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0章 访腊婆(8)

    潮瓯以北十多里是当年发现的宝石矿,后期经过勘探后已经开始大规模的开发。
    由于当年挖掘打通的洼地灌满了水,形成了现在的河,因此无法就地挖掘开采,矿井向西挪了八里地往下挖。而且是明挖就有宝石,基本挖到地下三四米土层,就会有宝石出现。
    不是常见的打井挖掘,而是明挖,直接将地面挖开,然后一圈一圈以十五度的斜坡往下挖,挖成一个巨大的锅底状。
    这些年潮瓯这处宝石矿出产了大量的红宝石、粉宝石,品质还十分的高,瑕疵少,个头大,数量多,如今是潮瓯宝石重要的矿区之一。
    潮瓯出了宝石矿后,其他各部这些年争相寻找宝石、玉石矿藏,陆续发现了一批,加之原来赵氏控制,后来被分掉的玉矿。
    这些年各部通过迁入江南、江淮的腊婆移民县,作为宝石、玉石代理商,赚得大笔财富,然后换成他们需要的百货,再从江南租船运就会来,极大促进了腊婆的经济民生发展。
    封爵之前,朝廷与各部就经济权利谈判时,与各部都有协议,除了农业、贵金属外,也包括香料,但凡是手工、商业、林、矿、牧这些资源、资产,都属于各部族的老百姓的共同财产,只向朝廷缴纳百分之一的象征性税收。
    而头人可以占有净收入百分之十的归属经济利益,其他部分都要作为部族共同财产进行分配,至于怎么分,在公平的大前提下,朝廷不管。
    但同时为了防止他们过度依赖宝石、林木、香料资源发横财,变得好吃懒做,朝廷实行“劳税”制度。
    由于朝廷不直接向部族和头人征税,而是只征收交易税、流转税和增值税、印花税这些间接税,所以避免了直接从头人那里征税的压迫性。
    而且间接税其实是分摊到不同行业、不同环节当中,并不集中在一类人。
    如交易税,收的是买卖双方的税,印花税收的是发票和交易次数的税,增值税是涨价环节的税。
    这些税都分布在各行各业、各个中间商、销售商、消费者的头上,而不再是集中找一个人缴纳这些税,所以压迫性就小得多。
    “劳税”是沈云卿专门为这些有懒筋的部族,设计的一种激励税制。
    通过要求指定他们参加田间劳动和做工,由此产出的农产品或者货物的总量,除以参与劳动的人数,得出的平均量,来评定他们的税率。
    参与做工和农业劳动效率越高,给以商业特权减免的税率就越多,越好吃懒惰,减免的特权商业税率就越少,但是保底的商业特权税不会消失。
    而且有当地岐民作为标杆,无论这帮子人怎么勤劳,永远也没岐民这么卖力。而且有岐民这个标杆,就不存在朝廷站着说话不腰疼,把办不到的事情强压给他们。
    岐民一年能种四季,他们种一季都嫌累,如果没有岐民这个标准,你让他们一年种两季,他们就觉得你是在压榨他们,其实是他们太懒。
    通过制定“劳税”,可以驱使他们为了更多商业利益动起来,同时还能维持腊婆较高的粮食产出。
    不过这这帮子家伙做到一定的劳动量,就不再继续增加劳动强度,因为继续增加劳动强度后,优惠税率的降幅已经不大,他们掐指算算,为了那点优惠税率让自己累死累活的不划算,反正有特权税就足够吃香喝辣了。
    所以腊婆各部现在大都是一年种两季地,再多他们也不干。
    这是幸亏有劳税这个机制,要是没有,他们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宝石、木材、香料大赚横财,都不去种田。
    可要是哪天资源枯竭,或者说价格下跌怎么办,结果只会让他们好吃懒做的毛病变成引发叛乱的根源。
    不过也有一些部族运气不好,占的地盘既没有好的土地种香料,也没有发现宝石、玉石、铁矿、铜矿资源,仅有的山林也竞争不过别人,只好老老实实的多种一季地,这种部族也有,但是不多。
    城外的视察持续了三天,吃住都在城外,晚上沈云卿会登上岐军的堡垒高处,用五十倍的望远镜瞭望各乡的万家灯火。
    “这些年郝大人、时大人将腊婆治理的风调雨顺,真是辛苦二位大人了。”
    “呵呵,郡王言重了,替陛下治理地方,都是我等臣子的分内之事,岂敢言苦。只是这些年虽然风调雨顺,但是瓦瓯江还是时常泛滥,下官多次派人治水都收效甚微,眼看下官就要调回朝中,这瓦瓯江的洪泛,下官还是放心不下。但愿朝廷能尽快派员前来治理,以免市场日久生患。”
    “这瓦瓯江的源头,其实在我朝境内,要治理瓦瓯江,又必须先治理腊婆西部的部落控制的江段,不把那里的水治好,地处下游的腊婆难以从根本上根治水患。
    我看这样吧,瓦瓯江两岸能迁走的部族尽量迁走安置,牵不走的进行一些防洪、防汛措施,如有受损,给予一些补偿,目前暂时只能先这样。要治好瓦瓯江,还是得收复巴蜀和滇南,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腊婆境内的瓦瓯江,就是湄公河下游段,而湄公河发源自云南境内,所以要解决腊婆的水源,必须先解决滇南问题。
    而且湄公河流经的中南半岛地区,聚居有大量的部落,他们无从谈起治水,但是他们在上游的生产生活,却会加剧腊婆境内的水患,所以腊婆的水患问题,根子还是在湄公河的中游和上游,光靠下游的严防死守作用不大。
    翌日,沈云卿前往新岐民乡,视察他们的牲畜家禽家养殖,新岐民在当地主要就干家禽和牲畜的养殖,以及少量的种地。
    他们对牲畜非常情有独钟,在他们的文化里,谁家的牲口多,谁才是富翁。
    尤其是他们对货币这种东西不看好,更看中实物,而实物中常见价值最高的是牲畜,所以他们更喜欢积蓄牲畜。
    这些年轩禾书院也派了一些人员,到腊婆扶持他们养殖和农业,同时从他们中挑选一些孩子,去轩禾书院深造,长大后返回族群发展经济。
    养殖牲畜外,一年中也会种一季的粮食,产出的粮食自己够吃就行。
    朝廷按新田制给他们分发自留地,多余的土地他们会租给岐民,岐民种出粮食之后,以地租的形式给新岐民,新岐民再用牲口、家禽、货物和钱币,购买岐民种出的粮食,用来喂牲口或者转卖,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
    此外新岐民也会出海打鱼,或者到近岸潜水,摸一些海鲜,甚至是珍珠、珊瑚,偶尔也会拖回几个砗磲,那他们就发大财了。
    而且朝廷也已经取消了珍珠归公的法律,所以现在海捕得到的砗磲、带帽和珍珠都归个人所有。
    总之这些人最不缺的就是野外生存技能,只要合理的引导和管理,他们也能活的很滋润。
    这些新岐民对岐帝国态度较为正面,他们无疑都是受益者,在腊婆的生活状态,远要比在老家和原籍国朝不保夕,备受欺压好得多。
    这些年陆续还有托关系移入腊婆的新岐民,虽然和夷兵本人没有多大关系,但都是自己村子里日子过不下去出来活命的,郝仁都按沈云卿的指示,予以了安置和编籍。
    一来腊婆的岐民太少,没有形成规模,需要增加外部的可靠族群维持存在。
    二来这些新岐民忠诚度高。
    三来他们来自东南亚不同国家和部族,有语言优势,日后可以以他们为平台,加强与各国的往来交流,但这需要时间,再有个五到十年,这种效果就会慢慢出现。
    在新岐民村落逗留两日,接见了他们自己推举的头人和酋长。
    这些头人和酋长都是五年一届,五年后重新推举,这些头人和酋长基本上都是夷兵的大小头目,之前在原籍的本村也都是小头目,即便移民之后,还是小头目。
    这些被推选出来的头人和酋长,朝廷并没有赋予他们爵位和特权,所以他们还是普通老百姓,自己种自己的地,养自己的牲口,做自己的生意,但是享受正七品官的奏议权和俸禄,可以向朝廷申诉和提出沟通要求。
    一般情况都,由郝仁直接过问,郝仁无法处理的,则报朝廷和沈云卿。
    当然,这是遇上了好的官吏和政治体系,如果碰上昏官和王朝衰败时期,官僚系统腐败失灵,那就会迅速演变成地方叛乱。
    这些头人和酋长虽然没有任何特权,但是新岐民有常态兵备的任务,一旦动员参战,这些酋长和头人都是将官,所以他们的组织能力极强,如果朝廷怠慢他们,就可能演变成叛乱。
    因此对腊婆的官吏任命,一直都由女帝和沈云卿直接过问,腊婆的治理、财政也都是内司府包办,就是因为当地的民情特殊,容不得有半点的懈怠。
    新岐民虽然开化程度低,有些野蛮,朝廷的在当地的教育工作范围也不大,但是他们淳朴,他们知恩图报,沈云卿还想在新岐民村多呆几天,但行程安排紧张,他不能在腊婆呆太长时间。喜欢陛下的CEO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陛下的CEO六六闪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