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团购人才二

    第六位考生叫“徐积薪”,这人不认识朱慈烺,朱慈烺也不认识他。不过提起这名年轻士子的爷爷,西法党人的执牛耳者徐光启可能大家都知道。徐积薪本是北京第一才子,平生有一个很大的嗜好,颇为类似名士徐霞客,喜欢负笈游学。两人不同的是,徐霞客去的都是一些人迹罕至的风景名胜,徐积薪则是喜欢访庄。就在徐积薪前往很少有士子去过的辽东以后,见识了辽东边军和百姓的悲惨,决定放弃多年来的访庄嗜好,决心改变大明的时候,他听说了新皇上把鞑子赶跑了,鞑子从北京出来后,都不敢向西逃窜,是怕在向西逃窜的路上,可能会被明军给全部灭亡了,故而改变了逃窜方向,又窜回了草原。听说这些事后,他就急急忙忙在在辽东湾松山堡找到了一只南下松江的货船。碾转回到了南京。个人爱好:炼铁、炼钢。”
    徐积薪智力测试分数竟是也达到了爱因斯坦级的边缘,世界级天才的最高分,94分。
    朱慈烺看到这里笑道,“徐积薪也不错,准了,赐格物进士。令宋应星任其指导老师,专事钢铁合金钢的研究。”
    “诺!”
    朱慈烺看完手里的六份的试卷,对这次搜刮人才之举很满意,一下子团购了五个,这效率不可谓不高,毕竟这是人才,世界级的人才,不是大白菜。
    朱慈烺满意地用手指有节奏地敲打着书桌,问方以智道,“这二个月,选拔的格物才子有多少?”
    “禀陛下,格物才子有一百多人,全都分配到武学堂了。”
    “嗯,很好,这一次基本实现了我的期望,但是下一次就不一定了,世界级的人才,能有多少?朕再想多,就是贪心不足了。哈哈。
    但是还是可以再搜罗一些天才级学子,黄小宝,拟旨,各地府学、县学选拔14~~22岁爱好数学、格物的学子童生,入京考格物进士,每县选拔5人,由县学负责入京路费,进京后到皇家军械研究院报名参加考试,并由皇家军械研究院负责在京期间食宿,考试完毕,未被录取者,还可尝试考一考武学堂和其他工学院(相当于中专),三个月后,若是未被任一学院录取,由皇家军械研究院赠送返家路费。
    此例应成惯例,在每年上元节后,各县学选拔5名学子入京考格物进士,为保证学子人身安全,县学要负责送到府学,府学则负责送到京城,回乡时由锦衣卫负责安全送到家。”
    方以智说,“陛下,若是各县学能认真对待选拔好学生,微臣估计基本都能通过考试,那我们军械研究院的学生就不断壮大了。”
    “是的,这些人学好后,正好回家乡进各国企做技术员,我大明的工业革命就会提早到来,大明中兴有望啊!”
    ……
    篱笆院。
    “陛下,老夫有个问题需要请教一下。”宋老太爷进屋劈头就问朱慈烺。
    “您说,很重要吗?”
    “很重要,陛下,您可知道蒸汽工厂量产化、廉价化的商品,对于谁来说,受到的冲击最大?”
    宋应升已经全权接手了宋家的蒸汽磨坊,让老爹享清福去了,面色有些沉重的说道:“应该是百姓。”
    百姓?
    一起进来的其他几位工厂主们,要不是知道宋应升的身份,早就破口大骂了,应天府的老百姓这大半年可是没少享受工业化带来的红利。
    廉价的面粉,廉价的棉布,廉价的家具,现在都有庄稼汉在家里置办一套八仙桌官帽椅了。木材的价格降下来了,八仙桌官帽椅的价格大跌,已经开始走进普通百姓的家里了。
    说百姓,是受到的冲击最大的?不对吧,应该反过来说,百姓应该是受到的好处最大的。
    宋应升的言辞,让朱慈烺把目光落在了他身上,没想到宋家的这个长子,对于当前这个时局看的这么透彻。
    宋应升朝着台阶上的朱慈烺,点了点头,继续说道:“自古以来,大部分的老百姓都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男人耕田吃饭,女人织布贴补家用。陛下提倡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确实是对生产力的极大变革,但这样也会对手工业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廉价应天大幅布,百姓手工方式生产出来的棉布,就赚不到什么钱,甚至赔钱。手工业经济瞬间就被工业化给摧毁了,造成老百姓没了收入。”
    工厂主黄靖边听到这句就不满意了,嘟嚷着道:“要真是这样,活不下去的老百姓早就冲过来了,砸毁长江边上的所有新式机械。怎么到现在还没动静?”
    “别说砸毁新式机械了,你是没看到,年关过后,到汤山皇庄给皇上磕头的老百姓,都能把皇庄堵的站不了人。” 宋应升看向朱慈烺的目光,多了一丝敬佩,回答道:“这正是陛下的高明之处。陛下,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先以恩,安抚民心。然后以利,安定民心,有了大面积丰收的土豆,再磨成土豆面粉,基本上能保证老百姓能够吃饱了,只要有饭吃,就不会闹事。过去,在下也一直不明白,以新式机械惊人的生产力,再加上朝庭的重视,陛下却为何没有快速推广?”
    “现在看来,陛下深得一句话的精髓。”宋应升很快就说服了其他人,仔细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工厂主们停止了争论,视线全部放在了宋应升身上,认真听他一层一层的剥开这里面蕴含的深意和庙算。宋应升停顿了片刻,在工厂主们期待的目光下,说出了那一句话。
    “大国治理,当镇之以静。”宋应升说到这里便不说了。
    这里的工厂主们,要么是饱读诗书的乡绅,要么是从小苦读经史子集的将种子弟。都有一定的学识,听了宋应升的最后一句话,全部陷入了沉思,细细品味里面的含义。
    心里渐渐充满了对于朱慈烺的敬佩,这一次不是敬佩朱慈烺的发明能力,而是说上一句经世济民都不为过的治国才干。
    如果真是莽撞的快速扩张,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工厂主这方要死人,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也要死人,最终受益的却是东林党和晋商。
    宋应升敬佩朱慈烺,朱慈烺对于他也多了几分惺惺相惜。一项新的发明,再是先进,想要真正推广,必须要考虑到复杂的政治因素和社会环境。
    上来就傻不拉几的要称霸这里,称霸那里的,最后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朱慈烺很明白作为一个穿越者,最缺少的不是银子,不是兵权,也不是地盘。而是聚拢在身边的人脉关系。
    没有深厚的人脉关系,没有利益的捆绑,在边疆当了几年兵就能称王称帝?就能拯救大明?可笑。睡着了,半夜谁给上一刀都不知道。喜欢大明最后一个狠人请大家收藏:(663d.com)大明最后一个狠人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