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赫努

    除了粮食,布匹、丝绸、铁料、盐、菜油、布匹、茶叶、煤炭,等等等,少则增加三倍,诸如丝绸竟然增加了五十倍,黄金从每年两千两,增加至一万两,白银从两万两,增加到八万两,铜钱由三十万贯,增加至一百万贯,简直就是狮子大开口,有洞无底,不知道牙疼。
    而且只要现成的,但凡是能够生产劳动的工具他们基本不要,尤其是农具、犁具、种子这些东西,他们一概不要,给了他们也是打成兵器,或者把种粮吃掉,因为草原上搞农业不划算,要了也没多大用处。
    也就是说,他们现在已经不考虑自己勤劳致富,干脆敲诈勒索武装抢劫走致富捷径。
    当然,狮子大开口是谈判要价的一种策略,然后大家再砍价要价,最终达成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但是漫天要价毫无底线的勒索是不明智的。
    为了获取岐帝国的内幕消息,鲁古图试图从使团内部寻找突破口,经过前期的接触与试探,不出所料的把目标对准了李义清及其身边随从。
    就在消息传到沈云卿耳边同时,忽喇使者已在私下见到了李义清。
    “北地冬季寒冷,李大人可还住的习惯?”忽喇青年操着流利的河北口音与李义清攀谈,丝毫没有交流沟通上的障碍。
    此时李义清身边一左一右站着禁军护卫与鸿胪寺的通译,李义清慢条斯理的端起桌上茶盏边喝边说:
    “本官是南方人氏,入京为官多年,虽说适应了神都的寒冷,但比起塞外漠北,还是有所不及呀。不知赫努大人今日此来所为何事呀。”
    “昨日我族大汗所提条件,不知邱大人与李大人可有答复,大汗希望尽速与岐国达成议和,重修两国之好。”
    “呵呵。”李义清放下茶盏顿了片刻后说:“战端本非我朝所原见,如今战端复燃兵戎相见,贵部大汗又要议和,这是何道理啊。”
    “李大人此言差矣,议和乃岐国先行提出,大汗不忍百姓生灵涂炭才与岐国议和,何来我族急于求和之说。”
    “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忽喇汗位本为沃腊舒达所有,都勒阔篡权夺位在先,南下侵入入侵占我北塞在后,这难道也是不忍复燃战火之理吗。”
    “沃腊舒达不得人心,各部自当反之,我汗顺天应人并无不妥,难道岐国的江山当年不也是从魏人的手中得来的,若按此理,岐国的皇帝该当如何。”
    “你!”
    赫努的诡辩让李义清哑口无言,就事论事说,岐国也是篡权夺位而来。这个论点也是历代王朝最忌讳的黑历史,是所有文官禁忌的内容,但凡是只要提到这点,都有些理亏。
    所以后来文官集团就发明了“抹黑”、“丑化”的伎俩,极尽所能把前朝说的多么黑暗,说的如何腐朽无能,把本朝说的如何伟大,如何光明磊落,藉此来竖立自己的合法性和正统。
    现在忽喇现学现用,把沃腊舒达打成不得人心的暴君,把沃腊舒达描绘成邪恶的化身,而且沃腊舒达接手汗位的时候就是一片烂摊子,各部对木可烈其实都不满意,只不过碍于同辈面子不敢怎么样。
    所以沃腊舒达上台后,忽喇的民生并没有好转,但是政治关系发生了巨大扭转,于是就有了反叛的空间。沃腊舒达黑暗统治,残暴不仁也就有了法理依据。
    现在赫努说沃腊舒达执政期间怎么怎么的不是,李义清如果接话反驳,赫努一定也说魏朝如何如何光明繁荣,岐帝国是阴谋篡权。
    而谈判是现实产物的交易,如果谁都扯老黄历,谈判就无法进行。
    这就好比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谈判,如果上来就从元朝开始扯,放眼整个亚洲,只要陆地接壤的地方都是元帝国版图,按这个节奏,那就什么也别扯了,根本谈不下去。
    所以政治谈判永远是现实产物的谈判,谁扯老黄历是找自己不痛快,谁出来混没有个黑历史,就你占理了?
    李义清被赫努堵的说不出话,他干脆撇开不谈,说其他:
    “此事争论长短对你我并无益处,本官也无意与你争辩。阁下如无要事,就请回吧。”
    “本使还是刚才的话,我汗希望李大人能尽快给予答复,尽早平息两国恩怨。”
    “本官只是副使,无法全权做主,而且都勒阔要价如此之高,本官都替他脸红,阁下请回吧。”
    “李大人,议和关乎两国大局,如何能成功议和,对两国而言自不用说,对你李大人而言,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哼,本官此来无论成败,还都之后免不了被同僚戳脊梁骨,本官有何好处可言。”
    李义清很清楚,无论这次议和成果如何,只要割地进贡,不论多少都是他和邱继匡的不是。日后肯定要在史书上留下一笔黑历史,所以李义清捞不着什么好处。
    赫努并不知道现在朝廷内部的情况,但李义清如此一说,他很快想到岐帝国内部对议和存在较大分歧,李义清说没有好处,显然是指名声和仕途上的好处。
    想到这里,赫努继续又说:
    “阁下此番若能化干戈为玉帛,重开两国互市,我族绝不会忘记李大人的恩情,而李大人还都之后,身居议和首功,谁人能与李大人的功劳相提并论,大人的仕途官运岂非更上一层楼。”
    “呵呵……”李义清一声冷笑,遂即又说:“护国师张嘴便是六百万石面粉,这与强盗强抢有何异。”
    “我族地处苦寒之地,冬季漫长,夏季促短,土地难以耕作,李大人应该体量我族难处。”
    “此前每年我朝给予你们贡享只八十万石面粉,如今陡增七倍,如此与威逼勒索何异。更何况塞外土地并非不能耕种,木可烈在位期间,沃腊舒达主掌忽喇耕作事宜,种有小麦百万亩至多,每年虽只收数十万石,但忽喇人丁数百万,每人皆种数亩薄田,养些牛羊,百姓足可果腹,我朝每年再封赐些贡享,忽喇部族足可丰衣足食。
    而现在你等既不耕作,也不思进取,只想坐享其成榨取我朝好处,如此与强盗何异。”
    “李大人之言本使不敢苟同,土地出产如此至少,付出的劳力却是中原的十倍,得到只有十分之一,如此土地李大人认为也值得耕种,那何不让两国互换土地,让岐人在塞外种地,我族入关种地,岂不更好。”
    “你这是强词夺理!”
    赫努的歪理邪说让李义清气的够呛,要说刁民恶棍,李义清当县令,做刺史那是见多了,但还从来没有见过赫努这种厚颜无耻的刁民。
    有田不种,反说种地太累太苦太吃力,不划算,在李义清的理念和思维认知中,这就是歪理邪说,是刁民嘴脸。
    李义清不能理解塞外偌大的土地,游牧民族为什么不种地,即便冬季长,夏季短,亩产低,但你的平原土地比中原大得多,就是一年只种一季,广种薄收,用牛耕,一户五个人,一季至少能种种收三十多亩地,
    一亩即便只有一百多斤的收入,抛开五十斤的种子,一亩也有六十斤的收入,三十亩就是一千八百斤,加上放牧带来的肉类、皮毛收入,秸秆还能当柴烧,岐帝国每年提供的贡享,忽喇自给自足是够得。
    而且春秋之前,种子的潜力低,北方种麦的亩产其实也就这么多。也就是说,夏商周时期的亩产也就现在忽喇的水准多一点,而且肉制品还不如忽喇丰富。
    要是按这个逻辑,中原先民不早死绝了。
    此外冬季还能种燕麦,一亩地虽然产量低,刨开种子也就只能收二三十斤一亩,但有总好过没有的强。当然,不否认这个收成也确实感人,累死累活种一亩地,就收二三十斤确实太少。
    所以在李义清的眼里,赫努之词就是歪理邪说强词夺理。按赫努的逻辑,地的产量低,吃力受累不讨好,那中原的老百姓都不种地算了,天下还得了。
    见过不讲理的,但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而在忽喇人眼里,他们天生就不种地,耕种是从中原引进的落后技术。
    忽喇人虽然不聪明,但他们也不笨,他们各个都是经济学家。
    由于北方纬度高,夏季短,冬季长,导致土地产出要比中原和南方少得多,这就让放牧的经济产出比农业耕种高得多。
    也就是说,从中原引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体系的经济产出,比放牧少,反而耕种在高纬度地区是产能低下的落后产业,而且还吃力不讨好,与放牧时间冲突,那又何必搞这种低效产业,不如继续放牧继续抢来的划算。
    而在中国人传统思维里,首先应该保证自己能生存,无论养殖、放牧、耕作,只要能带来收益,先干起来养活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再想着搞一些技术改进。
    所以就要求中国人勤奋,因为古代早期农业产出低,而家畜少,就要提高劳动密度,延长劳动时间,堆积产量。
    而游牧民族没有这个思维,也没这个习惯,他们就知道放牧,天灾人祸牧群死了,或是草场退化没有放牧的地盘,他们就要抢劫杀人越货,因为他们要生存,生存的主要手段就是放牧和抢劫。
    因此中原人与游牧民族在思维认知上有本质的差异,李义清不理解就很正常,但是游牧民族却能理解中原人的思维。
    赫努提出让岐人来草原种地,忽喇去中原种地,李义清立马不乐意,因为李义清也知道塞外种地又累又辛苦,他干嘛要让出自己的地盘,所以又成了赫努的强词夺理。
    但实际上是换位思考,然李义清的传统文人思维已经固化,他根本没有这个换位思考的打算。喜欢陛下的CEO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陛下的CEO六六闪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