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着导航走着去图书馆,打算在那里翻几个小时的书,换一种看书的方式,看看各个不同的作家的写作风格,也看看各种可能的写作风格。走到一个小胡同的尽头,导航说:目的地就在当前道路,此次导航结束。可是眼前是一扇临时装上的工地门,看着粗糙,但是锁得却很紧,这真是“死胡同”了。这种情况,导航已经不管用了,只能靠自己,沿路返回,然后在一个岔路口绕道,走了好一会儿,找到图书馆的位置,发现之前那扇门就在图书馆门口,看来导航确实没有骗人。
在图书馆中逛了一下,凭着感觉找到一些收集古代的画的书,便翻开来看看。本来想看宋代的工笔画,后来找到一本郑板桥的画集,竹兰画得非常棒,虽然不懂得欣赏,但看着感觉就特别好。后来确实找到了宋代的花鸟图、山水图,可还是更喜欢郑板桥的竹。中间还快速翻看了几本清代的山水画,怎么说呢,太繁琐了,并不怎么看好。还看了一本日本的浮世风画本,画的是一些花,看不出什么名堂。看画的时候,想到一个不算道理的道理,文、画、工艺品等,虽然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但它们的意其实是相通的,就像郑板桥的竹,透着一股美感,遒劲中透着洒脱,在画工的表现上,竹叶有密集处,在空白处又淡淡地散着一两枝,填补了空白的同时,又留有余韵;这些表现对应到文章中的话,就是文风刚劲而洒脱,有些部分要认真刻画,有些部分只需寥寥数语,但又意味深长。后来在一本油画集中看到一句话,可以对上面的道理做一些小小的解释,那句话的意识大概是,印象派并不是在画景物,而是在画画家的感觉。就是这个道理,这也许就是你迷迷糊糊中遵循的法则,这种法则明明比很多技巧都要好很多,可是现在却因现实的原因,几乎无人造访。在油画集中还看到一句激动你心灵的话,在这里记录下来:
对我来说,没人教过我什么。当一个人将自己置身于大自然面前,他若能够摆脱困境,自然,就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卡米耶.柯罗
不止绘画,写作一定也是这样,这或许就是你想出走的原因,走进大自然面前,面对它,面对自己,然后找到自己的风格,看到真正能让自己信服的东西。
后来离开绘画区,来到近现代文学作品区域。说起来,真的不得不吐槽,这部分书真的太少了,收集的作者本来就很少,每个作者的书还少得可怜,鲁迅全套书竟然都没有一份,还有那个时期的很多作者都看不到。从这些方面来看,这里实在不适合去找收集各种创作方式,量不够,可能得尝试一下国家图书馆。
从匆匆翻阅的几本书获得的一些感想来看,诗歌是没戏,完全抓不住要领。但是汪国真的诗看着就挺水的,还有一本是啥体裁来着,给忘了,反正就是一些心灵鸡汤,看着还挺爽,心情舒适,但细想来这些文章能给你带来什么,还真什么都没有,文章的写作方式对你没有任何启发,文章的内容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离真正的思想相去甚远,其中有一个观点说,磨难对人是好,但是对国家却不好,对人好是因为可以磨砺人,对国家不好就列举当时的动荡。他对于人和国家选取的例子就不在一个档次,对于一个国家的山河动荡、人民处于水深热的情况,如果对以一个人的家族惨遭屠戮,那个人还遭受无法挽回的折辱,只剩一息苟活之机,而就此打住列举,不见得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磨难不是一样的。再说中华民族遭受一段屈辱的历史,虽然让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中间包括无数中国人的性命,但是从现在看来,这段磨难,却确实在催生着新生的中国,如果没有这些,中国肯定依旧处于古老的封建社会,社会依旧腐败,官僚依旧猖狂,人民依旧被奴役,这个国家依旧看不到任何希望。
再说到朱自清,确实擅长写散文,草草看了一两篇,然后翻到“背影”那一篇,快速看一遍,然后又回头看一遍,整篇叙述的成分多,几乎只有一处认真刻画,是他父亲翻栏杆那段,想来,当初课本里要背诵的应该也是这部分中的某几句。当初上课的情形已经不记得了,毕竟作为一位纯理科生,语文并不怎么放在心上。现在设想上课的方式,无非是说文章怎么样表露了父亲的爱,又怎么表现了“我”被父亲的爱感动,再有会说哪句话用得非常好,哪个字用得非常传神。真的,有时候会觉得,记录真理的文字浩渺无边,我们却整天在研究哪个字用得妙,我们的老师在说这些文章表达的什么父爱、母爱、乡愁,可是关于生命的哲学却无人教授,而开设的哲学课却整天在念叨着一个词的概念,却几乎没有人传授真正的哲思。当我看着周围的人,看着现在的人写出来的文字,就会感觉深处大漠之中,寻不到一点水源,生命之源几乎要被榨干。后来,我竟然觉得所有看到的这些书的思想是那么单薄,都不知道是什么给了我这么大的自信。虽然这么说,但是朱自清的文章的写作方式对现在应该是有借鉴意义的,应该可以好好研究一下。不过,从翻看的几篇来看,对话很多,咋一看还挺像小说。他在序言中说,有些人说他的一些散文是小说,可能也是有原因的吧。
后来在老舍的文章的一篇序言中,有个研究者认真分析对比了鲁迅、矛盾、巴金和老舍等人的文章,这其中提到近代作家6人——“鲁、郭、矛,巴、舍、曹”,接着分析出了一个让你有些在意的一个思考方式——文章的政治性,里面说得七歪八绕,都要绕到太平洋去了,由此也可见这个研究员真是太烦了,看着特让人生气,所以那部分序言也没看完。从看到的内容上,因为作者实在是太绕了,不肯给一句明确的说法,所以只能依据他的语气判断:郭沫若文采虽好,但是谄媚;巴金的宣传色彩太严重了,政治性太强;老舍的文章的政治性也存在,但是因为有一个啥称号,所以他的文章又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脱离政治性,具有研究文学性的价值,虽然如此,但是他的文章里面的角色的艺术形象有点问题——对革命的认识有偏见,反正说了那么多,无非就是说他其实没有那么差,其实还是有研究的价值的。
也不知道是我的对比的标准有问题,还是什么原因,总觉得,国内的文学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受外在因素的束缚太多,根本没办法摆脱,以进行真正的思考,也没有办法真正做到诚实地去表达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真正的理解,从很多出名的文人的文章上看,他们的主题不对劲。就现在的我看来,真正的文学是有深度的思考的,那种真正至高无上的思想,是一个人对于生命的思考,而不是出于家国情怀,也不是技艺高超的抒情,比如说什么爱国、爱父母、爱子女、爱故乡之类的,而是像尼采、梭罗这些人的思想,在中国的话,庄子是算的。那种出于家国情怀、出于责任与担当的文字,就是少了什么东西,特别重要的东西,所以才认为他们有问题吧。
还有一句话想说,我们其实可以通过阅读一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重塑一个人的灵魂——此暂谓,散落的灵魂的收集。
看来这种方式不错,去翻书,思考,然后及时把思考的内容记录下来——反正也没事干。这种翻书应该先预设一两个目的:看写作方式,作者的风格,作者的心性。喜欢独自言语请大家收藏:(663d.com)独自言语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