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1章 技术有时候也需要放卫星


        远芯超跑出厂的那一天,潘多拉也正式开始了自动驾驶技术的立项——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年。 按照潘多拉这帮人的秉性,他们在这两年内一直不紧不慢地搞着底层架构和技术规范——先是用了足足半年时间来熟悉汽车的动力和操控系统,然后提出自动驾驶等级概念,紧接着又用了半年时间和SAE,ACEA进行沟通扯皮,好歹获得共识后,这才根据共识提出了自动驾驶的四大关键技术。 之所以这么慢,除了来自传统汽车工业协会的固执和对新技术的警惕,潘多拉这帮人对技术也同样秉持着要做就做最好、最完美、成为行业标杆的存在。 和后世类似,远芯提出的自动驾驶等级也分为从L1到L5这个五个等级,从最低的辅助到最高级的全自动五人驾驶,几乎把所有能够考虑到汽车的干涉和控制系统所面临的情况都考虑到了——这可不是简单的根据图像、雷达、定位等分析来做个逻辑判断来操控方向盘的事儿,而是牵扯到一整套汽车行进中的判断,决策,引导,以及控制系统——这也是潘多拉提出的四大核心系统。 判断是行为化描述的总结,用技术语言描述就是环境感知,它涉及到环境信息和车内信息的采集与处理,相当于人类的五感,是自主行驶的基础和前提。 获取周围环境信息,又涉及到道路、车辆、行人,障碍等采集传感技术。那就意味着要有大量的专业传感器——譬如激光测距仪、摄像头、车载雷达、速度传感器等等。 而决策,则类似于大脑,从采集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对应的决策以及预测——这是目前为止最至高无上的AI,你所能想象到的所有能够用在AI领域的技术都可以为它所用。 至于引导,则顾名思义,理解为AI将会根据目的地,以及抵达目的地之前的所有道路的状况,来自动给出最优的路径规划,它是大数据与精准定位最直观的运用。 …… 面对如此复杂的技术解读,以至于当苏远山收到那一摞厚达数百页的技术白皮书时,整个人都懵逼了好久。 他在众人眼中看似无所不能,但说实话,自动驾驶,确实已经超出了他所涉及的领域了。 他也知道难,但却不知道远芯席总这帮人居然能把自动驾驶搞得“一看就这么难”。 因此,他觉得,一步一个脚印固然没毛病, 但有时候也要适当的放放卫星才行。 …… 面对着苏远山的“要求”,席小丁很是莫名其妙地看着他几眼, 当意识到苏远山不是以开玩笑的心态, 而是认真地需要自动驾驶技术后,他眉毛稍稍扬了一下:“你要哪种?” “就是……可以自己跑的那种。” “……我姑且认为你需要的是L3级自动驾驶标准——有条件的自动驾驶。汽车拥有全套的传感器系统, 一个完善的控制系统,可以控制方向盘和油门……” “对,就这个!”苏远山一听可以控制方向盘和油门,马上便点头:“不需要无人驾驶, 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替代驾驶员的操作。” “如果你觉得这个很简单的话……那你跟我来。” 席小丁说着便站起身来,走向门外。 苏远山看了一眼刘新宇, 后者耸了耸肩:“我猜大概是去训练实验室。” 席小丁点头:“对。” “你们是怎么训练的?”苏远山马上问道。 不止是苏远山, 孙晓川也一脸的期待——这里的训练, 显然指的是无人驾驶的AI训练, 那岂不是意味着马上就有戏了? “看了就知道。” …… 随着席小丁走出办公室, 又穿越长长的走廊后, 五人走进了一间阶梯教室大小的实验室。 实验室内,一台四十三英寸的超清电视机, 正在放着一部“纪录片”——准确的说,是类似于行车记录仪记录下的汽车行进画面。 “这是?你别告诉我, 你们开着车上路试验了吧?” 苏远山很有些疑惑, 他知道潘多拉这帮人是没有什么考核压力的, 而且特别擅长给他搞惊喜——如果他不问,那他要知道进展, 就只能翻每个月甚至极度的技术报告才行。 而远芯的技术报告那么多……就算苏远山这个“全才”,也看得脑瓜子疼, 所以一般都是直接捡重要的看。 “当然不是,这是一台装了双目传感器, 雷达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等所有采集方案的汽车在路上跑的时候录下来的视频,你注意看, 我们这是在绕城高速上跑的,道标线这些都很清晰。” “数据拿回来之后,这边就一直在学习。” 席小丁指了指试验台上一台笔记本电脑:“因为我们所有的框架都是基于WinOS+Yx架构的,所以在笔记本上跑也一样。” 这时孙晓川插嘴问道:“那山总,是不是意味着今后的汽车要装一台电脑主机?” “差不多,而且满足自动驾驶的主机还能够玩游戏呢。” 说话中,席小丁打开笔记本屏幕, 只见上面正在不停地跑着机器学习。 “还好上午他们才给我弄了一下,记得怎么调出来。”席小丁笑了笑, 退出学习,启动了测试程序,又同步了视频后进入调试模式。 只见测试界面中跳出了一个简单的方块, 方块的右边不断地刷新着诸如“左传,回正,右转, 加速,保持”等等指令。 在场的人都目不转睛地看着笔记本,又看着前方的电视——就算是傅振华,都已经能够理解,这是自动驾驶AI在根据采集回来的数据进行“模拟驾驶”。 看了三分钟后,苏远山抬头望向席小丁:“按理说,这种可视化的测试是没必要的吧,直接对比数据可不就行了……这得浪费多少时间啊。” 席小丁呵呵一笑:“有必要,因为这才能直观地给外行展示。” 苏远山:“……” “好吧,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要满足你所说的,让人脱离方向盘和油门,让车跑起来,我们在理论上已经实现了。” 相比孙晓川的震惊和兴奋,苏远山却听出了这句话的问题——“理论”上实现。 那技术上还没实现。 “那技术上呢?” “技术上……坦白说,我觉得,我们不能冒进。”席小丁认真地道:“你要知道,过测试是一回事,实际上路又是一回事——就算现在夜明珠路那边的试验场已经修好,第一台搭载AI和全套传感器的车也马上要出实验室,但这玩意……一旦出事就是大事啊。” “嗯,这个是必然。” 苏远山轻轻呼了口气——既然知道汽车实验室那边已经准备AI上车,那他就松了口气。 别看席小丁说得这么“大义凛然”,作为一个“老”工程师,苏远山对搞技术的人的心态门儿清——只要技术能够落地,那谁都希望早点退出市场,让全世界都看一看的。 “但技术的发展有时候是需要放卫星的。”苏远山呵呵笑道:“你就告诉我,那车什么时候出实验室?” “……明天,今天这里就是跑数据的最后一天。” “OK。那明天我去看。” 苏远山说着顿了顿,回头看着孙晓川和傅振华:“傅哥你就先回家陪嫂子吃饭吧,我请孙工在这边随便兑付一下。” * * 第二天,苏远山和孙晓川,席小丁一起抵达天驹实验室,亲眼见证了AI上车的过程,然后看着全副武装的试驾员坐到汽车驾驶位上,并在训练场地启动了汽车。 数据,自然是通过无线网络及时传回到笔记本这边的——直到这时,苏远山才体会到可视化的那个小方块有多么的有意义,他能够轻易地从训练场上汽车的表现来判断出AI的处理方式。 当然,他身后的一大帮人,看重的更多是AI背后处理的逻辑。 “W,准备好没?准备好了我放大招了。” 领衔测试的AI团队大佬叫肖灿,同样是潘多拉的12级大佬——当初和马孟起一个小组,因为比马孟起晚了一年进潘多拉,因此十分不服气,在马孟起独走带领精卫实验室后,他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新一任的机器学习组的负责人。继而成为了AI驾驶团队的实际负责人。 对讲机传来试驾员的声音:“准备好了。” “OK,兄弟们,丢人。” 苏远山连忙望向前方——经过上次的借用机场跑道事件后,开发区觉得远芯既然已经搞出了加速最快的地面交通设备,那还去找机场也不是个事儿,再加上夜明珠路这边确实有点偏僻,之所以现在能够发展起来,很大程度上还是沾了远芯的光,索性便大笔一挥,给天居实验室在原来的测试场地边又批了一块地,用来做自动化驾驶的专用训练场地——毕竟,因为省城的汽车工业薄弱,远芯不得不把汽车制造厂搬到沪市已经够让人郁闷的了,要是再因为缺场地,而让远芯把汽车实验室也搬走,那可就亏大了。 要知道,绵阳那边已经发了好几次橄榄枝过来,让远芯把汽车实验室搬过去——别说场地,风洞都有。 因此,如今的测试场地已经相当辽阔。 只见随着一声指令,路边的一个团队成员从地上捞起一个塑料模特,就在MOSANA以六十公里的速度前进到只有不到二十米时,他一把把模特推进了车道。 伴随着对讲机里一声刺耳的刹车,SUV直接采取了急刹。 一群人开始跑向前方。 苏远山倒是没跑,他只是看着眼前的笔记本——只见就在刹车声音响起的同时,这边已经同步回来了处理数据。 ——紧急制动,疑似人体。 与此同时,前方传来一阵欢呼:“一米,停在一米外!” “测量刹车痕迹。”肖灿沉声说着,但眼中已经充满了无限地神采。 “不用测,如果是紧急制动,字MOSANNA在六十公里时速时的刹停距离是十八米——在这个场地上已经测。”孙晓川接连深呼吸了几下,大喜道:“太牛逼了!这他娘的光上线这个就能少多少车祸啊!” ——孙晓川虽然是远芯汽车的总设计师,但最近两年都一直呆在沪市的厂里面,是以真不知道在以潘多拉为主导的自动驾驶到了何种程度。 现在看来,居然已经到了如此的智能和高速反应了! 苏远山回头看着席小丁,眨了眨眼睛。 “师兄,这个新闻,不发就太可惜了。” 席小丁也微笑着,他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但眼中同样闪耀着光芒。 正如苏远山所说的,谁不愿意把技术捧出去呢?     喜欢1991从芯开始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1991从芯开始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