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书中药方

    “如此还算好。”     “我只怕太公他们尸染鬼气,尸魄精变而后害人。”     李家堂屋,烛火微光,香火弥漫。     查验各房尸身回来,刘彦放心许多。     根据他文光入目察看,以及佛家慧眼扫视,都不见五口尸变之兆。     为保无漏,公子又让阿九入尸探查。     果真不见尸身七魄,五具尸就好比金蝉脱皮后的躯壳,空荡荡一副皮囊。     这让刘彦看清了鼠精书玉子的诚实和聪明。     他落座后说:“不过,太公五口之死,还是要上报官家,以免牵连桃花蒙冤受屈。”     “先生言之有理。”     书玉子看眼李太公,说:“方才,弟子正与他们商议处置尸身之事。”     “眼下他们尸魄补充阴魂,躯壳无魄无害,亦不会被大狗所食。”     “只要装入棺材,择日下葬便可。先生以为如何?”     “书兄思虑周全。”     刘彦赞赏一句,叫来桃花说:“明日你随我去见官家,把事说清楚。之后我让平儿陪你去棺材铺置办棺椁……”     “此事他颇为熟悉。如若缺银,我资助一些。”     平儿闻听,想起徐州买棺材之事,笑着应承下来。     桃花高兴磕头答谢。     太公领子孙礼谢道:“公子恩德,我等来世当报答。我家中尚有些钱财,足够置办棺椁,无需公子贴补银子。”     “来世报答太迟了。”     阿九接话笑问:“太公你可知‘阴债欠不得’?”     &#24378&#29306&#32&#32&#35835&#29306&#12290“若等到来世,你五口就怕家破人亡,都偿还不起这恩情债。”     “我看你家宅院尚可,不如就当抵债还恩了。”     “将来你们转世投胎,也落得个无债一身轻。”     “可行!就是不知公子意下如何?”     李太公一口应下,他自知‘阴债难还’,若能以宅院抵消,那就再好不过。     这家宅已是身外之物,与其留给远亲,不如报答近邻。     刘彦思量,扇指阿九:“就依这鬼娘子之言。”     “你家的后事,就由我家来料理,以后每晚都有今日这般香火可享,如齐氏母女一样。”     李太公喜悦万分,能受用这等香火,他深感福气,领全家礼谢君子。     其子李文玉试问:“世才兄收留了齐嫂母女?我闻她家也绝户了,尸身都被拉到城外乱葬谷……”     刘彦点头将昨日‘夜宿东湖畔,三更遇鬼邻’大致讲给他们,又提到‘东湖君家放粥赈灾’。     小桃花眼睛放亮,拉扯平哥小声说:“你公子怎变得这般能耐?”     平儿趾高气扬道:“妹子不知儒家入真学的好处!”     “我公子落难徐州,得神人相助还魂,一夜通达心胸,又得贵人点拨明白儒家真学。”     “此番回来,今非昔比,你可不要等闲视之。”     桃花听完还是一知半解,但也明白刘公子不同往日了,是真正贵人。     李家众人旁听,恍然懂了书仙家的话,各对刘世才心生敬意。     而书玉子暗有心想,说:“先生有大气运,我有幸结缘,何不拜入他膝下!?”     刘彦看他们目光有变,点指平儿:“以后休得在外人面前嚼舌,否则就是害我。”     “嗯。”平儿抱拳领喏。     阿九转睛观察书玉子,问话道:“刚才听你说,是你传授的李太公驱瘟药方。而他们错用了方子,减少一味药材,才导致中毒身死。”     “你那药方从何而来?”     “回大姐。”     书玉子眼见机会,抱拳答说:“那药方乃从书中所知。”     “李公子书房有一套《青竹雅集》,乃前朝大学士徐玄所著,方子出自书中《吴生》一篇典故。”     “弟子这就取来,与先生过目。”     说话他健步出去,少时回来奉上一本《青竹雅集》,乃全册中第十七卷。     刘彦在他指点下,翻到《吴生》一篇观看。     这篇故事讲的是前朝一场瘟疫。     说:薛县有个吴生外出会友,夜宿客栈没有上房,只好睡在大通铺。     半夜,有几个神汉来此落脚。     听他们谈话,吴生暗知是‘代替瘟神行疫的庙祝’,于是趁他们熟睡,偷了行疫法器,藏在茅房里。     次日清早,众神汉找不见法器,急的乱转大哭,祭起香火上报瘟天师。     那天师知道是吴生偷藏法器,显身相见索要。     见威逼不成又行利诱,但吴书生一心救民,纵是一死不愿交出。     瘟天师被其君心打动,告诉他:“那地方的人该得一场瘟疫,就算我不去施瘟,另有别的同僚前去。”     “你还是尽快把法器归还他们。莫要延误了时辰,惹上天震怒。”     “我可传你一方子,能治这场瘟疫。”     “你去的时候,那地方死人也够数了,可用此方去病消灾。”     吴生答应‘法器换方’,得了良方连夜启程赶路。     等他去到发瘟疫的地方,听说死了上万人,捶胸顿足恨自己来迟。     他将药方交给当地父母官,官家试验有效,命人大锅熬药发给灾民喝,半月就解了全县瘟疫。     后来此方被前朝收录在册,在坊间广为流传。     只是时灵时不灵,甚至有致人中毒发生,逐渐没人敢用这个药方了。     前朝大学士徐玄,把方子写在下文。     说:“瘟部五神,所行瘟疫各不同。瘟疫产生的病症也是千变万化,吴生所得药方只能医治其一,不能医治百瘟。”     “不是对症下药,无异于饮鸩止渴。”     读到此处,刘彦又看一遍下文所记药方。     其中七味药都在沈翁药单上见过。     “书兄如何知道,书中药方能治太公他们瘟症?”     “是弟子斗胆推测出来的。”     书玉子对此颇为得意,说:“书中提到瘟天师。据我所知,临安瘟疫正是‘瘟天师李平’所降,故而推测他会用同样手段!”     “弟子又见太公一家病入膏肓,急需施药救命,便让他们照方一试。果真有效!”     “但此药不能全治瘟疫,只能治其症,不能驱其气。”     “而且城外还有疫鬼。”     “那些鬼皆染瘟而死,疫气随身。”     “何时湖君救济不了他们,众鬼便进千家万户讨食。”     “先生家自然无事,可怜城中别家百姓都要遭难受灾。”     这候  章汜。平儿听他后话不悦,正声道:“我公子乃儒家真学,心系天下,岂能不管本乡百姓?”     “谅你小人肚量,不知我公子胸襟广大。我公子已有筹划在心。”     书玉子解释说:“弟子并非以小人心度君子之腹。”     “只是临安瘟疫如洪,犹如病入膏肓,神人束手无策。先生何必图费心力?”     刘彦持书起身道:“孔子说仁,孟子讲义,我以孔孟立文道,不能坐视瘟疫荼毒百姓。即便图费心力,也义不容辞。”     说话间,他心中正义随言语震铄,周身上下溢发正气岚烟。     李家五鬼望之退身敬畏!     书玉子瞠着鼠目,方知这先生兼修孟学!     此乃君心大义发震浩然气!     制大  制枭。……     ...(记住本站网址:www.663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