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改制封爵


        至于周延儒所谓阁臣制约君王的种种规制,朱慈烺比周延儒懂。 说实话,真应该有这样的制度来制约君王。 否则很多君王真是太不像话,远的不说,就说神宗,什么五大征,如果不是阁臣和朝臣制约,这厮能弄出个十大征来,一会让中原大乱。 有些君王内心膨胀的无以复加,以为自己节制中原强大的人力物力可以无所不能可以肆意横行。 但是呢,大明的内阁和欧洲的内阁不同。 大明的阁臣来源都是所为的士人,读书人出身。 这个特权阶层因为识字控制了舆论和朝堂,因此愚弄大明九成以上的文盲。 可说是无人可制,他们可以掌控数百年上千年的舆论,如果君王对他们不满,他们可以毁了这个君王的名誉,如赵頊,赵煦,朱棣无不是如此。 为了维护他们的特殊地位,他们会摧毁一切阻拦他们的人,因此他们的制约的结果十分畸形。 朱慈烺以为只有国民大多数识字,有了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而不是被这些士人愚弄,才能谈及真正的制约之举,否则这个制约根本就是弄权的工具。 “嗯,好,着晋升堵胤锡为右都御史,即日上任,离京查勘厘金税事宜,” 崇祯微笑道。 他很满意,占得上风了嘛,就是小爽。 至于是否特例,反正现在他是胜利了,谁都有孩童之心,总之现在的天子美滋滋。 “陛下,儿臣听闻只有孙应元封爵,其他人的请爵没有通过,是否有这件事,” 朱慈烺接着道,再接再厉。 ‘此事确实,诸臣以为如今大明的勋贵过多,有些因为外戚而封爵风评不佳,今朝廷困顿之时,正当节流,封爵不可过滥,而此番封爵的人数过多了,’ 崇祯道。 “殿下,此时朝廷的局面您也清楚,不同往日,需要节流了,” 周延儒警惕的看着朱慈烺,这个小太子是太能作了。 而且他只要一回朝,必定起风波,周延儒是太头疼了。 而且不知道他从那里起事,周延儒真的应付无力。 “陛下,周相的忧虑不无道理,日后仅仅是因为外戚封爵必须废止,想想周国丈、田国丈等人所为,呵呵,贪婪而卑劣,只会败坏朝廷名誉,产生数千怨恨朝廷和陛下的流民,他们这些人就是李贼和张贼最好的帮手啊,” 朱慈烺极尽挖苦道。 周延儒倒是惊讶,更加惊醒,太子能附和他,怎么可能,有阴谋。 崇祯倒是有些小尴尬,封爵周国丈不就是他嘛。 但是崇祯没法为周奎发声,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为他分辨真是脏了自己。 ‘陛下,因此儿臣以为大明当改革勋贵制度,以往封爵后只要混吃等死,没有错处其子孙可以躺在爵位上混吃等死千百年,这怎么可能,想想我大明那些寒门学子哪一个不是头悬梁锥刺股苦读经年进士及第,才能成为朝堂栋梁之才,’ 朱慈烺向朝臣们一拱手。 以周延儒等为首的几十名朝臣急忙拱手回礼。 朱慈烺这等褒奖他们实在难得啊,虽然有些不对付,但是这个褒奖必须回应。 “这些大臣为我朝廷尽心竭力,孝敬君王,安抚百姓,维持朝局,而致仕后他们的子孙还得继续考取功名,他们即使立下再多功勋也不可能让子孙躺在功勋百年,但是,如此也让其子嗣越发的上进,而不是混吃等死,因此,儿臣以为以往封爵可传三代,三代子嗣没有再立功业,则是依次降爵,如此类推,即使是国公,如果几世子孙没有立功者,也会除爵,” 朱慈烺决意将大明畸形的封爵制度刨根。 不说别的,大明覆灭之时,朱纯臣等勋贵的所为实在是恶心了他。 可说那个时候绝大部分的勋贵要么投降李闯,要么投降满清,殉国者寥寥。 这样豢养数百年的勋贵何用,最后都是一些汉奸败类。 大明豢养勋贵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但是结果却是加速了自己的倾覆,要这样勋贵何用。 当然了因军功封爵可以刺激很多臣子舍命搏杀,还是很有激励的作用。 但是,一次功业报家族数百年荣华,那绝不可能。 就是短短三代,也会让一些臣子奋进了,真以为那些臣子现在能想到三代以后的事儿吗,反倒是可以激励他们的子孙图强。 朱慈烺这话一说,朝堂哗然。 众人都是低声议论着。 反对者真不多。 为何,以为他们不是既得利益者啊,这里大部分是文臣。 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封爵,真以为他们是平定藩王作乱因此封爵的王明阳吗。 因此对于改革封爵制度还是很赞同了,文臣天然和武勋就是对立的,相互间有根本不同,勋贵倒霉他们暗里才高兴呢。 只有朱纯臣、徐允祯等人狠狠的看几眼朱慈烺,朱慈烺这样的建言那是在刨他们的根,正因为有祖上蒙荫,他们才这般逍遥快活,北方沦陷,他们大不了跑去南方,照样逍遥。 崇祯如果允了,他们的子嗣当如何。 “陛下,我等祖上可是为大明立下殊功,抛却了性命的,” 朱纯臣当即跪倒于地哭诉。 他还是知道崇祯的弱点,这位帝王好名,这就是可以利用的, “陛下,您可不能这样对待功臣,否则日后众人如何评说,” 崇祯听了这话皱眉。 “成国公,您的祖上确是为大明立下殊功,然大明恩养你等两百年,你的祖上朱能确是一名骁将也是豪杰,然则你等呢,贪墨军饷,鲸吞民田,压榨商户,制造流民,但是战功呢,难道你等子嗣都是如此,大明要恩养你们千年万年不成吗,父皇,” 朱慈烺转向崇祯, “如此改制正是为了激励这些勋贵家,让其子嗣奋起,而不是吃喝玩乐,只是一味享乐,很多勋贵家族因此重生也未可知,而朝廷给了他们三代人的振作机会,他们还不振奋,那还有什么可说的,朝廷是仁至义尽了的,天下百姓绝对体谅朝廷的苦衷,” 朱慈烺点明,如果三代人如此,就此除爵,百姓会谅解的,不会耽搁崇祯的好名声。 崇祯咔吧着眼睛听着,没有言声。 但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很意动,没别的,实在是财赋压力太大,大明身上的藩王、勋贵等吃拿的太多了,占了很大一块。 如果按此办理,确实日后能减少不少负担。 只是现在可能看不到产出。 这就是问题了,考量这位帝王是为了自己声名还是为了后世子孙了。 意动就是大事不妙了。 徐允祯立即跪倒叩首, “陛下,这是大明祖制,不可擅改啊,这么大的事情怎么可能一次朝堂而定,过于轻率了,没有让我等上书自辩,这怎么可以,” 崇祯听了又是犹疑,他将自己优柔无断的弱点展现无疑。 “陛下,此事干系极大,因此还须再行议定,” 周延儒拱手道。 他的心里自有想法,这个破事嘛,尽管拖延,说白了,这是太子和勋贵的争斗,他们文臣就旁观就是了。 本来要不是太子发起,他们还是很赞同的,毕竟他们看着那些铁打的勋贵心里相当的羡慕嫉妒恨。 但是现今是太子提及,那就不想帮了,你等且死掐去吧。 “此事事关重大,还得多次计议才是,今日就到此处吧,” 崇祯定局。 朱慈烺没有反对,意料之中的。 这事能走到议定已经算是旗开得胜了。 当然他也有意料,最起码文臣们不会激烈反对,反正没动了他们的奶酪。     喜欢明血1641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明血1641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