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诸葛亮战“死”,李牧就已经全面接手了荆北南线的战事,并先后在汉津、当阳、临沮、宜城设立防线。而南阳中原诸侯的兵力开始发生调动,给岳飞、谢安、先轸他们一口喘息之极,甚至,岳飞还趁机发动了一次反攻不同。荆北南线这几战,场场都是血战,死战,双方每一战都可以说是全力以赴,连陆耳这种高阶神级猛将都伤在了攻城战之中,可见,这几战激烈到了如此程度!可是,刘秀、朱元璋、徐世勣麾下猛将如云,而且,朱元璋攻敌以弱,根本就不和李牧正面交手。发挥己方兵力优势,派出一名上将看好汉津的李牧,余部猛攻当阳、临沮。李牧的实力再强,但这种时候也没有多少发挥的余地。毕竟徐达的本事不见得会比李牧差,而徐达仅仅只是看住李牧的话,李牧还有多少耍手脚的余地?当阳、临沮丢失,汉津的李牧这个时候不走也得走,防线全面崩溃的情况下,他再不走,等待的他就是被敌人包饺子!直到到了第二道防线宜城的时候,朱元璋和李牧总算来了又一次正面的硬碰硬。为了打破李牧这个乌龟壳,朱元璋甚至一度被逼的亲自冒矢冲锋。而且,朱元璋被李牧给逼的什么下作的手段都能用出来了,竟然命令陆压专门在暗中袭击晋军的将领。朱元璋玩开了这一套之后,几乎可以说每一位晋军将领都是用命在守城,每一刻都面临着丢命的风险。佘忠、郑洪、縻胜、邱奇等九名将领死在陆压手中。甚至是就连是李牧,如果不是石敢当及时相救的话,都会殒落在陆压的飞刀之下。朱元璋足足在这么一座小城之下留下了两万兵马,这才终于打破了这一道乌龟壳。宜城之后,就是荆北最坚固的五座城池之二了。在晋军的刻意修建之下,南阳的宛城,南郡的江陵,江夏的夏口,以及襄阳郡的襄阳和樊城,就是荆北最坚固的五座城池。而朱元璋接下来所面临的就是其中的两处,襄阳和樊城,这两座城池隔河相望,攻打这个地方,最是容易被人家给水攻。特别是雨季即将来临的情况下,一旦有人在江水之上动个手脚,就算没有直接全军覆没,也肯定是差不多了!因此,朱元璋在来到了这个地方之后,第一时间做的反而不是攻城,而是派出将领查看襄水上游的情况。并且,出于谨慎的目的,朱元璋每隔三天就派轻减前去察看一遍,丝毫不给人在江水之上动手脚的可能!只是,朱元璋恐怕那个时候万万不会料到,他已经这样小心了,但依旧还是在水这方面吃了亏!而接下来摆在朱元璋面前的就是攻城的难题了,之前那座小城之下尚且丢了两万条性命,如果换成了这两座坚城的话,在使用那种办法强攻的话,这背后可能所需要付出的损失实在是太大!但是,朱元璋这个时候也确实是心急了,蜀中那边的消息并不好,先是杨素叛变,刘彻白水关丢失的消息传出,这之后又是巴郡被打通,吴起那一路兵马彻底游刃有余,甚至晋军还可以直接避过蜀北四关。这些可都不是什么好消息,朱元璋他们也只能被迫加速进度。总不能等到晋军都将益州打下来了,他们这边还在襄阳这里磨蹭吧!一个人如果真的不急不缓的话,自然不太容易犯错!只有在他心急的时候,才有可能不自觉的露出破绽!再厉害的人,越是心急的时候,越是会有出现失误的可能!也就是在朱元璋最心急的时候,宇文宪出手了!樊城之内,宇文贵便是其中的守将之一。而且,宇文贵不可能是临时被调配过去的,这种拙劣的手段很容易被引起怀疑。早在两年之前,宇文贵就已经被调任到樊城之内了。而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认为宇文宪是他的这一次谋划之中最合适的一人,除了宇文宪在软件上合适之外,他在硬件之上也绝对合适!宇文宪亲自请命,想要说服宇文贵投降。对于宇文宪此人,初来乍到的他不可能混到朱元璋的心腹级别。但是,朱元璋却不曾怀疑过宇文宪的立场,这个时候的宇文宪已经没有再返回晋军的可能了。不说宇文宪可是真正的帮助他们打开了江陵城的城门,而这段时间之内,宇文宪手上又长了多少进军重要人物的鲜血!李氏本族的人物,王氏之人,甚至包括诸葛亮这个第一届科举的最优秀的几个人之一。而且,这段时间以来,浮水房可是组织了好几次针对宇文宪的刺杀,最严重的一次,几乎要让扶水房给得手了。这般凌厉的手段,一看就是对于宇文宪下达了最高层次的必杀令。因此,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对于宇文宪肯定是抱有相当程度的信任的。而且,就算是作为一个标榜的作用,朱元璋对于宇文宪也必须要有高官厚禄高高的挂起来,各种赏赐三天两头地往过送。宇文宪这个时候能给给朱元璋提出这么一个行之有效的建议,朱元璋还是相当高兴的。不管能不能成功,但至少也得让宇文宪试一试吧!宇文宪最终也不负朱元璋所望,成功说服宇文贵降吴!但也就是在行动的当夜,宇文宪似乎是猛然意识到了宇文贵的不对来!在最后一刻,宇文宪向朱元璋提出了他认为宇文贵是诈降的猜想!朱元璋对于这件事本来就有一定的防备,本就防着对方是诈降了!如今又有了宇文宪的怀疑,那他的防备之心就更重了!因此,朱元璋果断来了一通将计就计的戏码,此战,由于李牧反应及时,再加上石敢当、岳伦等一众将领的死战,虽然朱元璋最终还是功败垂成,但却也令樊城守军损失惨重。并且,经历过了这回事之后,朱元璋对于宇文宪的信任程度显然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本章完),六六闪读 663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