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形势严峻(8)

    此时气氛陷入僵持,兵部不赞同,也拿不出不全面开战的良策,女帝同意冒险,但打心底里不想,君臣互不相让,局面一直僵持着。
    转眼到了中午饭点,说了半天争了半天都有点饿,女帝着即与欧阳羽吩咐:
    “欧阳,让膳尚监备高粱粥、小菜。”
    “是。”
    也不知道为什么,自从高粱进宫后,开始吃粳高粱,后来改吃糯高粱,现在女帝更喜欢喝糯高粱粥,文武大臣也跟着喝。
    吩咐过欧阳羽,女帝说:
    “此事暂且搁置,容后再议。方才说道丹韩、濒国,朕前番遣使申斥,濒国充耳不闻置之不理,依旧我素我行攻伐丹韩,甚是恶劣。朕欲以制裁,令其收手,户部、吏部却百般推诿,着实可恶,既然西辽发兵丹韩,肃汝有趁虚南下之危,用兵丹韩便无可能,海郡王你可有良策应对?”
    “回陛下,户部、吏部的担忧不无道理,我朝对濒国所需不过是濒国的白银,而濒国对我朝所需,无不是需要生产民生用度,其甚至连酒曲,都需我朝供应。因此濒国对我朝依赖,胜过我朝对其依赖。
    但民间与濒国海上贸易往来频密,已经形成民间与濒国利益交融,民间卖出商货得到白银,利润颇为丰厚,因此如若贸然切断两国贸易往来,对我朝民间影响极大,同时对濒国影响也极大,此乃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之法。”
    “如此说,便无办法遏制濒国野心,挽回朝廷颜面?”
    “陛下,办法千万条,就问陛下要怎样的结果。”
    “何意?”
    “结果不同,取胜之法也不同,使用之手段自然也不尽相同。臣有上中下三策,可助陛下趋势。”
    “哪三策?”
    “其一见死不救,令濒国灭其国,为避免我朝背信弃义见死不救,臣还是建议,以南下出兵丹韩为名,调动西辽岐军南下,如此我朝便履行了出兵丹韩之责,同时肃汝必然趁我西辽空虚,大举南下,如此我朝便有借口调回南下驰援丹韩兵马,而后与薛伯充部东西合计肃汝。
    如此一来,朝既能见死不救,令濒国灭了丹韩,同时还能围歼肃汝主力。而日后,再发兵丹韩攻打濒国,借濒国的手,灭丹韩,我朝吞灭之,尽得丹韩其土,一劳永逸解决丹韩之疾。而且日后还能藉此借口攻灭濒国。
    此法乃一劳永逸解决丹韩与濒国,不留后予子孙。而且能维持眼下我朝与濒国贸易往来,我朝虽然出兵,却未伤及濒国,两国仍未曾撕破脸,还能将就的维持关系”
    “不行,臣成不赞同。”陆争反对,然后又说:“引诱肃汝南下,本就凶险万分,此时再做此假他人之手灭他国,我朝吞灭之事,日后定让宇内诸国心生猜忌,不利我朝扬威海外,请陛下三思。”
    “朕也觉此法太过卑鄙,此法暂不可取,中策又如何。”
    “中策嘛,我朝脸皮里子都不要了,干脆见死不救,日后濒国灭了丹韩,我朝也不追究,但作为报复,我朝断绝与濒国生意往来,早晚有一天,濒国将因物力匮乏而自败,吐出丹韩部分土地,换取我朝妥协,重开贸易。
    此法虽能遏制濒国,但我朝周邦局势险恶,倘若我朝陷入长期战争,濒国可能对我朝开战,从而夺取辽南之地,此策乃养虎为患。十年二十年也许不见其功,但三十年五十年后,濒国必然与我朝为敌,走腊婆的路,袭取我朝土地。
    因此中策只可解燃眉之急,无法根治,且有巨患。”
    “依海郡王所言推敲,莫非下策更加险恶?”
    “回陛下,下策臣称之为狼狈为奸引狼入室,背信弃义人狼同途之法。眼下传闻濒国攻入丹韩兵马不下五万,我朝不妨将丹韩公开让予濒国,作为条件,濒国必须出兵西辽,共御肃汝南侵,如此我军可从辽南抽出兵马,填入关外道。
    但后果也将极为恶劣,我朝对外威信恐将扫地,同时西辽可能落入濒国之手,可谓是刚出虎穴又入狼窝。”
    朝鲜半岛对中原王朝的重要性,基本上等同于盘踞在东北的游牧民族带来的威胁。
    自从唐朝开始,中原王朝全面经营东北,由于东北人口稀少,民力更少,要保障东北用兵,有三条路线。
    第一条是传统的辽西走廊,以京津冀平原做依托,但是早期东北人烟稀少,从辽西走廊大举发兵,不可避免需要从关内征调大量民夫,大量人员农业脱产,又带来资源消耗增加。
    隋朝的灭亡,不是因为隋炀帝穷奢极欲,也不是大运河搞得民不聊生,很大程度上是多次讨伐盘踞辽宁的高句丽,一次发兵就百万,其中真正作战的部队才十几万,后勤保障的人员多大八十多万。
    最后进入辽宁才发现,地广人稀没有农业基地,活活被高句丽拖死后勤,最后再撤兵,后勤已经断绝,这个时候就是兵败如山倒,高句丽追杀在后,死伤过百万。
    隋炀帝觉得很没面子,屡次再征高句丽,致使国内青壮年大量死于战场和繁重的农业劳动,为保障北征,同时解决北方吃粮,就只能修运河,打通南北水系,但最后逼的国内民不聊生,十八路诸侯反隋。
    明朝的关外军事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官场政治和国内经济政策的失败,但河西走廊也确实消耗了输往关外的物力,拖住了明朝后勤。
    所以还有第二条路,从山东半岛发船前往辽东半岛,进行海上的兵力和物力补给,由于明帝的海军自郑和之后全面瓦解,山东至辽宁半岛的海上路线时有时无,更重要的是得要大船。
    而当明朝后期实行海禁,严重削弱了大型船只的发展,没有大型船只,只靠小船,每次输送的量十分有限。
    第三条路是从朝鲜半岛,自古以来,朝鲜半岛以北都是中国领土,直到明朝也是。
    朝鲜半岛虽然半数地形都是山地丘陵,但有破碎小平原,尤其是平壤周边的平原,距离东北最近。
    唐朝讨伐高句丽,正是分从辽西走廊、渤海湾登陆,朝鲜半岛出兵,三路出兵合围高句丽,一战将之攻灭。
    其中朝鲜半岛出兵占了很大比例,因为当时唐军刚刚击败日本,驻扎有唐军精锐,趁机挥师西进,扫平高句丽。
    所以明朝被建州女真攻灭,归根到底是明朝把平壤以北割让给了高丽,导致明王朝丧失了朝鲜半岛的前进基地和地形优势,而整个东北,只有朝鲜有像样的地利优势,其他地区大都是大型平原,即便有丘陵,也能迅速绕过。
    中原王朝没了朝鲜半岛,但凡从东北入侵的少数民族大都能给中原王朝以重创,隋朝如此,北宋如此,唐朝后期如此,明朝更是如此。
    所以朝鲜半岛在古代和现代的军事地位完全不同,在农耕时期,朝鲜半岛是中原王朝控制东北的前进基地和地理屏障,因为朝鲜半岛多丘陵山川,不利于游牧作战,只能步兵强推,而且是一层一层的推。
    而现代技术发展,朝鲜半岛成为中国的门户,是技术形态和战争形态决定的结果,但同时也成为威胁东北三省的前进基地。
    无论站在什么时期,朝鲜半岛都是中原王朝遏制东北游牧民族南下入侵中原的基地。
    明朝由于丧失了朝鲜半岛这个前进基地,最终反而因为日本攻打朝鲜,拖垮了明帝国财政。
    明朝为此向朝鲜索要出兵和保护费用,朝鲜还推三阻四给的不情不愿,于是到了近现代,都宣传成明朝政府的讹诈和勒索逼迫。但怎么没见你拒不向米军缴纳保护费,怎么不见你黑米国政府?
    由于抗倭援朝拖垮了明朝国库,同时让建州女真得到了喘息之机,等到后来女真得到了整个关外,明朝断绝与朝鲜陆路连接之后,女真转而入侵朝鲜,大肆烧杀抢掠,最后不仅给粮给钱给女人,还“真心实意”给女真树碑立传,称颂女真的丰功伟业。
    可见没了明朝这个大哥,日子好过的很,这也就不难怪为什么要黑明朝,因为日子太好过了,忘了以前的本。
    岐帝国如今控制了三七线以北半岛,丹韩缩在三六线以南,岐帝国仍然占据朝鲜半岛这个屏障。
    但现在濒国介入朝鲜半岛,按一贯的逻辑和模式,最终目标是要灭亡中原王朝,并进行灭绝性屠杀,唐朝如此,明朝如此,抗日战争也是如此,概莫能外。
    历史的一贯规律都是日本上朝鲜,实现占领之后开始进行屠杀,然后移民,自古以来都是这个套路。
    基本上中国周边的这些个邦国,只要学会了皮毛,就敢灭了师傅。而且都是采取灭绝性措施,实施大规模屠杀,因为他们就会这些套路,多快好省一劳永逸能解决问题。
    否则汉人实在太多,汉文明又牛逼,不把汉人杀光,最后就得被汉文明同化,变成中国人。
    所以历代周邦国家,一旦敢于和中原王朝开战,对占领区的措施基本上就是男的灭绝,女的强奸接种。契丹、女真、蒙古、安南、缅甸无不如此,消灭汉政权的手段,蚕食中原王朝领土的政策,主要靠杀。
    沈云卿提议灭丹韩国,意在将朝鲜半岛彻底纳入岐帝国版图,同时借濒国之手,对丹韩进行灭绝性屠杀,因为这是必然结果,是日本列岛这上的民族性决定的惯性。
    脏事让别人去干,待等濒国把丹韩捂热了,待等濒国灭了丹韩,岐帝国能从北方抽出手,岐国的海军建成,再反手灭了濒国,攻取日本列岛,打通太平洋门户。
    至此向北可将白令海峡以南,东、西两侧土地纳入岐帝国辐射范围之内,同时经由白令海峡进入北美地区,而不是跨过太平洋。喜欢陛下的CEO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陛下的CEO六六闪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