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七章 跨媒体发展是让更多人有「接触机会」──向外扩展(跨媒体发展术)

                ■一本书,是在放上店面之前就已经决定胜败当绝大部分是经手完全新作的小说编辑,在制作一本小说的时候,会觉得「决胜关键」是在什么时候呢?「当书籍放上书店时」、「网路商店开始接受预定的时候」……如果有人这样想的话,那虽然非常遗憾,不过是大错特错。其实在前面提到的时间点上,「胜败」早就已经决定好了。从「开会讨论作品内容」开始,经过「挑选插画」、「设计」、「故事大纲」、「决定书名」等等过程……其实在「书籍放上书店」之前,决定「胜败」的关键时刻早就已经到来。而在经过这种种决定胜败的关键之后,我们应该要去思考的则是「宣传计画」,但是当然也不可能对每一本书,都投入高达数百万元的高额宣传预算。通常来说有每个月的定期传单,再多投入一些资源(像是在作家自己的部落格或推特上介绍,或者是在「电击文库MAGAZINE」上连载短篇作品)就已经不错了。而在书籍摆上书店时,其实就只是显示出胜败结果的结算画面而已,对于创作者来说,其实已经没有什么事可以做了。所以我们才必须要在书籍摆上书店之前,也就是在制作书籍的时候,把所有能做的事情统统都做到最好才行。只要多等待一会儿,也许就会有人帮忙介绍这部作品。只要能做出一本好书,也许就会有人拿起来翻阅。光靠这种「也许」就可以行得通的时代,早就已经结束了。不管你做出来的书有多好,如果读者没有「认知」到有这本书存在,那自然就不可能把它从书架上拿起来。如果只是静静摆放在书店架上,那这本书对于读者来说,有就和没有差不多──就和背景没什么两样。那到底应该要怎么做,才能让读者「认知」到原本应该和背景没两样的书籍,把它从架上拿起来,甚至最后带到柜台去结帐?那当然只能先让他知道有这本书。所以在书本摆上书店以前的胜败已经决定之后,我们也只能不顾任何一切,尽可能用力下去宣传。不管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情都没关系,总之就是要尽可能制作让读者认知到有这本书存在,也许能创造出让他和这本书相遇的机会。说到宣传这两个字,可能大部分的人都会直接联想到在电视上打广告,或者是在报纸上买个半版的广告版面,这种规模十分庞大的宣传手法,但这边并不是指这种方法。比如说为了让读者更有可能发现到有这本书存在,所以准备一份宣传小卡(指书店会放在书本附近的宣传卡片)。在众多并排在一起的书本当中,如果只有一本书前面挂了一张「推荐好书!」的话,也许看在读者眼中,就会觉得这本书从背景当中浮现出来了。绝对不要放过任何机会,捉紧任何一个可能曝光的时机,就是宣传的工作。所以必须有效率地运用有限的宣传预算。不管你投入多少资金,但是在投入方向上根本没有任何潜在顾客,那这次宣传就是毫无意义。■一旦看到有热卖迹象就要祭出「最大的宣传」今天假设你在竞争市场这个无情的世界,因为运气不错而听到小说首周销售情况很好,马上就要准备再版的大好消息。这对于责任编辑来说,可是会让人兴奋到走路都变成小跳步的大新闻。我也常常会在公司内线电话中听到这种好消息时,兴奋到从位子上站起来大叫一声「好啊!」。虽然在等到叫完以后,就会想到可能会吵到别人而四处道歉,但是「自己经手的作品销售情况很好」这件事,还是会让人高兴到忍不住想这样做!当自己负责的作品开始出现「热卖迹象」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要马上著手开始研究「接下来的战略」。为这艘好不容易才成功出海的船只,找出接下来应该要走哪一条航线,研拟出一条不会遇难,也不会开到一半冲进暴风雨当中的航行路径才行。在发现到「热卖迹象」之后的「战略」。那就是要尝试「最大的宣传」。所谓「最大的宣传」方法,大略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其一是靠内部(自己)能力下去执行的宣传方法。而另外一种就是要借用外部的力量。就第一种方法的「内部能力」来说,其实编辑唯一可以主动出击去执行的项目,就是继续出版续集。日本有句话是「持之以恒就是力量(类似中文「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是明治时代的宗教家,住冈夜晃在诗歌当中写出的一句话,也有人说出处是大正时代的教育家,平松折次所写的标语,无论如何我当编辑当得越久,就越能体会到这句话有多伟大。定期出版续集,对于没有在杂志上连载的新作小说来讲,就是我们创作方唯一可以积极发动的「最大的宣传」。现在娱乐小说(轻小说)基本上都是长篇小说,而且大多是把焦点聚焦在角色身上,所以我们在面对读者时,应该要提出怎样的故事发展,让读者看到怎样的冒险故事,像这样提供「读者希望可以看到更多的要素」,其实也是对于系列作品整体的「宣传」手法。只不过就算说是要定期推出续集,也不是说要每个月都推出一本。这样很可能会损害到作品带给读者的「新鲜感」,而且很可能让出书速度超越读者消化的速度。如果变成这样的话,有些读者搞不好就会觉得「晚一点再买也没差吧」。所以找出理想的「频度」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我个人的感觉来说,最理想的出书速度大概是隔三个月到半年)。而第二种「最大的宣传」,刚才提到的「外部力量」,就是指跨媒体发展。■轻小说和跨媒体发展的适合度超群以下是从我个人经验当中得到的感想,一个系列作品,在经过销售册数顺利成长的时期后,持续成长的销量就会暂时先平缓下来,进入就像是「楼梯中间的平台」一样的成长停滞期(当然这前提是基本销量已经很高了)。虽然我也没办法很清楚说出为什么会这样,但我想应该是「这部系列作品已经差不多让所有潜在读者都看过了」的关系才对。如果想要让这部作品再一次开始成长,那必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跨媒体发展。当然也不能忘记「要把作品写得更加有趣」和「倾听读者意见,让读者更期待看到续集」。但是提升内容品质,和从外在强化作品是完全不同的事情。追根究柢来说,跨媒体发展到底是什么?说得简单一点,那就是以某个内容产品为原作,推出其他不同媒体的作品。如果原作内容产品是电击文库出版的「小说」,那其他不同媒体……像是周边商品、电子书、漫画、游戏(家用主机游戏、智慧型手机应用软体)、动画(电视动画、动画电影)、真人影片(电视影集、真人电影)、舞台剧,以及和其他媒体的合作活动(各种合作商品),去推出这些媒体作品,就是跨媒体发展。我自己认为,娱乐小说(轻小说)作为第一次内容来说,是一个非常优越的媒体。我会这样说的理由,就是感观的扩张和市场规模的扩大。所谓感观的扩张,就是:小说:以视觉来享受「文章」。漫画:以视觉来享受「文章和图片(静止图片)」。动画:以视觉和听觉来享受「影像(动画图片)和声音」。大家应该可以看出来,当以小说为出发点,开始跨媒体发展的时候,只要推出其他不同媒体作品时,给读者的情报量一定会持续增加。而且情报量越多的媒体,通常使用者规模也就越广。因为使用者是要寻求娱乐,所以必须要由使用者自己负担(要靠自己想像来弥补)的情报量越少,自然也就是越适合大众的媒体(在这边会讲使用者,就是因为并不完全是消费者。像电视动画就会区分出只在电视上观看的免费使用者,和之后会购买蓝光光碟等影碟产品的消费者)。从小说出发,不管是转向哪一种媒体,情报一定都是相对扩张。也就是说不管怎么做跨媒体发展,情报量一定都会有所増加,所以就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潜在使用者。比如说从小说改编成漫画,我们都会觉得市场是在扩大。但是反过来变成漫画改写成小说的话,就会让人觉得是针对重度书迷推出的商品。就市场规模来说感觉反而是相对萎缩。这也就是说,小说业界在这条名为跨媒体发展的河流当中,是位在最上游的位置。而我之所以会觉得小说非常适合用来跨媒体发展,也许就是因为在脑海当中,已经想像出这部作品从源流开始,一路流向越来越宽广的下游地带这种景象了吧。说到跨媒体发展最大的优势,那当然就是「能够让原本不会接触到的族群认识作品」。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有各式各样不同的兴趣和喜好,而每一个不同的媒体,都有它们培育出的使用者族群存在。像是只看漫画的人、只看动画的人、只听音乐的人……虽然这边举出的例子可能有些极端,但是的确有很多人,只会对特定媒体特定类型的作品产生兴趣才对。当然他们也不是讨厌其他媒体,单纯只是完全不在意而已──只是不知道有这些作品存在而已。(继续下一页)六六闪读 663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