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悠悠四载


        春去秋来,让小朱同学惊讶的事情发生了,李氏那个孩子平平安安的生了下来,而且还是个健康的男孩儿,虽然没有取名字但是想来应该就是历史上那个秦王朱樉了。 而母亲马氏却没有怀孕的迹象,这真是让人费解,难道记错了,或者史记有问题? 还是历史真的开始变动了! 朱标记得《南京太常寺志》记载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为李淑妃所生。 但是这个李氏好像也不是李淑妃啊? 小朱的小脑袋都快炸了,明代的历史记载有些杂乱。 比如后来的燕王朱棣称帝后朱棣自称是马皇后所生,是嫡子。 这是依据是《燕王令旨》记载的“顾予匪才,乃父皇太祖高皇帝亲子,后孝慈高皇后亲生,皇太子亲弟,忝居众王之长”。 而明末何乔远之《闽书》、谈迁之《国榷》、《国史异考》、李清之《三垣笔记》中都记载过,根据是明汪宗元撰《南京太常寺志》。《南京太常寺志》中确实写明,朱棣的母亲是碽妃。 小朱已经放弃思考了,都无所谓了,反正只要自己是马皇后所生的就够了! 接下来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军攻取宁国。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是年五月,小明王升朱元璋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正月,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 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 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 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基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 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完成了“高筑墙”的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 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 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杀掉。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 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召见儒生唐仲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皇朝。 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 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后来他杀死倪文俊,并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 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要开始跳时间线了,该介绍的背景大致的都介绍了一些,主角总是一个小孩子也没存在感。 这章说实话,水的我都不好意思了,简直就是直接抄网上的资料,我已经尽力删掉一些没有用的但是朱元璋这几年的经历不交代一下总感觉缺点什么… 不过好在只是免费章节请大家就当个科普看一下吧(▽`)求一下大哥们手中的推荐票,大家可能没有那种感觉,每一张推荐票,每一次的评论真的能让我有继续码字的动力,一想到素不相识的朋友,愿意支持我就很感动,想着我怎么能休息呢,(ì_í)得给大佬们接着写啊!     喜欢大明第一太子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大明第一太子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