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好诗.其九》杜牧.诗
旌旆忽南下,笙歌随舳舻[1];
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随着对柳好好的了解越来越多,汪寿昌觉得让她只当个“花瓶”似的角色实在是屈才,他便把柳好好调到自己的平章府,让她参与原来由幕僚们做的案牍方面的工作。并且打算上报朝廷,正式下文件让柳好好任校书郎[省办公厅秘书]的官职。这是只有进士出身的男人才能当的文职官员。
属下急忙劝阻他说:“军务倥偬之际,奏请一艺伎为官,倘若朝廷认为有失体统,岂不连累帅使清誉;即使侥幸获准,红裙入衙,不免有损官府尊严,易给不服者留下话柄,望帅使三思!”[2]
汪寿昌想了想,也对,就暂时把这事搁下了。
然而,柳好好这女校书的名头却在私底下传开了。虽然柳好好没有转入正式编制,但却实实在在地担任起了校书郎的工作,算是个省府编外工作人员吧,而且是一个级别很高的公务员。
柳好好的案牍工作十分出色。汪寿昌决定去云南转输军需时,也一起带上她。
初秋,军需物资均已齐备。大队船只一艘接着一艘,浩浩荡荡的沿岷江顺流向南而去。
歌韵装满了船仓,柳好好那清亮的歌声飘荡在岷江的两岸,也激发了老帅那久沉的激情。
秋霜凋谢了楼前的树叶;黄沙温暖了河边的蒲草。
冬去春来,就连楼树和溪草也喜欢上了柳好好那甜美的歌声......
【二】《塞下曲.其一》李白.诗
伍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玉龙雪山的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儿开放,只有那刺骨的寒风。牧童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可整个云南何处能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在北方戍边的元帅秃剌接到调令后,率领万户侯孛罗[3]、周戡等将领向南一路赶来,等到达云南的时侯已是至顺二年[1331年]的五月了。
拂晓时分,将士们随着号令之声出战;无月的寒夜,士卒们枕着马鞍露宿入眠。他们只盼望醒来后,用腰间悬挂的宝剑,为君王过关斩将,早日平定叛乱。
【三】《塞下曲.其二》李白.诗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孛罗年轻有为,参加过多场战争。他受皇恩眷顾太多,在进驻云南不久,便升职为四川行省左丞。
孛罗每天都和士卒们生活在一起。
傍晚,将士们握雪成团围坐而食;深夜,他们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全军上下无不希望早日打败叛军,回家过高枕无忧的生活啊!
【四】《塞下曲.其三》李白.诗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第二天,天刚朦朦亮。
孛罗骑上骏马,带领士卒像狂风般地向敌阵方向驰骋,在清脆的马鞭挥动声响中,他率先冲过了怒江大桥,一马当先冲进敌营。
朦胧中的叛军四处溃散,惊慌的队伍迅速被瓦解,叛军的营寨瞬息便空无一人了。
【五】《塞下曲.其四》李白.诗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孛罗是元朝宗室,他是魏王阿木哥唯一的儿子,去云南征讨已近六个月。
这半年时间里,母亲孙窈娘哪一天不是牵肠挂肚?哪一夜不是梦魂牵绕?
秋天,萤虫在满纱窗地乱飞乱撞;月光,照在窗前久久不愿离去。梧桐叶在秋天里被摧落,空落的沙棠枝更让人倍感萧条。
孙窈娘独自吟唱着《独不见》[4],流下了揪心的泪水,可是这一切也只有她自己一个人知道。
【六】《塞下曲.其五》李白.诗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叛军为掠夺秋粮而悍然入侵,统帅欲派将出兵抗击。孛罗领命行至城外,在龙沙村一带暂时安营扎寨。
边疆的月光伴着弓影,异地的雪霜拂过剑锋。将士还远没有进入关隘,伎营的少妇们请不要长声哀伤而影响军心。
【七】《塞下曲.其六》李白.诗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九月,文宗命江浙行省运钞十万锭至云南;四川行省预支至顺三年的茶盐引,拨钞八万锭来增加军需;还增加驿站玺书、银字圆符给元帅秃剌所部,命其与叛军在秋收季节决一死战。
但秃坚、伯忽等叛军在得到彝族土官的大力支援后,乘势强攻。
土司禄余也约乌蒙、东川、芒部,与伯忽弟拜延等兵打算占据大渡河,并攻打建昌[今西昌]。
————————————
注释
[1]舳舻:zhúlú(1)古指长方形的船。(2)指首尾相接的船只:~千里。舻:船头。
[2]这个人的意思是说:大人,您把一个歌舞团的女演员调到**任职有点不靠谱,影响大人您的名誉啊!她年龄太小,皇上也不一定相信她的才能。再说了,来衙门办事的人,进门一看,在一群大老爷们当中,坐着个穿超短裙的姑娘,也有点不成体统。
[3]孛罗
全名是孛儿只斤.孛罗帖木儿(?—约1370年),元朝宗室。他是魏王阿木哥之子,最晚在至元二年(1336年)已袭爵魏王。
至正九年(1349年),其女宝塔失里下嫁高丽王子王祺(后来的高丽恭愍王)。至正十三年(1353年)参与镇压红巾军起义。据记载,孛罗帖木儿驻扎汝、亳(今河南、安徽交界地区),昏庸无能,只知道喝酒而疏于防备,以致在晚上睡觉时遭红巾军偷袭而被俘。
孛罗帖木儿不断求饶,另一被俘的元廷官员塔不台脚踢孛罗帖木儿说:“你还想苟活吗?”塔不台不屈而死,而孛罗帖木儿却似乎获释或获救。
在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与另一位名叫孛罗帖木儿的将领的内战中,魏王孛罗帖木儿站在皇太子一方。至正三十年(1370年)五月二十四日,孛罗帖木儿的女婿高丽恭愍王获悉孛罗帖木儿被诛杀的消息,专门辍朝素膳。
关于其死因,一种说法是因恭愍王背元归明而被元廷诛杀;另一种说法是死于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六月的毡帽山之战,即被明军所杀。翌年,高丽方面从来高丽的明朝道士徐师昊那里获得此消息。
[4]《独不见》
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这首曲子,描写的是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李白也作了一首《独不见》的诗:“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