了“原子”的构想。当然,历史上西方科学界从“单纯原子说”到后来更接近自然真相的“原子/分子说”,还需要大半个世纪的努力。这当中主要是道尔顿因为坚持纯原子论、不相信分子的存在,所以走了弯路,最后到拉瓦锡时代才解决。但朱树人既然可以直接报答桉,他就可以不经意设计实验鼓励工程师们更好的发现真相。比如他只要动用一点前世高中的知识,让工程师们想到去设计一个通过氧气和天然气燃烧后的气压比、体积比简单,验证反应前后氧气的体积,和反应后二氧化碳、水蒸气的体积比例,算出碳氢氧三元素在上述几类物质中的原子数比例。如果一个实验不够,那就再配合一点其他辅助配套的碳氢氧燃烧实验,完全可以和大明科学院那些火药研究单位的日常研究结合着做。当然,考虑到朱树人本人常驻北京,有些研究和开挂他不适合亲自出面六六闪读 663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