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为谁零落为谁开


        【一】《孟子章句》赵岐.注疏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 谓阿意曲从, 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下了一夜的雪。因为这场大雪,苏小雅没法出门置办年货,甚至连送弟弟去监狱吃奶都去不了,没法,她让婉儿熬了点米汤喂喂小弟。 苏小雅却坐在屋子里看着外边的大雪发呆。 她心里非常着急:眼看就要过年了,怎么我娘还不回来?不是说,很快就放母亲出来了嘛!这都过去五天了,为何还不见母亲踪影,不会是叶大人糊弄我们的吧!? 苏小雅坐了一会儿,又翻箱倒柜地找出了一件裘皮大氅给自己换上,便匆匆出了家门。 她徒步来到了提刑司衙门,询问母亲的事情。 叶琦也是很想把语蓉从监狱里放了出来:一个,语蓉已经满足了他的一切要求;再一个,汪寿昌指示他妥善处理这个案件——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如何“化了”呢? 叶琦便把死者苏赫巴兽的儿子传唤到了提刑司衙门。 叶琦说:“经过本官仔细地审讯和详细地查验,你父亲的死,确实与被告无关啊!” 巴兽子问:“那我父亲是怎么死的?” “路府衙门不是早有定论嘛?你父亲是因激动而亡。” “可我不明白,什么是因‘激动而亡’?” “也就是俗话说的——‘滋折[shé]’的” “大人,这话是什么意思?” “你想,你父亲都多大岁数了,还不断地去妓院逍遥……你说,你这做儿子的,为何不管一管?让他就这样白白地送了性命。” “正如大人所说,我是‘做儿子的’,如何好管教自己的父亲?” 叶琦一捋胡须,说道:“这你就不懂了。古语说的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1]。” “这话,我听说过。可这与管父亲有何关系?” “你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此话怎讲?” “你可知这句俗语的‘一不孝’是什么?” 巴兽子摇了摇头。 叶琦道:“这第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见巴兽子不懂,便解释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明明父母有错,却无原则的顺从,不指出父母的错误,陷双亲于不义,让父母留下恶名,这是第一不孝也。” 巴兽子一听急了:“哎,哎,叶大人,这怎成了我的不是了?再说了,我父亲是被害者,怎成了他留下恶名了?” 叶琦把脸一拉,骂道:“你这逆子,怎么不是你的过错?明明知道父亲年纪大了,还让他留恋于柳巷!傻小子,你也不去探花巷里访听访听,你那老父亲,在那里到底留没留下恶名……” 巴兽子不屑地说:“男人嘛,逛个青楼不是常有的事儿,会留下什么恶名?文人墨客不也常去,我也没听说留下什么骂名。” “文人墨客是常去,可有像你父亲那样的嘛!” “我父亲怎么啦?” “呵~,怎么了?他是又是捆,又是吊;不就点蜡烫,就是下口咬……真是怎么刺激怎么来!你说你,你,你父亲,他还是人吗?像我这等年纪的人,听一听,我都受不了!何况你父亲,一大把年纪了,还要逞强,亲自骑马持鞭,驰骋‘烟花’场,他那不是自己找死嘛……” 巴兽子被叶琦说得是坐立不安,那张脸更是红一阵,白一阵的。但嘴上还在争取,说道:“那,那我父亲,就这么白死了?” 叶琦问:“那你还想咋地?” 巴兽子恶狠狠地说:“反正都是谭思婷[语蓉的艺名]这小娘们,她那张挨操的骚脸惹得祸根,才使我的老父,命丧黄泉……”他抬起头看了看叶琦,谨慎地说道,“把她的脸毁掉……我就算了…了结此事……” 听巴兽子这么一说,联想起语蓉那张迷人的秀脸,叶琦怎舍得毁掉它?便骂道:“你这混账东西,说的是人话嘛?你父亲在人家的那张脸上使得坏还少吗?现在你又要毁掉它……你可知,女人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那张脸,你毁了它,不就等于让她去死嘛!那与判她死罪还有什么区别吗?” “留下这张脸,大人还想让她去祸害别人吗?” “不让她去祸害别人,本官有的是办法……”叶琦想了想,说道,“这样吧,我判她从今以后,禁止进入风月场如何?” “禁止……那我父亲就白死啦?” “岂能白死!这样吧,我让她赔给你家三百两银子如何?”没等巴兽子表态,叶琦便道,“就这么定了!” 看着叶琦拉着脸和这等说话的语气,巴兽之子也不敢再说些什么,只好点头同意。 随后,巴兽子在判决书上签字画押,此事就算从此了结。 【二】《踏莎行.雪似梅花》吕本中.词 苏小雅从柳好好给她一家用于生活的五百两银子里,拿出了三百两交到了提刑司衙门,衙门给了死者家属。 第二天,语蓉便出了监狱的大门。 苏小雅把这个好消息写了封信告知了纪绪。她在书信的末尾问纪绪:家乡下雪了,你那里下雪了吗? 最后,她又赋诗一首,表达对他的思念: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 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 到今犹恨轻离别。 ———————————— 注释 [1]“不孝有三”,到底是哪“三不孝”?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孝道作为中华文明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正在一点一点被快节奏的生活所侵蚀。经济发展了,社会就真的进步了吗?每每看到:有虐待父母的,有抛弃父母的,有丁克的,又有啃老的……这些,怎能不让人感到心寒?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现在人对中国古老文化的缺失。 孝,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孝的正式提法,是在西周,当时的含义有两种: 一是尊祖敬宗——先辈去世了,要定期进行祭祀,以表尊敬之意。 二是传宗接代——把祖辈的生命、血脉得意延续,这也是尽孝。 但是人们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又是谁说的呢? (1)孟子说 作为对孝道最具权威的孟子,他在《离娄章句下》所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提出的是“五不孝”:四肢懒惰、酗酒赌博、不赡养父母、纵情享乐、逞勇斗狠。看完之后我们发现,孟子所说的五不孝没有“无后为大”这一说法。 (2)赵岐说 东汉的经学家赵岐,著有《孟子章句》,对孟子261章的字句、大义分别做阐释和发挥。 赵岐在《十三经注疏》作了解释:“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他把“不孝”定义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不孝的行为就是,父母明明有错,却无原则的顺从,不指出父母的错误,陷双亲于不义,让父母留下恶名,这是第一种不孝。 第二种不孝是父母年事已高,没有了收入来源,养活自己尚且困难。当儿子的已经长大成人,本应该求学入仕光宗耀祖,孝父母报国家,反而待在家里当啃老族。 第三种行为就是到了结婚年龄不结婚,这里指的是男子。古代是男权社会,都是以男人为中心。不结婚自然便无子。在这三种不孝行为里,“丁克”是最大的不孝。 对于这两种说法,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啰! 孟子作为一代大儒,其思想体系比较完整,之前在《离娄章句下》中对五种不孝的行为作了解释和定义,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改变,那不是自己打脸吗?而赵岐对孟子章句的诠释,也并不是原汁原味的还原,而是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思想,这就让人对孟子的一些言论产生了歧义。之所以出现不同说法,是因为孟子说的话就有歧义。 这段话是孟子评论舜——因为没有告诉父母而娶妻这件事。 在《孟子.离娄上》中的记载:传说中,舜帝的父母不贤,导致舜帝一直没能娶妻,舜帝最后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孟子便评价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可见,孟子当时只是针对舜的这种行为,而发出来的评价,是特指,而不是对所有人讲的。因为舜作为一个联盟首领,子嗣对于家庭和部落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的孟子只说了无后为大,并没有说其他两种不孝是什么。 一种解释为:虞舜曾经没有征求父母的意见就娶了媳妇,这不是君子所为,是不孝的行为。 另一种解释是:虞舜没有经过父母的同意而娶妻,他是为了避免无后,虽然于理不通(儒家提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君子能原谅他这种行为。“犹告也”,可以理解为相当于告诉了父母。 两种解释有截然不同的意见,便引起后世人们的争论。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