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不同席

 
    “他呢?” 皇帝还是要杀自己,决意从南疆回来的时候,朱允炆心中早有准备。 自从坐上了皇爷爷的那尊龙椅,一封削藩令书,逼的几个弱小的叔叔囚禁的囚禁,自杀的自杀,家破人亡,都是朱家人。 读了几十年的儒道佛家,自以为行王道仁道,等到从龙椅上被赶了下来,才惊觉,早已霸道的满手血腥。 满身罪恶早就该死。 可是,还活着的这个痴傻儿子,不该被自己株连。 “咕嘟,咕嘟。” 炉火中加了新柴,烧的正旺,锅里的红薯白米粥咕嘟嘟的响着,香气四溢,后门边躲着的朱文圭被这股香甜吸引,口水顺着嘴角流满了手背和胸前,丝毫不知道生死就在别人一念之间。 朱允炆半面焦黑,只有一双眼睛,依然温润,眼底带着一丝祈求,看着自己的四叔,当今的永乐皇帝。 而朱棣只是居高临下的盯着他,面色冷峻,身上杀气赫赫,虽然没有丝毫内力,但自由一股气势,冲开飘荡来的白粥热气。 扑通! 大雄宝殿内传来一声沉闷声响。 朱允炆跪在青石地面上,仰头看着永乐皇帝,躬身低伏, “草民,朱允炆,拜见吾皇永乐,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前建文皇帝,跪拜,今永乐皇帝。 这对膝盖,跪过天地,跪过洪武皇帝,跪过自己的父亲母亲,再也没有向别人低伏过。 今天,不为自己求生,只是为了给儿子求一条生路。 朱棣俯视跪在脚边的侄子,弱者,总是小的,如今的他好像缩成了小小一团,就像当年他出生的时候,包裹在红纱金丝编制的棉袍中。 就是这么小小一团,后来成了皇帝,自己入朝时,也曾低伏跪拜,那时是叔叔跪侄儿。 民间有习俗,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对饮。 若逢红白事,四里八邻聚在一起,这父亲和儿子,叔叔和侄子,是不能坐在同一桌面上的。 主要就是因为,叔叔和父亲是本家的长辈,若是和儿子或者侄子坐在一桌,一喝起酒来,敬来敬去,喝的迷迷糊糊,若是父亲向儿子敬酒,或者叔叔向侄子敬酒,甚至对骂起来,乱了辈分,那可是会被别人笑话一辈子的。 可是,在皇家,什么规矩,也没有君臣的规矩大。 那时叔叔跪侄子,若是在民间,朱允炆的脊梁骨都会被戳烂,可是所有人都觉得理当如此,因为侄子是君,叔叔是臣。 如今,侄子跪在自己这个叔叔面前,论备份,他该跪,论君臣,朕是君。 早就该如此。 朱棣如是想着,心里顺畅多了,身上的杀气好像也少了些。 两人一君一臣,臣子恭敬拜服,君王高高在上的享受心心念念十余年的场景,一副君臣相知,后门口的朱文圭忍不住了,屋内甜香四溢,炉火边的红薯烤的也是软糯,肚子早就咕咕叫的闷头冲了进来,抓起炉火边的烤红薯,不顾烫手,一把掰开,张口就吃。 “嘶嘶,呜呜。” 红薯内里更热,朱文圭一口咬下去,烫的眉眼都挤在一起,忍不住蹦跳起来,大口的吸气来缓解疼痛,嘴里也发出呜呜的低吼,想来甚是疼痛。 跪在地上的朱允炆身体一颤,想起身去安慰痴傻的儿子,但还是未动。 他已经是臣民,没有君王的命令,不敢也不能妄动。 “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对饮。你父亲早亡,朕身为叔叔,就是你的父亲,如今大明天下这席面,是朕的,你我君臣父子,不可同席,明年夏,郑和出海,你就带着朕这个傻孙子,跟着郑和,去最远的地方安居下来,你,还有你的后人,终生不可踏上大明的疆域,接旨吧。” 朱棣对着脚下低伏的臣民下了圣旨,不再停留,转身出了大雄宝殿。 “草民接旨,谢吾皇隆恩。” 已经走到院子中的朱棣听到屋子里传来的声音,回头看了眼大雄宝殿,那尊观世音菩萨佛像依然低眉,但好似没有了厌倦,嘴角隐约有着笑意。 十年之账,一朝结清,朱棣心中也不胜畅快,神色放松,连带着脚下都虎虎生风,走出内院,对郑和招招手, “回宫。” 两人一前一后,走到前门门口,铁凌霜依然站在门槛上,不闪不避,和她对峙的纪纲却早已退开,恭敬的守在门口。 “今天岁除之日,还站在寺庙门槛之上,你自己不积德行,也不为你的姐姐考虑?” 大门门槛,是风水宝地,家里的神物,专门辟邪挡灾,可是脚下的鞋子,确实低贱污秽之物,小孩子踩门槛,那是要被父母拖到神灵牌位前狠狠教训一顿的。 站在门槛上的铁凌霜从来不是能吃亏的人物,被朱棣以长辈的口吻教训,更是怒气上脸。 她侧身瞥了眼朱棣和他身后的郑和,冷笑到, “你也不积德行,还不是高坐龙椅,万人之上,今天还跑到这里施德,可见你的德行是拿来用的,不是修的。” 这话说的一点也不错。 朱棣面现怒色,心中却并没有太多的怒气。 君子性非异,擅假于物。 自己身为皇帝,广施恩德,泽被苍生,可这些美德,自己身上到底有没有,他自己很是清楚。 不过,此人未进大殿,却已经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此来是来施恩的,果然聪慧,比之她面有忧色的姐姐还要有灵性,可惜不好压制,要好好想一想,怎么才能让她在大明一朝服服帖帖。 “哼!” 朱棣冷哼一声,对纪纲招了招手,三人一路向皇城方向走去。 走了一阵,已经转到了大街上,朱棣回身对纪纲吩咐到, “你去安排四名锦衣卫,要好手,有家小在京城的人,让他们到武英殿等朕。现在就去。” “是。” 纪纲领命而去,朱棣脚步放缓,悠悠的在大街上散着步,还低声的向郑和问到, “你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回皇上,宝船队到过西方最远的地方,那里有一片红色的海洋,当地的人称为红色大海,从那里到大明,走海路,一路风平浪静,也要一年多的航行。” “那里人多吗?” “很少,那里相较于大明,还在土耕火种,一片荒瘠,寻常人家,只能凿石为斧,狩猎为生,饥一顿饱一顿,年过三十,即是长寿。” 朱棣不再说话,缓缓前行,不多时,已经到了皇宫正门洪武门的不远处,没有进门,反而转到了皇宫西侧,要绕到后门。 皇宫西侧第一家,就是汉王的府邸。 这里一个多月前,这里的主人被抓走,不知所踪,然后没有多久,就被某个猖狂之人闯了进来,一顿刀挥斧劈,砸的稀碎。 事情过去不久,失踪了好些天汉王朱高煦被人在西郊的乱山间发现,据说发现的时候,已经饿的连话都说不出来,还是一个好心的农夫将他背回家里,灌了两碗小米粥,才勉强能够说话。 挨了闷棍,又被囚禁在黑暗地底的汉王回府后,好生将养了几日,才能起身,跑到皇宫内哭的昏天黑地,要父皇帮自己主持公道,抓住罪魁祸首,然后碎尸万断。 言语之间隐约指向,自己的太子大哥,是背后之人。 朱棣愤然大怒,指着汉王大骂,说你的大哥,现在还重伤昏睡,躺在鸡鸣寺中由姚广孝调养,抓走你的人是天竺的和尚,已经都死了,此事到此为止,休要再提。 到现在,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听说在金陵的天竺人,不论好坏,不管身份,一概被汉王的手下驱逐出京。 天竺和尚自作孽,不可活,永乐皇帝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去管汉王。 但这样事情不管,有一件事情,还是要管的。 汉王在重修汉王府。 早前半个汉王府被砸成了破烂,如今又竖起一道金光闪烁的大门,门前堆着各种建材,看成色,都是南疆深山中的木料,珍贵异常。 “三保,你说朕的儿子这样穷奢极欲,朕要是把侄子扔在你说的那蛮荒之地,后人若是知晓,该如何评价朕?” 郑和跟着朱棣已经二三十年,深知皇帝不喜欢亲近之人言语晦涩隐瞒,虽说事关汉王,他也直言相告, “朱允炆曾为帝王,而且早就葬身火海,已不宜在中原出现,至于在遥远的地方,是贫是富,皇帝切勿忧心,全看他自己如何活下去。” 果然,郑和说出来的话最能劝解帝心,朱棣微微点头,面上的晦暗之色消解了不少,示意他继续说。 郑和看了眼前面正在重修的汉王府,眉眼低垂, “汉王殿下,军功卓著,战场帅才,太子又太过仁慈,恐压制不住,而且他的手下,暗里还和仙宗有关联,前有韦渡河,后有贺兰山,一个岱舆,一个瀛洲。皇上,请恕属下直言,当此一世,只有您能压制他,勿留乱于后人。” 一代开疆,三代守土。 自古王朝多是如此。 大明一朝,太祖皇帝驱除鞑虏,恢复中原,三十年南征北战,已经耗尽了中原财富,永乐一朝,也是战乱不休,如果后继之人再轻动刀兵,那这大明王朝,是否能延续五代,都很难说。 这个道理,郑和懂,朱棣自然更懂。 “说的不错,朕不能把问题留给后人,大明外面那些不死心的狼,朕要下一次出征,要把他们的狼皮都扒下来,至于大明之内,太子没有朕的雷霆手段,朕要传给太子一个安稳的王朝,只能自己出手了。” “臣以内臣,妄言皇家之事,还请皇上赎罪。” “呵呵,姚广孝多次直言皇家之事,朕也治不了他的罪,打不过,就什么也不用说,回宫。” “... ...”喜欢释厄录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释厄录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