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人间四月芳菲尽

    一路的风雪和颠簸,使年迈的汪寿昌不堪忍受。他还没走出中书省的辖区,便在山西宣慰司的晋宁路病倒了。
    尤其当他得知老家陇西发生了大地震,和文宗皇帝驾崩的消息,更增加了汪寿昌的病情。
    他们一行十人来到河中府[永济市蒲州镇]的驿站暂住,并让自己的校书郎[即秘书]柳好好写了一份奏折,请示现在理政的文宗皇后的旨意。
    【一】《同赵校书题普救寺》杨巨源.诗
    东门高处天,一望几悠然;
    白浪过城下,青山满寺前。
    尘光分驿道,岚色到人烟;
    气象须文字,逢君大雅篇。
    唐朝武则天做娘娘时,在河中府东边建了一所香火院,名叫“普救寺”。
    普救寺的方丈明本[1]长老,是一个年近七十的老和尚。他俗姓孙,号中峰,法号智觉。
    孙中峰年轻时,也是满腹经纶,文章盖世。按说考个举人,中个进士也不在话下。无奈命运多舛,自从元朝统一中原后,却意外地取消了科举。
    心灰意冷的孙中峰看破红尘,剃了度,戒了疤[2],在这普救寺出家当了和尚。如今他主持本寺,一心礼佛,成了有道的高僧。
    当年,汪寿昌在陕西做平章时,便与明本长老交好。明本在得知昔日好友汪寿昌途径蒲州并身患重病时,便让悟尘小和尚把汪寿昌从驿站接到普救寺静养。
    【二】《大林寺桃花》白居易.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当汪寿昌一行到了普救寺,首入眼帘的是那满院的桃花。
    展侍卫前来回报道:“禀汪大人,明本长老亲自出迎!”
    汪寿昌速令侍卫扶他下车。
    只见明本长老头戴黄檗僧帽,大红百衲袈裟金光闪闪。他率领僧众在山门两旁列队相迎。
    看见汪寿昌下了车,明本便踏上一步,双手合十顶礼,说道:“阿弥陀佛!汪院使驾临山寺,不胜荣幸之至!老衲迎接来迟,还请恕罪!”
    汪寿昌连忙上前还礼道:“哎呀,明长老,惊动你老法驾,真是愧不敢当,罪过啊罪过!”
    明本说:“院使一路辛苦了,请上轿进寺吧!”
    汪寿昌回头对身边的展侍卫说:“去告诉校书郎,让她和如烟下车,进寺安歇。”
    展侍卫应声道:“是!”走下台阶,来到马车旁道,“校书郎,大人叫你们下车,到寺里去休息。”
    其时,柳好好见马车停了下来,就知道已经到了普救寺,只是因为未听到汪大人召唤,不敢随便下车,也不敢向车外张望,所以仍然安坐车中,显得十分稳重。
    柳如烟就不那么安生了,终究只有□□岁,一派天真的小孩子气。虽然因为柳好好不曾下车,自己也不敢下车去,却耐不住好奇心的驱使,早在那里偷偷掀开帘子,借着那条一寸来宽的缝隙,不住地向外张望。
    此刻听到侍卫叫喊,连忙回身对柳好好说道:“好姐姐,好姐姐,大人命我们下车去呢,快快下车吧。”
    “你急什么,傻丫头!”柳好好瞪了如烟一眼,微微弯腰,轻挽湘裙,缓缓移向车门。这时,柳如烟早已利落地下了车,放下踏步,在车门外等候。
    柳好好到了车门边,先放下面网,而后微微提起长裙,由如烟扶着下了车。但见她一身素服,分外精神。头上青丝绾就了堕马髻,上插展翅彩凤衔珠银步摇,两弯柳眉,一双凤目,悬胆鼻,樱桃口,长就一副瓜子脸,面不敷粉而白,唇不涂朱而红。身上披一件月白色洒金长衫,内着白云绢对襟袄儿,下系一条白云绸百褶宫缎裙,脚上则套着一双出门穿的高底鹿皮小蛮靴。真是说不尽的风流娇态,描不完的旖旎风姿。
    柳好好轻移莲步,款摆纤腰,袅袅婷婷地走到汪寿昌的身边。这时,众僧人只觉眼前一亮,不由得疑心是否庙里的白衣观世音菩萨走下了莲台。
    汪寿昌见柳好好到了,说道:“校书啊,见过长老。”柳好好向明本长老恭恭敬敬地道了万福。
    明本长老双手合十说道:“校书郎免礼。”
    柳如烟在一边看那明本长老银须白发,一脸的慈眉善目,和蔼着那么可亲,不禁动了顽皮之心,便跟着给明本长老施礼:“长老,小如烟给您叩头啦,恭祝长老再活一百零一岁。”说罢,叩了两个头。
    柳如烟的调皮,在军营是出了名的。以前她还惧怕汪寿昌,自从跟随汪寿昌来到京城,借着柳好好给她撑腰,便越加地淘气。有时疯起来,连汪寿昌也拿她没办法。
    但这是佛门净地,一个女孩子竟如此顽皮,也未免太不像话。于是汪寿昌把脸一沉,喝道:“如烟,休得无礼!”
    明本却感到无所谓,只觉得小孩子天真可爱,见汪寿昌沉下脸来,忙在一旁为柳如烟解围,笑着说:“无妨,无妨,姑娘免礼。”回身对汪寿昌道,“请进寺内休息吧。”
    于是汪寿昌被扶上了滑竿,一行人等随着知客和尚[3]法悟前行,一直来到普救寺中的方丈。
    进了明本长老的方丈,汪寿昌问:“不知寺内可有安静的处所?”
    明本道:“在本寺的西厢有一座院子。房屋很是宽敞,地势又幽静,和小寺有围墙相隔,可称独门独户。那是武则天当年上香时居住的地方,现在一直空闲在那里,只要让小沙弥打扫一下就可入住。”
    汪寿昌说:“如烟,你去告诉随从们往里搬行李吧。”
    “好哩!”小如烟领命出了方丈的门。
    柳如烟来到了这座小院,感觉这小院确实幽静。它坐落在藏经阁的后边,和寺院的西厢相邻。整个布局是坐北朝南,四面有一丈多高的青砖墙围着。踏进围墙大门,入目是一座四合大院,院后有一栋三开间的三层小楼。整个院子又处在一座大花园之中,四周佳木葱笼,花草繁茂,奇石假山,曲径通幽,足可怡心养性。
    柳如烟立刻指挥着大家忙活了起来:小和尚们去打扫院落,侍卫、车夫们往小院里抬着箱笼、包裹等,人人忙得是不亦乐乎。如烟自己却悠闲得很,进了四合院四处溜达。见迎面是大厅的堂屋,左右是厢房,又都带着耳房。天井里有一条碎石小径,路面都是彩石铺就的花纹。大厅前面有两株龙槐,苍虬挺拔,生机盎然。
    ————————————
    注释
    [1]明本法师
    明本(1263—?年),字幻住,号中峰,俗姓孙,杭州新城人(今富阳市新登人)。
    明本法师是元代禅宗大师,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擅长书法、诗歌。
    他的母亲怀胎十月,分娩之前梦见有一个无门无派的开道僧人送给他家一个大灯笼,梦醒即生下了明本法师。
    明本法师从小禀性淳朴,喜欢吟诵经文,喜欢打坐。七岁开始学习《论语》、《孟子》,尚未学完,因母亲逝世,便辍学了。十五岁时自守佛戒,发誓终生向空寂,入佛门。
    [2]和尚为啥在头上烧香疤?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在一些电影或电视片里,我们经常看到和尚们头上都烧上了戒疤,于是很多人都认为凡是和尚头上都要烧戒疤,不烧戒疤的和尚就不是正规的和尚,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烧戒疤的习俗起源于元代,当时有位志德和尚(1235—1322年)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尊崇,他在天禧寺主持传戒时,规定受沙弥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以显示虔诚信佛的决心,作为终身之誓。这就是中国汉地僧人受戒时烧戒疤的开始。但是,元代只有汉族僧尼才燃疤,非汉族的喇嘛是不燃顶的。
    也有人认为:宋末,蒙古军队一路南征,所到之处青壮年男子要么被屠杀,要么被强征服劳役,但是因当时蒙古上层推崇佛教,所以蒙古军队对出家的僧人却从不为难,因此汉地青壮年纷纷剃发穿起袈裟,扮作出家人以躲避刀兵劫。出家人陡然增加,令蒙古军队无法分辨真伪,因此蒙古统治者以烧戒疤来区分是否是出家人,而且烧了戒疤以后是不允许还俗的。因为烧戒疤要忍受剧烈的疼痛,而且日后无法还俗,因此很多人不得不放弃假出家这种方式。
    [3]知客和尚
    寺院中的知客僧多简称知客。
    主要有三种意思:一是寺院里专司接待宾客的僧人;二是禅刹中负责接待宾客的僧职;三是为禅林中司掌迎送与应接宾客之职称。喜欢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663d.com)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