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安娜卡列尼娜)
高一时,偶然的在同学那里看到这本书,怦然心动。我从未看过列夫托尔斯泰的书。虽然他的名作从老师口里说了很多遍。比如,(悲惨世界),(复活)…听名字就让人胆战心惊。我比较喜欢温情一点的书籍。大概与自己脆弱的性格有关。
在同学那里看到这本书后的星期天,我留校没有回家。本来和我约定好一起留校的同学因为特殊情况回家了。宿舍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有点孤独。但那位同学在临走前,友好的把那本书递给我,说,不好意思。我要回家了。本来说好一起留校的…知道你喜欢看书,这本书你留下看吧。
实在没有其他事情可以打发无聊的时间。我望着那厚厚的两本书,决定看完它。
16时还完全不懂政治,经济改革。只为里面的爱情感动。而如今,重新读它,竟隔了十年的距离。就像小说的开头写的,世界上幸福的家庭都一样,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那个时候觉得这句话很矫情。当经历过才懂其中的个别风味。
安娜成为完美女人的代名词。她美丽,优雅,懂时尚,经济,政治,文化。在繁杂的社交中如鱼得水。她在别人眼里是如此幸福。一个身居高官要位的丈夫。一个可爱的孩子。可是她不爱她的丈夫。总觉得他不够爱她。只知道工作无暇表达浪漫。然后,她遇到了年轻帅气的沃伦斯基。
第一次相遇,就像命中注定。就像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说,这妹妹我好像见过的。
有缘人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他们恋爱了。丈夫为了顾全自己的名誉不同意离婚。甚至在安娜怀了沃伦斯基的孩子难产快要死掉时,他却在心里却冷酷的盼望安娜能够死去。这样他就能保住了虚无的荣耀。他只关心自己的政治前途。心变得冷血生硬。但当他看到在痛苦中挣扎的安娜时,他一颗心又变得柔软。他谅解了安娜,并许诺只要安娜回心转意,和沃伦斯基断绝关系他既往不咎。
可爱上了就难以全身而退。安娜做不到放弃对沃伦斯基的爱。于是,她选择了和沃伦斯基远走他乡。
在国外是他们最幸福快乐的日子。没有世俗的牵绊。像夫妻一样生活。而天□□热闹的沃伦斯基厌烦了一层不变的生活。他需要社交。而安娜因为出轨已被她的朋友圈隔离。她的世界变得狭小。时刻都在质疑沃伦斯基对她的爱。
她好害怕沃伦斯基不在爱他。因为,她为了他已经背弃了一切。家人,孩子,名誉,朋友…
他们的爱终抵不过岁月流长。
自信的安娜越来越自卑。和沃伦斯基开始出现感情裂缝。她无法忍受他对异性有任何接触,不管打招呼,还是微笑…她嫉妒他以前的女朋友…患得患失,爱,到了顶点就是绝路。她无法放过自己,最终,在和沃伦斯基吵过一架后,她写了道歉信给他,却迟迟未收到信的绝望心情中,跳下了铁轨,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安娜是作者笔下最完美的女性。她善良,聪慧。所有见过她的异性都被她深深吸引。是什么导致了她的不幸。是当时的社会矛盾。女性地位的卑贱。在安娜因为出轨受到众人唾弃时,沃伦斯基仍然活跃在社交圈。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为什么女人要受到指责,而男人安然无恙呢?为了保全名誉,丈夫对离婚的不妥协也是悲剧的一部分。
托尔斯泰重点讲述了三个家庭。不幸的有安娜和沃伦斯基,多莉和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幸福的一对是列文和基缇。
斯捷潘和多莉结婚多年已是五个孩子的父亲却和年轻的法国女教师出轨。没有任何能力,全靠妹妹安娜的丈夫在政府里谋个职位。依靠变卖妻子的嫁妆度日。
真是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列文和基缇是理想婚姻的组合。他们相互理解,相互扶持。有共同的理想,兴趣。能激发各自的优点并为了对方改变。
列夫托尔斯泰以各个不同的家庭为线索揭露了当时俄国的社会现象。还有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农业的改革。
小说立意深远。
即使过了几个世纪仍觉得不落俗套。
我用了两个月才将这本书认真的看完。受水平的限制,里面还有许多地方不甚明白。
有机会,还会重读。
喜欢我一路走来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我一路走来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