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打炮

时间飞逝,七月,很多事情都落下帷幕。 主要的是两件,一是立国处理外交;二是安顿蜀国皇室及众多官员。 蜀地的官员很少有得到重用的,他看重的也不多,即便看中,如韩保正等人,也每只给了中层将领的职位。 不是史从云小气,只是他很有悟性,不少事看出门道了。 他平时不拘小节,随随便便,但不代表他没没脑子,很多事情是需要抓大放小的。 就如刘邦,平时根本不讲什么规矩,吃饭都要抱着自己的爱妃吃,骂起来大臣里没一个是他对手,闹起来还能骑到大臣脖子上去,人家骂他是像夏桀、商纣王一样的暴君、亡国之君,他也哈哈一笑了事,根本不在乎。 这样他手下的众多臣子才敢说话,敢施展自己的才华,一遇到事各个都上窜下跳的出来发表自己意见和看法。 因为他们知道顶撞刘邦没事,说错了没事,和皇帝吵架都没事,随便吵,所以朝廷气氛轻松,氛围活跃,人人可以踊跃发言。 可在处理重大问题上是非常精明而且心狠手辣的,就像诛杀异性诸侯王。 皇帝是一国之表,周围的风气,甚至全国的风气都需要皇帝去带动引导的。 所以史从云在处理小事时尽量宽松,不必太讲规矩,时间久了风气有了,大臣们才敢开口,踊跃发言,建言献策。 但核心利益问题是不能随便的,这点上必须脑子清楚。 后唐庄宗李存勖,很多人认为他就是被唱戏的还有皇后害的,连史书上都那么说。 可一个庞大利益集团的崩溃哪有那么简单,唱戏的和他的皇后只是诱因,史从云从他的人事调度中就看出了天大的隐患。 李存勖或许是出于爱才,或许是出于想展示宽容姿态,他居然在灭后梁后不考虑政治因素,全凭个人主观意愿和喜好,把不少后梁旧臣提拔到高位,掌握大权。 这是犯了大忌讳的,这让他曾经手下的文武重臣怎么想? 老子们跟你打下半壁江山,结果对面投降来的,在我们这没什么功劳的一下平起平坐,甚至骑到我们头上? 这完全损害了跟他打天下,拥护他作皇帝的旧臣利益,内部矛盾已经大到可以把后唐撕开,为后来的政变埋下巨大隐患。 可李存勖还不自知,显然他是个军事家,但不是政治家。 他以为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却没想过“自己为什么是皇帝”“皇帝的权力来源”等问题。 也足见刘邦的白马盟誓中“非功不候”是非常高明的,如果李存勖知道这点并遵守了,就不会有惨烈的下场。 史从云别的不行,可他个头高,也大,悟性很好,所以想事很清楚,就是利益关系。 一些小事他没那么在乎,随便点。 大臣嘛,可以骂,不爽了叫过来骂一顿出出气;可以打,也可以杀; 可触及他们的群体利益时就该小心行事了。 所以他即便觉得韩保正,李延圭是人才,也只给韩保正这个曾经蜀国高层权臣一个中层军职,李延圭给了个养老的职务。 孟玄喆他很喜欢,但也只是封为近臣,不加实权职务。 以后要封赏提拔,至少要让他们去战场走一遭,或者有了什么功劳再说。 展示自己爱才,容人的胸襟是可以的,但不能乱展示,平时言行举止上可以展示,不关紧要的事上可以随意,塑造轻松的氛围让大臣敢说话,但涉及核心利益就该谨慎了,否则就是要自己的命。 ........ 到七月底,几乎所有事都处理得差不多,各州县藩镇的奏疏也都到了,全国局势稳定下来。 随后赵彦韬押解到京城,在御史台监押,史从云没有插手,让窦仪领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人去处理这件案子,那母子也在宫中还没放归。 没几天窦仪就把案件卷宗交到他的案头,基本无缺漏,和母子说得一样,他们还审出另外一点,赵彦韬掏出死者心肝后,切片蘸盐生吃。 窦仪和刑部,御史台依旧觉得应该是仗责、刺字、发配边疆的好。 史从云依旧坚持要处死示众,昭示天下。 窦仪为这件事还和他吵起来,因为唐末五代以来,有权势的人吃人并非少见的事,他们远没有史从云那样深恶痛绝,窦仪觉得才开国,应该宽仁处理,以安人心,而且按律应该去职、发配。 史从云却十分痛恨这种恶习,非杀了以昭示天下不可,两人在万岁殿前殿吵了一架。 史从云只知道这窦仪连赵匡胤都敢顶撞,没想道他还这么刚,最终吵得面红耳赤。 不过面红耳赤的是窦仪,他个子高,嗓门大,在军中那些糙汉子中间锻炼出来的祖安大能,窦仪一届读书人哪是对手。 最终还是维持原有判决,杀赵彦韬告示天下,不过原本他想在街口斩首示众,接着弃市的,改为在狱中赐死,然后昭告天下。 当天他气哼哼的出宫去魏王府留宿,找符太后安慰,太后胸肌比较发达。 第二天散朝之后气不过,又把窦仪叫来骂了一通,结果窦仪还是不让步,他说是根据《大周刑统》定罪的。 这是周国法律,曾经官家让范质等人修订的。 史从云不服气,让窦仪把法律条文拿来给他看,看了一回儿发现里面果然有规定,按照法律,仗责已经是多出来的处罚了,只有去职,刺字发配。 本章尚未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喜欢五代河山风月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五代河山风月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