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进从皇宫里回来后,荀和已经在厅堂内跪坐等候,见他进来,立即问道:“大将军,太后与天子是否已经安排妥当?”
何进点点头:“已安排妥当,蹇硕交出了兵权,宫内宫外的所有禁卫都入我手中,宦官手中没有了权力,已不足为惧也。现在只消处理董卓与刘备,将太皇太后赶出宫中,则大事已定。”
荀和听得有点懵,让你进宫把太后跟天子保护起来,怎么这事又扯到董卓刘备身上去了?虽然兵权拿到手是一件好事,问题是袁绍眼看就要杀过来,马上就要入宫诛杀宦官的档口,忽然转移矛盾,针对起董卓刘备是怎么回事?
要知道荀和的打算可是进宫控制了宦官与太皇太后之后,就立即以太皇太后的懿旨与天子的诏书逼迫董卓跟刘备退军,因为董卓跟刘备现在的名义是以太皇太后的旨意,只要拿捏住太皇太后,就是拿捏住大义,自然也能和平解决这个问题,从容应对。
不过仔细想想,蹇硕交出兵权似乎也是件好事。原本以为袁绍进宫会有不小的阻碍,荀和甚至已经考虑好引起小规模骚乱和开启战争的准备。现在既然宦官没有兵权,就意味着他们没有了保护,如此轻松便可以杀入皇宫,没有阻碍。
想到这里荀和轻点下颌,赞许道:“此事大将军处理得不错,等袁绍抵达洛阳之后,大将军便可以率军入宫,先诛杀宦官,再逼迫太皇太后回河间,最后以天子太皇太后之名义,让董卓刘备罢兵,此乃一举两得也。”
没想到何进尴尬道:“吩咐袁本初,让他按兵不动,就在城外安营扎寨,没有我的命令,不许进城。”
“什么?”
荀和蹭一下站起来,瞪大了眼睛:“此时大军已抵达洛阳,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大将军怎么能半途而废,中道而止呢。”
何进叹了口气道:“公舒,你不知道,常侍蛊惑了太后,太后问我,是要杀左右亲信以弱皇上,复王莽梁冀之事邪?你说我这该怎么回答,难道答是吗?”
听到他的话,荀和无语。胜利还没奠定,太皇太后还在搞事,董卓跟刘备的威胁也没解除。太后反倒是已经开始思考起皇权跟外戚平衡来。
妇道人家就是妇道人家,虽在先帝那学了点帝王之术的皮毛,却依旧目光短浅,不识大局(别打我拳,这是古人这么认为)。
“和知道了,待会和便去寻袁本初,跟他说一说。只是董仲颖与刘玄德不得不防,为了怕太皇太后召他们的兵马进城,威胁到太后与天子,大将军还是得劝太后跟天子去东宫才是。”
荀和淡淡地道。
对于何进的性格,他早就摸透了,这个结果亦在预料之中。反正他要做的事情就是保证何太后跟少帝的安全,只要二人进了东宫被保护起来,那之后的事情,就由不得何进。
何进想了想也是,便点点头道:“那我午后再入一趟皇宫,一来以禁卫虎符先把内宫禁卫调离,换上虎贲军与羽林卫,二来安排天子与太后去东宫。”
“这样最好,和便告退。”
荀和告辞离去。
何进回自己后院先休息,荀和却去了前院,找到了何进府中的诸多幕僚。
荀和、郑泰、陈琳、卢植、张津、何顒、逢纪、鲍信、王允、刘表、李度等人,除此之外,武将那一系人马也在,孙坚、吴匡、董旻、张璋、许凉、伍宕等等,文武二三十余人,俨然一个小朝廷。
其中孙坚当场跟随张温打韩遂之后,就被张温带来了洛阳,如今为议郎,投靠了何进,因为现在的长沙太守是袁术,孙坚的基本盘没了,现在只能在何进帐下任事。
荀和环视一圈,缓缓说道:“诸位,所谓豫州叛军的内里,我相信大家都很清楚,我就不用赘叙。袁本初已经抵达洛阳,可大将军还是迟迟不敢下定决心。如今蹇硕已经交出兵权,宫内外的禁卫都已经在大将军手里,诸君怎么看?”
张津郑泰等激进主义者纷纷说道:“大军既已至,应当即可进宫诛杀宦官,明正法典,以定天下。”
“如今天下纷争,皆因宦官而起,此时不诛,还要等到何时?”
“诸公之言,便是吾要说的话。”
这些文人一个个比谁都激进,反倒是另外一边的武将派系,反而颇为犹豫。
“大将军既然不肯,若是我们私自动兵,恐大将军责怪。”
“在皇宫擅动刀兵,罪责不小啊。”
“若是伤到了太后与天子,那该如何是好。”
武将们迟疑反对。
这不仅是从各自利益出发,同样也是从智慧高低的角度出发。
何进的这些幕僚论起智力,肯定个个都是60以上,其中像荀和郑泰陈琳卢植何顒逢纪等人,都是人杰,有他们自己的考虑。
对于他们而言,早已经摸透了何进的性格,知道他既然犹豫,那说不好就有可能放过宦官。
世家豪强们的动乱,还得靠宦官的人头来平息。而且董卓与刘备的威胁眼看就要接近,这个时候不把太皇太后这个麻烦处理掉,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所以何进的这些幕僚,必然是支持荀和进宫清君侧。
即便这么做有谋逆的嫌疑,事后也可以打出幌子,就说是豫州叛军干的,把何进从里面摘出来就行,根本就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历史是胜利者写就,这一点他们比谁都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喜欢三国之谋伐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三国之谋伐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