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一把好刀(1)

    “我写了个大纲,您看看怎么样。”
    编剧陈彦民递过一份文稿,这位属于大器晚成,后来是《人虫》的导演。
    “一个录音师和一个女演员,在栋旧楼里录特效,被某种奇怪的声音带到了阴森恐怖的地下室。
    女演员有看到过去的特异功能,发现了大运动时期的一起谋杀案,一个14岁的女孩被害,成了冤魂……”
    正副主任看到这里就频频皱眉,“你这个又是特异功能,又是冤魂,又是搞运动,尺度有点大啊。”
    “没事,我在结尾加一句,说这一切都是精神病人讲的故事,这样就能过审了。”陈彦民信心满满。
    噗!
    许非差点喷出来,感情国产恐怖片的优良传统从八十年代就有了啊?
    众所周知,国产恐怖片两大特色:不许有鬼!不许太吓人!
    以至于后世形成了一种不用看就知道的套路,那些鬼啊怪啊,要么是精神分裂,要么是人装的,反正涩会主义绝对不能有鬼!
    “恐怖题材放在电视剧里不太适合,毕竟观众广泛,有老有少,以后再看吧……”
    陈彦民的创意被大家讨论半天,觉得十分不靠谱,予以否定。
    其实这部戏后来是拍了的,成为一部电影叫《黑楼孤魂》。据说放映时还吓死过人,被有关部门禁映。
    跟着又有几人提议,五花八门,脑洞大开,甚至有让主角练气功,去粉碎四人帮的……
    许非叹为观止啊,八十年代文艺工作者的想象力比后来强多了,因为没有既定套路,谁也不知道怎么拍,拍什么好看……
    每个人提出思路,大家讨论可行性。简单粗放,毫无理论基础,全凭经验和灵光乍现。想想也是,郑小龙也不过82年毕业,参加工作不到四年,能牛到哪儿去?
    末了轮到赵宝钢和冯裤子,果不其然,一个拎出本间谍小说,一个拎出本讨论家庭情感的小说,都被否决。
    正副主任都很失望,没有眼前一亮的东西。鲁小威将目光转向角落,终道:“小许,你有什么想法?”
    “呃,准备了一点,说的不对,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正。”
    许非十分谦逊,但一开口就不是那回事了,“我这个起头有点久,从1978年说起。1978年,央视播出了新时期的第一部电视剧《三亲家》,是用录象设备在实景里制作完成的。
    当年央视拍了八部剧,其中四部是儿童剧,这个数字也差不多是全国的电视剧产量。
    到了1979年,产量变成了19部。80年,产量已经增至130部……”
    “让你说想法,你讲这些做什么,在给我们上课么?”
    金岩不耐烦道,配上那一脸横肉,显得很凶悍。
    他出身名门,外公和舅舅都是院士,叔叔是水木大学教授。83年加入中心,上来就能当导演,中心一共拍了六部剧,他自己就拍了两部,当然效果不怎么样。
    “……”
    许非看了看主任,鲁小威摆摆手,“让他说完。”
    “81年年底,津门创办了《广播电视杂志》,举办优秀电视剧评选活动。同年,政府设立飞天奖,1983年《大众电视》又设立了观众票选的金鹰奖。
    1982年,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成立,我们中心同年创办。次年,又成立了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
    83年,国家发布“四级办电视”政策,号召各地创办电视台,覆盖到乡村一级,对电视剧的需求急速增大。
    到了85年,电视剧产量已经多达1300部,老百姓的电视机数量也达到了5千万台。”
    “……”
    郑小龙的手指头在底下敲了敲大腿,鲁小威饶有兴致的听着,就像上次在茶楼一样。
    李小明、陈彦民等人互相瞅了瞅,这些东西众人都清楚,但没人把它们放在一块说,既是放在一块说了,此刻一听,还真有点不同的意思。
    “我引用这些资料,就是想说电视剧的发展乃大势所趋,将来一定会形成一种文化产业。
    产业不光是指工农林渔,文化艺术也是产业。当电视剧有了成熟的生产模式,有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有了开放的商业市场,有了广阔的观众群体,这就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我们已经过了蹒跚学步的几年,正是大步快走的时候。
    目前国内几家有实力的生产基地,一个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一个是齐鲁电视台,一个是粤省电视台,还有一个就是我们。
    我们已经占据前列,但想将这个位置保持下去,并进一步发展,势必要形成这种产业化的意识。
    产业化的前提是专业,不单指几个专业技术人才,而是一种思维模式。
    比如我们在生产一部电视剧之前,一定要擅做分析,分析作品、分析对手、分析观众。
    什么作品观众爱看?没看过的自然就爱看。看过类似题材的,我们比他拍的好,那自然也爱看。
    我简单整理了一下近年作品,大家一起探讨……”
    许非完全没拿稿子,在家准备了一周,字字句句都在肚子里。
    “首先是伤痕类,以《践跄岁月》为例。这是一部反映知青生活的电视连续剧,拍的未必怎样,但引起了观众特别是当年知青的强烈共鸣,曾在一月之内连播两次,盛况空前。
    再有改革类,以《新星》为例。该剧纯粹以题材取胜,甭管拍的怎么样,这个选题和尺度往那里一摆,就是成功。
    它其实是一部政治宣泄片,吐出了亿万人郁积的怨愤而大快人心,实际笔法粗疏,谈不上什么艺术水准。
    与之相比的是《寻找回来的世界》,以挽救失足青少年为题材,细腻且富有诗意,细节精湛,表演也可圈可点。
    再有民间传奇类的《武松》,源自水浒传,这是根植于观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天生具备优势。加上制作精良,有武打戏增添趣味,形成热潮理所当然……
    此外的像《济公》、《新岸》、《四世同堂》等等就不说了。
    这么一看,好像我们的优质作品并不少,但要知道,去年可是生产了一千多部电视剧!最后能让我们记住的又有几部?
    绝大多数粗制滥造,集数单薄,为了完成任务而凑数。
    我们如果想做业界的领头羊,首先就要确定标准,拒绝劣质,打造精品剧。
    在座的都是老师和前辈,我资历浅,在这里班门弄斧了。我个人觉得,精品剧的标准应有两点。
    第一是题材,除非像《新星》那样,完全以选题致胜,大多数情况并不要求绝对新颖。武侠、神话、知青、小市民、青年谈恋爱都可以,能让大多数人接受就好。
    第二是制作精良,这点包含广泛,我个人觉得应以故事为核心……”
    “哎小许,这我可要说两句。”
    李小明听得入神,忍不住插嘴道:“我觉得电视剧的品质,其艺术性和思想性更重要。”
    “是很重要,但艺术和思想是通过故事来呈现的。就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事是电视剧这种载体的根本。
    包括服装、道具、拍摄、表演等等,归根结底是为了服务故事,再从故事中挖出深刻,挖出时代,挖出震撼人心。”
    “哼!”
    金岩忽然哼了声,“说了这么多都是假大空,到现在也没讲明白到底拍什么?精品剧是那么好拍的,凭什么震撼人心,凭你一张嘴?”
    “……”
    众人都有点不快,这位水平一般,还自视甚高,一向不得人心。
    “当然不是凭我一张嘴,观众审美不同,但在某些层面上是存在共性的,比如这个……”
    许非站起身,大步走到板子前,刷的一下扯开了那块布。
    (还有,求订阅……)喜欢从1983开始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从1983开始六六闪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