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考古史上留名


        朗润园这一幕,苏亦自然是不知道。 因为他这几天根本就没有机会去朗润园。 在阅览室跟许婉韵显摆了一通关于敦煌的八卦之后,他就随同对方去招待所拿礼物。 许婉韵说她被回礼不少东西,这个不少,还真不说说而已。 她的住所内,都堆放满各种礼物。 主要是一些北京特产。 “那么多东西,我是拿不回去的,所以都跟你们分一些。”许婉韵说。 苏亦问,“我们?” 许婉韵笑,“当然是你们了,不然,你以为姐姐只会心疼你?不给老马他们分一点?” 苏亦脸红,虽然心里是这么想的,但打死他都不会认。 看出他窘态,许婉韵笑,“好了,不逗你了,好东西,姐姐都留给你了。皇帝爱长子,百姓疼幺儿,姐姐不疼你疼谁。” 说着,就给他的怀里塞了三四大袋特产。 也免得他特意去购买。 临别时,许婉韵还赠送他一本《《洛阳烧沟汉墓》,这姐们真是可以。 “刚好我也有一本,就送给你了,这本书不错,宿先生就曾经称赞蒋若是先生是个很了不起的人,还说,发现烧沟汉墓或者说汉墓的体系是蒋若是建立起来的。陶器,墓型上,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能够推翻他,顶多就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修正罢了,但推翻很少,而且他对后来人的影响很大,给汉墓立了一个标准,后来者只要发掘到汉墓对标烧沟汉墓即可,既然你对此感兴趣,那就好好看。” 说到这里,许婉韵又道,“蒋若是对汉墓有很深的研究,对于古钱币亦是如此,我以前曾听过北大吴荣增老师说过他故事,挺传奇的。” 苏亦洗耳恭听。 许婉韵看他上道,就说,“一开始,蒋若是并不研究钱币,但是他也注意过钱币,那个时候,北京的旧书还是很好买的,民国时期研究古钱的书籍,他买了不少,他还买了一本罗振玉《古器物范图录》,他对五铢钱研究很有心得,我就不跟你八卦了,《洛阳烧沟汉墓》这本书里面有不少器物都是关于古钱币的,而且基本上就确认了五铢钱断代的方法,后来,这个断代方法都成学界标准了。咱们北大的吴荣增老师很推崇蒋若是,如果你日后去洛阳的话,会有机会跟蒋若是先生打交道的,如果你喜欢古钱币的话,有得聊,只不过吴荣增老师被调去内大了,不然,我可以介绍你认识吴老师。” 根据许婉韵的讲述,蒋若是曾经参加过北大的考古训练班。 五十年代,新中国大规模基建,时不时就有古墓被发掘出来。 然后,各地就开始跟考古所要人。 考古所哪里有那么多认。 为抢救全国各地大规模建设工程中所发现的古代文物及培养考古文物工作人员,文化部就跟考古所、还有北大合办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 授课地点就放在北大。 老师基本上来自于考古所跟北大。 这个训练班一开就是五届,培养大量考古行业的基层骨干力量。 所以北大师长带领学生去做考古实习的时候,关系遍布全国各地。 很多关系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北大不少师长跟蒋若是认识也是因为如此。 吴荣增老师以前也是北大的学生留校任教之后,当年,好像还当过训练班的辅导员,只不过后来被抽调去边疆支援内大了。 说到内大成立,还挺有意思的。 当时,57年内大成立的时候,野心很大,因为它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北大过去的,所以,当时校领导很霸气,基本上是参考北大的办学模式。 北大咋办,内大就咋办。 北大有考古专业,内大也上考古专业。 师资条件咋样先不说。 也是这样使得内大成为国内比较早成立考古专业的高校之一。 奈何,因为各种原因,后来坚持不下去了。 许婉韵口中的吴荣增老师也是这个时候被派到内蒙去支援内大的。 得知吴老师的故事,苏亦说,“挺遗憾的。” 其实也不遗憾,因为许婉韵随口又跟他说不少关于蒋若是的五铢钱断代方法的事情。 他在资料室拿这本书,都没来得及看,就还回去,结果,转身,她就赠送自己一本,也不知道她怎么弄来的。 不过一想到她父亲曾经是北大教授,苏亦也就释然。 遗憾的是,他没有什么准备,没啥回礼。 许婉韵说,“欠着,到时候,从广东回来,给我带特产就可以。” 这样也行。 真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女人。 合适当媳妇。 苏亦问,“婉韵姐,明天几点的火车,我送你。” 却没想到许婉韵说,“不用送,凌晨的三点多的,明天中午到。” 苏亦点头。 离开对方的住宿,返回自己的房间。 回到房间,陈飞并不在。 陈飞也是多年未回北京,同样需要拜访不少长辈,这两天,对方也是早出晚归。 苏亦也习惯。 所以也懒得继续返回文史楼阅览室,直接在住宿翻看《洛阳烧沟汉墓》,这是考古所在59年编撰考古报告。 是秦汉考古主要的发掘资料之一。 而主要编撰者就是蒋若是。 这人还是很厉害的。 早年齐鲁大学文史系肄业,然后参加了北大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学习。 跟北大的众多师长关系都不错。 而且后来还是著名的古钱币专家,他将考古学方法应用于古钱币研究领域,主编《中国钱币大辞典·秦汉编》,又出版《秦汉钱币研究》一书,曾多次荣获中国钱币学会最高学术奖“金泉奖”,在学术界很有影响。 洛阳汉墓研究工作他是总集成,他主持编写的《洛阳烧沟汉墓》,把225座两汉墓葬分为六期,为中原地区的汉墓建立了一个基本的年代序列,被中外考古学界称为中国“汉墓编年学研究的第一部著作”。 当为汉代考古的奠基之作,至今仍是全国汉墓研究的标尺和经典。 前世,苏亦对古钱币没啥研究,古钱币在博物馆也见过一些,但都是走马观花,他也不研究秦汉考古。 要不是苏秉琦先生的缘故,他这次都不会细看《洛阳烧沟汉墓》,但现在翻看,才发现这份报告,确实很经典。 苏亦越是翻看这本书,就越觉得蒋若是的牛掰。 这种牛人。 日后,应该是要认识的。 要能拿到签名跟墨宝,最好不过。 这个时候,苏亦也不得不感慨北大学子的幸福。 顶着北大的光环,获取无数优质资源,认识无数行业大佬,最终也会变成行业大佬。 也不知道啥时候,自己会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前世没有机会,今生来补吧。     喜欢我在北大学考古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我在北大学考古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