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强饰春妍嫁北墙


        有个成语叫“闻鸡起舞”,说的是东晋名将祖逖的事。 祖逖年轻时抱负远大,经常与好友刘琨谈论时局。为了报效国家,他们约好了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习武。 鸡是在半夜叫的吗?是的! 俗话说:鸡鸣三遍日头高。意思是,第三遍鸡叫的时候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所以,公鸡的第一遍鸣叫是在子夜;第二遍的鸣叫是在丑时。 纪绪要求暮羽和有才两名学子,在鸡叫第二遍时必须起床,洗漱完毕后,先到院子里锻炼半个时辰的“武当剑法”,然后进屋背书。他告诉自己的学生,睡前一个时辰和起床后一个时辰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两个黄金记忆时段。 【一】《腊月海棠》尹廷高.诗 这天丑时,师生三人正在前院里练剑,甄友乾便出了二道门。 他主动招呼道:“纪公子早啊!” 纪绪应答:“世叔也早。” 暮羽头一次见小姑父起的这么早,便欢快地跑过去问:“小姑父,小姑父,你也要学剑吗?” 友乾说:“姑父老了,不学剑了。” “不学剑,您这是要干嘛?” “哦,”友乾摸着暮羽的脑袋说,“姑父要去趟城里。” 暮羽又问:“去城里干嘛?” “过年了,姑父给你们买好东西去!” “你知道我喜爱什么东西吗?” 爷俩正说得高兴,就见清婉低头出了垂花门。 友乾话头一转,笑着说:“我不知道,可你姐姐知道呀!” 暮羽又问:“我大姐也去吗?” 看到清婉打扮得花枝招展,纪绪也走了过去,问了一句,“姐姐真的要去集市?” “怎么,”清婉反问道,“姐姐就不能去集市!” 纪绪尴尬了一下,说了句,“不是,只是觉得今天实在有些冷,姐姐又穿得少了些,这万一冻病了,不就耽误了过年。” 友乾也过来搭话,“我尽量不让她下车,让她在车上看着东西就好!”私下里却很是不悦,这管你什么事,你操得哪门子闲心。 纪绪又对友乾说:“这赶年集,家里要买的东西一定很多,还不如带上有才,让他往车上搬弄东西,这样,世叔也能轻快一些。” “好呀,好呀!”有才急忙响应。 友乾问:“你不上学了?” 纪绪说:“我给他请个假就行了。” 听纪绪这么说,友乾虽不情愿,但也不好拒绝,只好同意儿子也跟着去。 有才一听父亲同意了,就抄起搭在海棠树上的外衣,一蹦一个高地冲向门楼子,开大门去了。 暮羽一看小姐夫都去了,就嚷嚷着:“我也去,我也去!”随后,也不管大人同不同意,就跟着小姐夫后头跑。 纪绪一把拉住了他,说道:“青云,你就别去了!今天老师教你好东西。” 暮羽问:“什么好东西呀?” “咏物诗。” “咏什么?” “咏墙角的那株海棠。”纪绪扯着暮羽的手往回走,在经过清婉的身边时,就一字一句地念起来: “尤物真能夺化工, 腊前偷泄数枝红; 霜花不上胭脂面, 强饰春妍嫁北风。” 暮羽问:“先生,海棠花为何不嫁南风,而嫁北风呢?您不是说,北风最是寒冷么?” 纪绪告诉他说:“因为我们家的这株海棠啊,其情态与春海棠迥然不同,那红红胭脂一般的颜色,连霜花都掩饰不住,它顽强流露出来的容颜,看来是非要嫁与北风了。” 海棠花,又称“断肠之花”,寓意着“苦恋”。 这些花语,女孩子最是清楚。再经纪绪这么一通地解说,清婉的心里便觉惊了起来。她脸儿一红,低头踏上了马凳,掀开车帘迅速进了马车。 其实,友乾和清婉的不正常关系,纪绪早有察觉。 自从纪绪来到甄家做了私塾先生,便发现友乾看清婉的眼神有些不大正常。或许,这在家里人看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因为,清婉本就是友乾的妻姪,从小就在姑父的眼皮底下长大的,姑父似父,他用慈爱的目光看待侄女也属正常,但从友乾的眼睛里放射出来的却不单单是疼爱,还有些许的…… 丰收节[十月十日]那天晚上,纪绪刚刚睡下,就听王大个子叫门,纪绪本想下床去开。因为,他和暮羽住的南房离大门最近。往日里,友乾和王大个子回来晚了,都是纪绪出去开门的。可这次,还没等纪绪出房门,就见清婉已经走到了大门口。 那天深夜,纪绪正在迷迷糊糊,又听清婉的一声惊叫,纪绪急忙出门查看,却见清婉深更半夜进了北屋…… 今天,友乾又要单独带着清婉出去,这半宿拉夜、黑灯瞎火的……纪绪便让有才去和清婉作个伴,并作了一首咏物诗来提醒清婉。 【二】《风中柳.掌书仙》花营锦阵.第九图 寒柳枝疏, 怎掩桃花人面, 景芳妍春怀撩乱。 软抬双玉,把枝柯依遍。 柳枝摇,柳腰轻颤。 喘语娇声, 怯怯不离耳畔, 更杂着黄鹂声唤。 花柳争春,好风光都占, 愿没个兴阑人倦。 月光,拉长了多情的树影,宛若一个冷艳的少女,伫立在冬夜的寒冷中,美得逼人,令人窒息;寂寥的原野上,清癯的树梢悬挂着一丝寒冷,凝结着一份宁静,仿佛是一朵冰冻的大地上剪下的冰凌花装点在夜空中;走在蓝色的月光下,硬邦邦的大地,冰封的高粱河,仿佛都在储藏冬天的沉静,催生着又一个春节的来临。 马车沿着官道不紧不慢地走着。 甄友乾仿佛有什么心事:他感觉浑身刺挠,上下不得劲,坐在驾驶的位置上有些坐立不安…… 坐在车里的清婉也感觉到丝丝的冷意,她紧紧地抱住有才,问道:“你以前听过你先生写的那首《咏海棠》吗?” 有才问:“什么《咏海棠》?” “就是刚才,出门时,你先生吟的那首。” “没有啊!” 清婉又把纪绪的那首《咏海棠》又复述了一遍,问道:“你以前可曾听过?” 有才道:“没有。” 清婉问:“这诗的意思,你可理解?” 有才又摇了摇头…… 月亮西行,就要接近西山了。 没风的夜晚,显得大地更加地清冷。赶集的人们,有的缩着脖子,拐着篓子,抄着双手慢慢地行走;有的背着竹筐,手挎着双缆,喘着粗气艰难地赶路。 清婉一掀车帘,小声对友乾说道:“我要,方便。” 友乾“吁”的一声,喊停了马车,他拉紧刹车,跳下车来。清婉出了车厢,坐在驾驶的位置上,耷拉着两条腿,想让友乾搬马凳过来,踩着它下去。 谁知友乾并没有去车后搬马凳,而是上前直接把清婉给抱了起来,径直往车后走。清婉被他的举动吓了一大跳,可也不敢出声,怕车上的有才听到,就这样任由他抱着,一直到了马路牙子上。 清婉的脚刚一落地,就试探着往河下面走。 友乾问道:“你不是要方便么,就在这上吧!” “这儿哪行,人这么多!” “哪有人?哎~,你别忙,我过去扶你,这黑灯瞎火的……”友乾又赶紧过去扶着她往河堤走。 月亮将要下山了,只剩下了半张脸。 河对岸的远处,有几户人家,除了几声犬吠外,没有半点动静;村外的几处树林,静静地躺在如霜似雪的月光里;树林外更有一抹青山,如梦如痴地像是浮在雾里。 友乾俩深一脚浅一脚的,根本也看不清河岸的情况,友乾干脆又抱起了她,用脚试探着下河堤,嘴上埋怨着:“你这人,是真能欺负我!” 清婉“嘻嘻”地笑,“我又没让你抱。” “在路边,多方便。” “那儿赶集的人多,‘嘘嘘’之音,他们怎能听不见?” “谁不撒尿?谁撒尿又不出声呢?就你的声音金贵?他人听不得?” “那当然~” 一棵大柳树挡住了他俩的去路,友乾停在大柳树旁,“就这儿吧!”说罢,便放下了清婉,自己倚在大树上喘息。 清婉用脚试探着,找了块平整的地儿,便蹲了下去。 友乾逗弄她道:“咦~,你不脱裤子呀!你撒裤子里,我带你出来这么远干嘛,不是多此一举吗?” “明知故问!”清婉剜了他一眼,“去!一边去!” 其实,元朝的女人穿的是“穷裤”,也就是“开裆裤”。为什么要穿开裆裤呢?就是为了上茅厕方便。 难道古人解条裤腰带就那么费事? 真的费事,尤其是冬天的棉裤,都是从头到脚连在一起的,这一来一回,上个厕所还不得折腾死?于是人们普遍就在裆的位置开了个口,这样就可以免去脱裤子的麻烦,方便人们大小便。这也是古人把出恭、上厕所称作“方便”的由来。 女人穿开裆裤的习惯,一直到了明朝才有所改变,裤子的形状才跟现在的一般无二了。 友乾转身端详起这棵“丫”字形的大柳树来,他围着它转着圈地琢磨。清婉说:“别在这瞎转悠,快离开!” “我看树,又不是看你。” “谁知道,你心里在想些什么!” 友乾“嘿嘿”一笑,拍了拍树干,这才离开…… ———————————— 注释 [1]裤子 从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中国服装的风采——王公的锦衣华服显得华贵,女子的霓裳羽衣更是飘逸。汉服在今天仍然会在某些场合出现,并且成为中国的国粹之一。 汉服唐装是昌盛时代的产物,它的制作非常地繁琐,其中包括:玄端、襦裙、襦袴、衣裳、长衫、深衣、袍衫、广袖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宫廷贵族的衣服,普通庶民,却只有上衣下裳,没有裤子。 我们现在有个词叫“衣裳”。 在古代,衣其实特指的是上衣,而裳呢,指的是下摆,也就是裙子。根据许慎《说文解字》的记载,“裳”在古代通“常”。“常”这个字很像站着的一个人,然后底下用巾裹住,这个巾其实就是裙子,或者叫遮羞布。商周时期的人不穿裤子,只有裙子,既是裳。 古人上衣,下裳,里面真空。为了盖住下裳的部分,上衣会做得比较宽大,这样在起立或者大动作时不至于有失体面,于是相应的出现跪坐礼仪,这都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尊严,看起来更加得体。 从出土文物及传世文献来看,早在春秋时期,人们的下身己穿著裤,不过那时的裤子不分男女,都只有两只裤管,其形制和后世的套裤相似,无腰无裆,穿时套在胫上,即膝盖以下的小腿部分,所以这种裤子又被称为“胫衣”。战国初期,人们为了保暖,把两片裤管分别用绳子系在大腿侧,算是最原始的开裆裤了,这种样式的裤子叫膝裤,在《金瓶梅》里有多出提及,潘金莲也曾穿过。 战国后期,处在北方的赵国,接壤匈奴,而匈奴骑兵多,速度快。赵国屡次跟匈奴交战,自己笨重的战车总是被匈奴机动性更好的骑兵击败。有鉴于此,赵武灵王便决定进行军事上的改革,史称“胡服骑射”。 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改变服装。他带头穿上胡服,将原来宽大的衣袖变窄,让士兵都穿短小合身的胡服,下身裙改成合裆裤,从而便于活动,进而学习骑射。有了裤子以后,才有了骑兵,这才让赵国军事力量大增,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到了西汉,名将霍去病之弟霍光,受汉武帝遗诏辅助昭帝即位,将自己的外孙女嫁给昭帝做皇后。为了让皇帝宠幸皇后,早日得子,霍光就让所有的宫女都换上了“穷绔”,让皇帝不对其他女人发生兴趣。这种裤子就是在原来的胫衣基础上,加了一个护裆,但前后还是有空隙,用带子系起来。这样做还是为了便溺的方便。 皇宫的衣着打扮一经传出宫外,人们开始演变,把上衣和下裳连在一起,称作“深衣”,这就是后来的汉服。这个时期,很多人开始穿裤子,只不过这种裤子与现在的裤子不同,它叫“绔”或“褶绔”。这种绔有长短之分,只能穿在里面,露在外面是不成体统的,因为它只有两个裤管,没有裤腰和裆部,用绳子系在腰上。外穿胫衣保护小腿和膝盖,然后外面再穿裳裙。 古时人们把不学无术,整日斗鹰走狗的大家子弟叫做纨绔子弟。这里的“纨绔”就有这个问题的答案。细绢为“纨”,胫衣为“绔”。这个胫衣就是咱们现在所说的“开裆裤”,实际上也不是开裆裤,因为,这个胫衣实际上就是两条裤管,用绳子绑好。 据史料记载,晋代出现了“裈”,这便是真正的连裆裤了。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长裤,短裤又名“犊鼻裈”。这种裤子类似于现在的三角短裤,上宽下窄,两头有孔,穿上去就像牛鼻子。 有了裤子能够保暖,人们在寒冷的时候也乐意穿,毕竟人们在骑马的时候,也不想因为没穿裤子而露出腿导致走光。有裤子穿好是好,但有一点很麻烦,那就是上厕所。前面说了,古人的衣服都是从头到脚的,这一来一回,上个厕所还不够折腾的,于是人们普遍就在裆的位置开了个口,这样就可以免去脱裤子的麻烦,和之前不穿裤子的区别,只是腿上多了两条保暖的裤筒而已。不过随着汉服的改进,衣服也逐渐的由繁至简,上厕所的时候往往不再是那么麻烦,裤子渐渐地也不开裆了。大概到了唐朝的时候,人们才逐渐穿上了不开裆的裤子。 尽管后来出现了合裆裤,但开裆裤也仍旧存在,南京高淳县花山乡出现的南宋砖室墓之中,出土的9条裤子便有3条是开裆裤。开裆裤能够长久不衰,离不开两性。汉灵帝为满足“性致”,让宫中妃嫔宫女穿着开裆裤,让他临幸;女人出嫁,男人娶妻,嫁妆之中便有“开裆裤”,让第一次房事含蓄,减少女人的娇羞感。而现在穿开裆裤的,只有婴幼儿。 到了明清时期,裤子的形状已经跟现在的一般无二了,只是那时候皮带还没有发明,人们采用汗巾系紧。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