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捐献者之中,一人身材高大精瘦,五官硬朗,留着八字胡,看起来成熟稳重。
这是那只碗的捐献者,名叫邹永强。
另外一人身材修长,但脸面干净,胡须清理得一丝不苟,看起来颇显俊逸。
这是那件剔犀长方盘的捐献者,名叫蒋方奇。
二人都是冀省小有盛名的私企豪绅。
能够被称作豪绅的人物,个人资产少说也是十几个亿。
个人资产数百上千万,算得上大款。
一旦数千上亿资产的,则都是暴发户。
资产数亿计的,无疑都是土豪。
资产能够突破十几、二十亿的,才有资格算得上一方豪绅。
资产一旦固存五十亿近百亿,盛名四方,才会被称为大亨人物。
突破百亿资产的人物,才是真真正正,地地道道的富豪。
在袁建华的介绍下,邹永强和蒋方奇都是含笑点头,跟唐顺和慕容卿纷纷握手见礼。
不过,二人对待唐顺的态度,明显不及对待慕容卿时热情隆重。
从跟唐顺握手时表现的一触即分,简单招呼,和跟慕容卿握手时表现的热情寒暄的细微区别,就足以察觉得出来。
对此,唐顺倒没在意。
商人逐利,人之常情。
慕容家作为川省首富,慕容卿作为慕容集团总裁,盛名在外。
作为商人的邹永强和蒋方奇热情寒暄,重视交流,乃是合情合理的。
彼此见礼之后,办公室内的众人,都已经相互间有所了解。
袁建华这时候便是开口,讲述道:“我们拟定捐献仪式的召开时间,是11点!现在刚刚九点过,距离仪式开始,还有一个半小时。”
“趁着这个时间,大家都在,不妨当着这个机会,相互交流一下,切磋学习一下文物鉴赏的知识如何?”
袁建华提出了建议,瞬间引起了不少人的响应。
满场之中,除了慕容卿和秘书黄晓敏是圈外人。
其他人,普遍都算得上文物古玩圈的行家。
所以,袁建华的提议,自然深得众人的赞同。
其他人纷纷同意下来,则都是将询问的目光,投向了唐顺。
唐顺见状,目光扫过袁建华等人,心中隐约有些猜测。
这怕是有意考较他的吧?
其他人都是早已到来,必然都对三件文物已经有过了解。
唯独唐顺初来乍到,还没展露鉴赏水准。
即便袁建华早有认识,但其他人都对唐顺一无所知。
所以,这份考较,很可能是其他人授意。
又或者,是袁建华有意推波助澜,推动唐顺趁这机会小小扬名。
但不论哪一种,唐顺都是无惧。
因此,稍作沉吟,唐顺便是爽朗赞成:“袁老提议,小子作为晚辈,可是不敢反驳的。”
“好!”
唐顺的果断赞成,瞬间引起了不少人的拍手叫好。
特别是洪谦,更是热情招呼:“既然小唐同意了,那么我们就便开始。以年龄排序,从小到大,逐一对这件文物分别鉴赏如何?”
“如此甚好!”
吴友华当先赞成,含笑颔首。
“老夫也没意见!”
袁建华也是呵呵笑道。
龚光义,赵茜,葛言秋,邱玉华,邹永强,蒋方奇等人都是纷纷赞同。
刹那间,所有人都是纷纷看向了唐顺。
“在场众人,以年龄来论,小唐怕是年纪最轻的吧?”
洪谦呵呵一笑,目光灼灼的看着唐顺。
果然是冲他而来!
听到这话,唐顺的心中便是笃定下来。
平静从容地迎着洪谦的目光笑了笑,唐顺从容道:“既然洪老厚爱,那小子就却之不恭了!”
“请!”
洪谦伸手,含笑示意。
其他人都是纷纷看向了唐顺,目不转睛的看着唐顺表现。
慕容卿和她的秘书黄晓敏都是脸色凝重,神情沉肃起来。
尽管她俩都对唐顺的鉴赏本事有所了解,但如今当着这么多前辈名宿的面。
也不知道唐顺的心中,会不会发怵,而表现失衡。
面对着众人瞩目,唐顺的心中,要说没点压力,那是不可能的。
不过,两世为人,且鉴赏古玩早已习以为常。
前世的他更是熟读各类文物史籍,古玩鉴赏文书,对各类文物古玩的细致特征不敢说如数家珍,但也掌握不少。
所以,面对着这次的考较,唐顺的表现,从容不迫。
心中的些许压力,倒也不足以撼动他的信心和底气。
走近长桌,目光逐一扫过三件文物,唐顺随即笑道:“这三件文物之中,这方印玺,诸位应该无需我再多言了吧?”
雍正印玺乃是他发掘出来的,鉴赏的细节,相信没人会怀疑的水准。
众人闻言,都是纷纷颔首,陆续赞同。
唐顺见状,这便笑道:“剩下的两件,我便从这只碗入手吧?”
“好!”
作为这只碗的捐献者邹永强,率先拍手赞成。
唐顺看了邹永强一眼,冲着对方微微颔首,随即问道:“可以上手的吧?”
袁建华慈蔼一笑,递给唐顺一双白手套。
唐顺接过,道了声谢,迅速戴好手套。
这才弯腰,伸手拿起那只碗细细观摩,认真端详起来。
看了片刻,唐顺便是讲道:“这只碗,应该是清仿宣德釉里红三果纹碗吧?”
众人都是笑容不改,一言不发。
只是目不转睛,淡然的看着唐顺,等待着唐顺的后续鉴别。
釉里红瓷,是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珍品,属于元代中期景德镇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
釉里红瓷制作工序与同时代的青花瓷大体相同。
它是以氧化铜作着色剂,于胎上绘画纹饰后,罩施透明釉,在1300度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
因红色花纹在釉下,故称釉里红瓷。
釉里红瓷虽然创烧于元代,但数量极少,可谓凤毛麟角。
原因是铜红釉对温度极为敏感,在窑炉中火候不到,会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
火候一旦过大,铜红釉便挥发,从釉层中逸出,呈现特有的飞红现象或干脆退色,而导致纹饰不连贯。
当时烧的柴窑很难控制窑温,只有凭把桩师父的经验与取出火照对比,所以无法大规模生产。
而且元人尚白,汉人尚红,民族认同感也有别,所以釉里红产量一直很小。
一直延续到明朝洪武年间,釉里红瓷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从实物遗存量上比较,甚至比青花瓷还多。
洪武年间早期的制品多呈黑红,不够鲜艳,甚至有些烧成了"釉里黑"也未被打碎埋掉。
即便如此,此类品种贯穿洪武朝始终,坚持不懈。
一直延续到明朝永乐、宣德年间,才真正烧制出呈色较正的红色。喜欢鉴宝宗师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鉴宝宗师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